财政政策


政府财政政策一般基于经济景气周期考虑进行必要的投资,以期扩大就业或者提前为就业前景做准备。从另一个层面讲,政府希望通过它投资1元带动私人投资从而带来3元的经济增长。如此美妙的设想除去政治考虑之外,也存在经济上的理论假设。

但是再完美的假设也不能抵消现实上的不足。即经济景气周期无法正确预期,政府投资会抑制私人投资;更为严重的是不正确的预期使得政府投资成为经济活动中纯粹的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同时,经济不景气意味着税赋的减少亦即赤字的增加,而且由上述的不稳定因素会造成赤字的持续保持和增加,若非生产率获得突飞猛进或者经济景气强劲复苏。而且政府投资在不增加货币量的条件下,自然是从私人手中借贷或发行国债筹措,此即减少了私人投资或者将私人未能作为投资的信用利用起来,但政府投资却未必能应和经济景气并平衡与私人投资之间的关系。

上述种种情形,意味着政府投资并不能纠正社会需求不足的问题,而作为守夜人的政府一般认为担负提供公共产品和解决市场外部问题的角色。从而引申出投资活动与投资规则的辩证关系,活动可以替代规则吗?

问题可以归结为如何保持社会生产投资的水平使之促进经济发展,也许问题又会演化为如何使得私人投资在经济趋于衰退之际依然保持理想的水平,继而引申出如何使得富裕的私人资本转移到缺乏投资的私人手中。但是经济出现衰退迹象,一般均采取收缩生产的方式来规避风险,而且一旦在本行业或本区域内出现倒闭,其本身便是生产的收缩,其他从业者也会受到市场影响而被迫采取一致的行动。

那么,政府所能采取的便是另外一种形式了,即具有富裕资本的私人成为缺乏投资的私人的消费者,但是这种想当然的设想未必迎合市场的供求关系。因为在理想经济情景下,这种供求关系不存在,那么在经济出现衰退的条件下,依然会是如此,即使在价格的作用下也不会非常显著的改变这种经济关系。而且一旦市场出现此种景象,真实的消费者也会采取观望的态度,一旦商品贬值,付出的货币付诸东流,其个人财富也会相应收缩。而且如何使之成立除去价格作用外,额外的补贴或者现金返还等也不足用,因为此时人们更倾向于储蓄。储蓄是未来的投资,但此时不是。当然政府不是市场参与者,亦不能达成此意向。

在经济出现衰退的时候,首当其冲的或者遭受危机最严重的应当是大企业或者在特定语境下是国有企业。中小企业的兴衰是相当频繁或者自然而然的,而且它们的市场本来狭小因此扰动效果也非常有限,因此构不成经济危机。在大企业出现经济问题的时候,即使在经济繁荣时期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在经济衰退之际,这真的就是问题了。

所以,政府投资往往以大企业的复苏为目标,一般不会实现投入1元产生3元社会总收益,因为这不是政府投资的目标,即使在经济保持景气的时期也是如此。它将富裕的私人投资拿来去复苏大企业,并且这被认为是边际收益较大的选择,这避免了代替私人投资从而使得私人投资更趋于萎缩的情况,但这避免不了以减少私人投资为代价。真正造成的问题反而是当大企业实现复苏的时候,私人投资却面临短缺,从而造成经济扰动。当税赋不具有伴随经济周期而来的弹性时,更是如此。

作为财政政策内容的政府投资,并不能逆经济景气周期而行。伴随经济景气而实现税赋增长的时候,其开支也会增大,除去公共产品需求提高之外,政府会加大可能私人投资更为妥当的领域。因此,在经济出现下滑之际,税赋收入不会存在补缺的余额,而且会扩大赤字。

与赤字财政相伴而行的是货币政策的宽松,由此获取利息而实现未来的收入,这会缩小赤字的规模。因此,仅仅采取财政政策是不可取的,而无论如何,企业的投资是不应该受到批评而是加以鼓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