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科技创新应摒弃功利思想


推进科技创新应摒弃功利思想

 

刘纯银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在两院院士中引起热烈反响。院士们表示要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献计出力。(610日《人民日报》)

 

众所周知:科技创新是国家独立自主的基础,是支撑国家强盛的筋骨,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更事关国家的国际地位、民族尊严、持续发展的后劲。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有不少杰出科学家,没有半点浮躁虚假,实事求是搞科研。他们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取得举世闻名的巨大成绩,如“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汉字激光照排、量子通讯等。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受名誉和利益的驱逐,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在部分研究人员尤其是新一代的研究人员中逐渐淡化。不少年轻科研人员,不愿意从事艰苦的试验研究,喜欢“虚拟”,喜欢“仿真”,其实是“虚而不实”,“仿而不真”。甚至有一些人在项目立项、研究试验、论文撰写、课题验收、成果鉴定、申报奖励、科技评奖、人才遴选等方面存在浮躁虚假现象,一些科研人员为了立项而“跑部钱进”;一些科研人员脱离第一线,成了通过各种关系拿项目的科技“老板”。

 

其实,无论是基础科学研究还是应用技术开发,都有其自身规律,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就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只有长年累月的潜心耕耘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如年过八旬的袁隆平院士,半个世纪来,他一身泥、一身水奋斗在田间。他和他的团队在长达15年时间里,连续三次创下水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的世界纪录。正是因为他坚持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理想信念,如今面对已取得的骄人业绩,他依然不满足,依然朝着亩产1000公斤的目标而努力。他甚至表示,100岁我也还想在田里

 

无独有偶,打破连续3年空缺尴尬、荣获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铁基高温超导研究项目,凝聚着中科院物理所赵忠贤团队20多年的心血;挽救了上百个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抗疟疾药物青蒿素,是女科学家屠呦呦在异常艰苦的年代里历经190次失败才取得的珍贵结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那些小发现、小发明也都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只不过所花费的时间有长短、付出的心血有多少罢了。相反,如果一味追求马上效应,就会欲速则不达,甚至误入抄袭造假的歧途。据统计,自2010年至2013630日,仅自然科学基金委监督委员会就受理投诉举报468件,其中实名举报152件。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尽管当前学术造假等腐败行为在整个科技界所占比例不大,但却是害群之马。因为学术造假及学术腐败不仅干扰教学、科研秩序,而且危及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长此以往必将成为阻碍我国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最大绊脚石。因此,全社会尤其主管部门,要对学术不端行为实行“零容忍”,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摒弃功利思想。

 

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术道德监督和鉴定机构,加大打击学术造假力度。今后一旦发现并确认有人有这方面的劣迹,要严肃查处,决不姑息迁就,要从学术道德上把他淘汰出局了,要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同时,还要进一步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一个符合科研规律的评价体系。因为一个科研项目从基础研究到实际应用,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几十年;除了时间积累,科技研发风险很高,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而打水漂的事儿在古今中外都不少见。对于科技创新的这些客观规律,各级领导、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应有正确的认识,既不能要求太高、目标太大、期望太切,更不能采用工程建设的那套管理办法定期定量,否则只会拔苗助长、适得其反。

 

新闻链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610/c1001-25125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