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话唠好,这是【谭话】微信分享的第14骗文章:《为什么远离朋友圈》 文/安如昔
用了两天的碎片时间,一条一条的清空了以往发布的朋友圈,本想就此告别这个虚无的圈子,但终究心下不安,未免亲朋好友误会我做了屏蔽,发了条删除声明,初衷是担心亲友当中心直口快的冲上来要个解释,就要费一番口舌,更需担心的是,那些内敛害羞的朋友对我暗生嫌隙,筑起心墙,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结果声明一发,反倒引起了轩然大波,脑洞大开的猜测与试探接踵而来,几十条留言都可以总结为三个字,为什么?
本来只是任性的一时之举,跳脱的性格使然,下定决心就去做了,但凡事还是有个缘由,这几天我也试着整理思绪。
说起导火索,应该是这几日频频接到朋友发来的测试自己是否被删除的消息。这种消息真是烦不胜烦,一种不被信任的感觉与日剧增,谁发这条消息都让人觉得彼此瞬间疏远了。
说来讽刺,朋友圈的盛行却带来友情的减淡,朋友间直接沟通越来越少,喜怒哀乐不再找人分享倾诉,直接就发布在朋友圈,别人也省力省心,刷新一下就知道了大事小情,动动手指就传达所有情绪,点赞代表了关心,表情代替了拥抱。
比起对情感关系的副作用,对个人的影响似乎更深远。朋友圈里靠表现欲赢得存在感,逐渐丧失自我的人不在少数。不知何时起,朋友圈里真实的情绪表达越来越少,装腔作势的内容越来越多,被炫耀的不只是物质存在,还有精神世界。发送出来后,等待点赞,当朋友圈右上角出现数字时,都忍不住内心欢喜,然后持续的刷,期待下一个数字,如此,就上了瘾。
当然还有停不下来的装熟,你可能都忘了某人姓甚名谁,却还在不停为其点赞,没有任何实质的都交流,却一直在观察彼此的生活,想想有一种不寒而栗的被窥视感。
朋友圈如今成了信息的集散地,通讯录广场的公告栏。
当发现自己越来越懒得给朋友打个电话,发条长消息;当发现聚会上,大家都拿起手机刷朋友圈,把不在场的某人的状态当作谈资;当发现自己稍有点小聪明的想法就迫不及待公之于众,接受巡礼,获得几个赞的认可;当发现自己看着别人炫物质炫精神,也忍不住装腔作势起来,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
当我察觉了生活的错位和内心的迷失,我想,我需要远离朋友圈。
【谭话曰】
看到此文,不知道你是否有同感,谭话是很感同身受的,要说此文写得好,就是写出了我们的矛盾,并且有可能是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虽词方案并非完美,或者说有点更优解都不算。难道这真的是反映了社会环境与氛围的坠坠向下的真相吗?
谭话微信号的建立的初衷本就是想做到消除隔阂,直达对方,不谄媚、不媚俗、不高歌、不低吟,明势有趣好玩。明势有趣好玩的口号是比较好说的,但真要做到真不容易。
明势就要求为真,为真就严肃了,有趣好玩就变得很难。同时,前面发动了邀请朋友来做礼品策划礼品设计,期初只冲着礼品赠送而来的人还是有不少,可到最后礼品策划设计上反馈就不行了。
要说相关性而言,这个礼品是设计来送给我们自己的,为什么不是一件很相关的事儿呢?
所以说,在前面有问提到过魅力体商业这回事儿,魅力体商业比较集中体现在娱乐传媒行业,比如一个明星就能很好的体现商业魅力体,这是一种代言人模式的魅力体商业。还有很多模式,比如意见领袖模式(为什么到处演说)、行业地位模式(为什么宣扬领先地位)、价值附加模式(为什么你应该买贵的)等等。魅力商业这件事儿,要说的还多,先不多言,后再续。
【话唠分享一段温情】
我们常常看到的风景是:一个人总是仰望和羡慕着别人的幸福,一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仰望和羡慕着。其实,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别人眼里 。[阳光] 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