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名与利“减负”适当其时


    国家已低调废除高校“985工程”、“211工程”,中国大学格局面临重新洗牌?近日,这样的传闻在网上流传“发酵”。对此,多名业内人士向新京报记者透露,尚未收到有关国家废止“985工程”和“211工程”的正式文件。其中,有高校中层干部透露该校“985”工程新款项仍在进展中。(13日《新京报》)

不管这两大“工程”是否废止,也不论是否存在两大“工程”后续的政策调整,这对中国大学和中国人言都是好消息。抛开“985”和“211”的专业解释,众人都深谙内中蕴含的常识性意义。前者是中国第一流名校,后者是中国第二流名校,进入这两个名单的大学,不仅有名而且有利,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大学学子的未来。

 

所谓名者,亦可以是说宏大叙事的“名器”---国家认可,学生认可,工业单位认可,甚至海外名校亦认可。所谓利者,这两大工程,国家是拨款的,地方也是给经费的,而且985大学的校长们都会有副部长级的行政待遇。更遑论学费可以多收,考研可以保送,就业可以机会更多等等。

 

学研有高低,学术有深浅,名校若有足够令人尊重的学术素养支撑,若能培养出更高水平的人才,上述名利当然是应该的。虽不排除两大“工程”的名校,在学术和育才能力上的确高普通高校一筹。但就其贡献和国家给予的声名与拨款言,并不相称,可以说是名不副实。

 

从网络上稍微搜索一下,即能找出诸多名校盛名难副的例子来。譬如频然而发的学术丑闻,从名校教授到大学校长,甚至到两院院士,皆有前赴后继的涉案者。比如高校招生和建设中的腐败案件,也是层出不穷;这些年更多了一些贪名图利揽色的大学教授。还如中国名校在培养人才上成了海外名校的基础培训基地(本科阶段念中国名校,研究生阶段留学海外,成名成家后捐款海外名校),回头反而开始骂国内母校的娘了---这些人是白眼狼,但也凸显国内名校教育的瑕疵甚至是不堪。

 

即便两大“工程”有必要,也还存在着资源分配不均的窘况。中部河南省,人口过亿,竟然只有一所211高校,高教资源分配难说公允。还如京沪两地一流名校,实为国家大学,在招录门槛上对全国考生应该一视同仁吧,可当地考生上当地名校的招录分数却是低了很多。难怪,有个河南小伙,手捧着一块“北京人大学”的牌子,在北京大学门前“示威”。这种来自民间的“行为艺术”,更显高教资源分配不均和大学招生不公平的现实。

 

为了争两大“工程”,各地不惜一切代价;为了应对高教评估,各校则是不遗余力应对,甚至会造假...名校效应,图的不再是实实在在的学养之名,而是蕴含诸多世俗功利的功名。在全球大学排行榜上,中国这么多等着两大“工程”的所谓名校,反而排名靠后了。而且,在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各类奖项中,中国大学也始终出不了一位获奖者。中国大学可以嘲弄诺贝尔奖项对中国有偏见,可以推出一大堆理由为自己辩解,但却忽略了最基本的事实:中国名校大抵有很多将目标定位于世界一流大学,可有哪所中国名校在认真学习世界一流大学的品质与内涵?

 

最起码,外国名校校长不会有行政级别,中国名校校长对行政级别特别介怀---当然你可以将此视为中国特色。但是,人们很容易就会发现, 在中国名校的校史展览室里,领导关怀和领导题字总是在学校名教授和学术成果面前...可见,官本位已经侵入中国大学的脑髓,不自觉蛰伏屈从于权力。而两大“工程”的名与利赋予,恰恰是公共权力所施予。

 

所以,中国大学的确要减负,不见要减985211这样的声名之负,也要减去政府财政奉养之负---国家财政要支持,但不能成为各校攀比的名头,而是将钱用在学术上。更要减的则是覆盖大学校园的官本位,大学各级行政负责人要去行政化,思维更要去官本位意识。

 

什么时候中国大学不再重官而重学,不靠财政而靠校友捐助,不必在乎排名而吸引众多的外国留学生---真正桃李满天下,中国大学即使没有大门大楼大官大场面,也是不言而喻的世界一流大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