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杰出华商协会谈文学商业化的尺度。电影是一门艺术,现在诞生出“商业电影”,杂志是一门文学形式,现在也有了“商业杂志”,文化作品现在越来越商业化。文学风格是非常重要的文学品质,是指作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是一个作家创作趋于成熟、作品达到较高艺术水准的标志。文学风格因此 被形象地称为作家的“徽记”“指纹”。文学大师们有很多关于文学风格的至理名言。福楼拜说,“风格就是生命”;歌德说,“风格,这是艺术所能企及的最高境 界”;雨果说,“未来仅仅属于拥有风格的人”;老舍说,“风格是各种花的特色的光彩与香味”,如此等等。
文学风格的千姿百态,是文学繁 荣的重要特征。综观漫长的中外文学史,传世的经典作品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唐朝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两千多名诗人的四万多首诗 歌,风格各异,争奇斗艳。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中就有关于文学风格的专门论述。钟嵘的《诗品》,点评了汉至梁122位诗人的创作特色及其高 下。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还将诗的风格细分为24种。我国古典文学史上,李白的放旷不拘、思接天地显然与杜甫的苍凉沉郁、济世忧民不同,而文坛上诸如 “元轻白俗,郊寒岛瘦”“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之说更是流传至今。现代文学史上,鲁迅以“改造国民思想”为己任,直面冷峻现实,笔调犀利辛辣, 论述剔肌析骨,语言深刻洗练,可谓风格独树。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冰心、丁玲、赵树理、沈从文等也都各擅其美。一些作家还因群体风格较为相近 形成了创作流派,如大家熟知的“山药蛋派”“荷花淀派”。
今天我们谈论文 学风格问题,不是为着纯学理的探讨,而是为着研究创作的实际问题。这些年来,我国文学创作状况总体上是令人欣喜的,不仅创作数量有很大增长,创作质量也不 断提升,直令从事文学研究、文学评论的学者目不暇接,也使众多读者眼花缭乱。同时也应该看到,我们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还不能让人满意。特别不能不引起注 意的是,有相当数量的作家和作品缺乏自己的独创性和鲜明风格,平庸化、雷同化、浅表化似乎成为顽症,自然更见不到新的有影响的流派。
其一,文学经验的同质化。文学经验是文学风格独创性、稳定性的来源,它与作家的生活经验有关,是作家对生活经验的审美转化。与丰富的当代社会生活相比, 现在不少作品在创作题材、审美趣味、主题内涵上存在类型雷同、思路雷同的状况。譬如,目前有些“底层文学”,不仅基调相似,连人物、叙事、结局也相似。这 里面的问题,恐怕与作者生活经验不足,仅凭闭门造车的虚构有关。文学经验要建立在个人生活经验基础上,也要建立在社会经验的基础上。两者有机结合才会具有 “经验的厚度”,形成文学风格的基底。文学经验的同质化、狭窄化,直接阻碍着创作风格的形成。
其二,文化修养的贫弱。文学风格是作家主 体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反映。曹丕、陆机、司空图等中国古代的文论家都特别强调风格的主观性,肯定作家个性、气质、才思在风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作家在风格化 的过程中应该提高将传统文化和各家之长充分内化后生成的再创造能力,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中的养料有效吸收并融会贯通。遗憾的是,当下文坛跟风写作的 习气比较严重。家族小说、官场小说、职场小说、后宫小说等都有一哄而上的趋势,内容意旨大同小异。有些作者不是从自我的知识学养、审美趣味与独到体验出 发,而是看什么路数作品走红写什么,急于随风起舞,缺少定力。
其三,文体意识的匮乏。文学风格是作家审美构型意识的体现,具有独特风格 的作家往往都是优秀的文体家,其作品具有强烈的“文体感”。如莱辛评论莎士比亚时所说,“他的作品的最小优点也都打着印记,这印记会立即向全世界呼喊: ‘我是莎士比亚的’”。同样,中国的文学大师们也都有着令人过目不忘的文体风格。考察目前的文学创作,我们会发现,一些诗人在诗歌创作中自动降低修辞的高 度和难度,没有能在通俗化与经典性之间找到语言的平衡;一些散文的创作片面追求“原生态”,造成对审美性和思想性的遮蔽;小说创作中,一些作品的语言干 涩,词汇贫乏,缺少文学语言的丰富魅力,更缺少“炼字炼句”的自觉意识。没有了文体自觉,文学作品自然就失去了审美的独特性,变成布封所批评的那种仅仅由 “知识、事实与发现”组成的缺乏灵魂与温度的无风格作品。
其四,商业化、娱乐化的诱惑。随着市场经济和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文化市场发生 了很大变化。文学如果片面地商业化、娱乐化,就有被市场裹挟的危险,长此以往将从根本上侵蚀和动摇文学在审美创造、精神探索和话语表述方面的追 求,造成“独异之个人”的消失。在现实生活中,确有些作者为了追求经济收益和社会关注度,一味迎合市场需要和读者眼球。如何面对利益的诱惑而坚持文学的理 想,成了作家追求文学风格必须跨过的一道坎。
文学的商业化写作肯定远离了文学传统写作的宗旨,远离了文学传统写作的价值体系,但它又开辟了新的价值体系,或许文学作品向电影一样,从最初的看重的文化艺术,逐渐转变成商业大片,市场化经济改变传统文化。这种变化从某些方面来说是社会的进步,但是任何的改变都需要尺度的限制,否则那就成广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