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宋代古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尝试
如今,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陶岔引入北京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己经动工兴建,然而,这不是第一次,在古时侯曾经开挖过,它就是方城境内长达50公里的襄汉漕渠。
方城处于南阳盆地东北隅,它是桐柏、伏牛两大山脉的分界线,桐柏山余脉和伏牛山余脉连接处因地壳造山运动中突然沉陷形成的一个“地堑”称之为“方城缺口”,同时方城又是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两大流域的最低分界点。因此,“方城缺口”不仅是南北气团进出南阳盆地的“风口”,而且也是江、淮两大流域之间调水的必经之地!北宋历史上有名的“襄汉漕渠”(又称“十万沟”)和国家“十五”期间举世瞩目的“四大工程”之一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都经过这里!
“襄汉漕渠”是我国古代“南水北调”工程的尝试。“襄”是古襄邑城(今睢县)的简称,“汉”则指的是汉水,据《宋史·河渠志》记载:白河在唐州,南流入汉。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正月,西京转运使(掌一路财赋及水陆粮米运输事务及府、州以上的行政长官)程能献议,请自南阳下向口置堰,回白河入石塘沙河,合蔡河入京师,开凿一条总长500余华里的人工渠道,经“方城缺口”引汉水北上与蔡河汇合,至古襄邑城(今睢县)的惠洛河,再通往京师汴梁(今开封),沟通江、汉与黄、淮之间的联系,以通湘潭之漕。此议得到朝廷的批准,诏发唐、邓、汝、颍、许、蔡、陈、郑共八个州的丁夫及州兵约十万人(因而襄汉漕渠又有“十万沟”之称),以弓箭库使王文宝、六宅使李继隆、内作坊副使李神佑、刘承圭等护其役,堑山堙谷,经南阳的新店、方城的博望、赵河、清河、券桥、城关,穿过罗渠、沙柘(今二龙山)凡百余里,历时一个多月,开挖渠道至“方城缺口”,因地势渐高,而那时又缺乏精密的测量仪器,水无法通过这里。程能又献议增派民夫兵丁进行开挖。当时,正值白河上游陡发洪水,渠首石堰(位于今南阳下向铺北大疙坦头一带)被冲垮,挖渠遂废止。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北宋王朝再次征调军民开凿襄汉漕渠,但终因当时科学技术落后,难以处理好地势与水位的关系,而导致工程“不克卒废”。现存遗址比较明显的有杜洼——肖庄段(2公里),郁庄——二龙山段(约4公里),王庄——东八里沟段(1.5公里)。渠首在今方城县博望镇沙山村北约350米处,遗址底宽现仍有20米左右。方城县人民政府于1985年10月将沙山段、二龙山段、东八里沟段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号64,分类号18。
“方城缺口”,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线路的关键工程部位。历年来,国家计委、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济南军区、河南、河北、天津、北京四省、市的有关党政、军领导、人大、政协机关、新华社等部门多次组团到这里考察调研。1978年10月,联合国粮农组织也组织由数名专家学者组成的水利考察团,在国家水利部张部长的陪同下,专程考察了“方城缺口”!虽然襄汉漕渠没有实现“会白河之水合蔡河入京师,以通湘潭之漕”的目的。但这一壮举为如今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线路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历史和地理资料。
笔者深受古代劳动人民敢于战天斗地的精神所感动,于2008年初对前开挖之襄汉漕渠故道作了全线踏察。这条漕渠历经南阳县的新店,方城县的博望、赵河、清河、券桥、城关6个乡(镇),15个行政村,38个自然村。当时所筑石堰,在南阳县境夏饷铺村北的大疙坦头一带。其渠首在方城县境的沙山村北。开渠时,这里堆积了南、北两座巨型沙堆(俗称沙山,系当时开挖渠首的堆积物)。两座沙山呈东南、西北走向。现残存尺度:南沙山高15、宽20、长250米;北沙山高25、宽21、长216米。两山之间为渠道,渠底宽90米。从目前地形地貌看,北沙山北部紧靠古白河的河岸,现河岸尚高5米。一千多年来,白河已改道西移,距古白河岸2.25公里。从当时的施工措施看,系采取了因势利导,不取直线,逢岗绕道,遇河时能利用就利用,不能利用则越河就低开挖渠道的办法进行。当时利用的河道有清河、赵河,以利用博望境内的清河为最长,约7公里。现该河两岸尚留有当时民工烧茶做饭的火池。从漕渠遗迹的现状看,土地肥沃的地带已夷为平地,渠迹隐约可见;土地瘠薄的地带,渠道明显,其中有沙山段、杜洼至康庄段、郁庄至二龙山段、西八里沟至东八里沟段,以二龙山段的遗迹最明显,渠道底宽20、口宽70米,堤高32、上宽7、下宽20米,约长3公里。
这条原来打算开挖1000多公里的漕渠,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只完成了50公里就停工了。但是,远在1000多年前的古人,在技术条件落后的情况下,能够做出“南水北调”的大胆尝试,是不简单的,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功伟绩没有泯灭,已经载入史册。他们的血汗并没有白流,它不仅给今人留下了“南水北调”的经验教训,且给我们留下几段至今还可以利用的渠道。建国后,鸭河口水库二分干渠的大赵至杜洼段、郁庄至二龙山段,正是利用了襄汉漕渠的故道,浇灌着全县的大片土地。而今国家计划开挖的“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方案方城段的渠线,仍是沿着宋人开发襄汉漕渠的走向设计的。“江山处处才人出,今人一定胜古人”,不久的将来,南水北调的干渠上,将是万船齐发,百舸竞渡,一片繁荣景象;宋人如若有知,也一定会五体投地,叹为观止。我们正期待着这一天早的到来,实现人生的梦想,希望一渠清水早日流进首都北京。(潘世东转载于河南省方城县人武部 马庆赐 耿为民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