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一带战略更应注重外需环境


一路一带战略更应注重外需环境

由海上丝绸之路及丝绸之路经济带所涵盖的地区,包括了几乎整个东南亚、南亚及印度洋地区以及西亚、中亚地区,这个地区除了西亚海湾国家,以及东南亚原四小龙国家和地区之外,几乎全是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这个地区推动以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为龙头的经济杠杆的撬动作用,应当详尽的分析其中的利弊得失,以及应有的主要策略,并制定切实可行而符合区域实情的战略目标,而不应该仅仅是从中国自身原有的发展经验与人民币国际化需求出发。况且,自2008年起,中国为救市而采取的高铁等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的财政得失以及宏观经济得失,尚在至多中性的评估之中,我们总不可能把一个尚待证实或证伪的经济模式,直接套用到另一个更为陌生的政经环境去,而又对这一环境对此的消化能力似是而非吧?

消化产能以及输出经济、技术以及营运经验成果是可以理解的,也是顺理成章的,但是,我们至少应当在进入一个陌生环境之前,尽可能确保成功的机率并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有随时能派上用场的多项准备预案。不然,一旦在这种向陌生环境的扩张中遭致不测时,势必会引发国别政治风险以及完全可能附带巨大的投资风险。伊拉克的情势反复的证明着这一点,还有利比亚就更是夸张的诠释了这一点,同时,土耳其防空导弹以及墨西哥高铁的投标风波,都更加深刻的暗示着这一点。可惜,这些反复敲响的警钟,似乎并没有唤醒我们起码的警觉,而当我们在提出“一路一带”域外投资战略建议方案时,是否应该赶紧的补上这一课呢?答案几乎是唯一而肯定的。

中国似乎应该对“一路一带”进行区域分类,即对这一广大地区采取何种介入策略进行可行性规划。显而易见的策略有两大类,其一是分区域逐步建设,然后再逐次推广和扩张成果;其二是按国别进行进入等级分类,按先易后难或按风险大小制定进入不同等级的时间表,从而控制国别风险。显然,后一种分类方法更加实际,且具有操作性和低风险性。应以第二方式为主干,再结合第一方式对这一广大地区的区域差别评估,最终制定出进入“一路一带”地区的顺序时间表和区域或国别顺序,但是,问题并不因此而完结。

“一路一带”战略最大的风险还不是来源于这一广大区域内的原因,而是来源于以美国为首发达国家,对中国这一以投资方式来实施政经突围战略中的重要环节的疑虑与敌意。美国最终忍不住会对“一路一带”地区插手,并抵消甚至排挤中国的合理存在,几乎可以肯定是一个大概率事件。特别是当中国在这一地区的投资推进遭遇瓶颈、转折困难期甚或遇到麻烦的时候,美国会忍不住下狠手来推波助澜,就像现在在香港、东海和南海的所作所为一样。所以,中国的“一路一带”战略在进行规划时,必须得把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破坏与捣乱一并考虑进去来予以统一规划。

由此产生一个必然的推论,中国的“一路一带”经济战略需同时具备两大战略体系与目标,一是推动“一路一带”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及带动中国经济在海外投资中的继续发展与获利,二是此一战略的铺开,应符合中国的国家安全利益的海外推进需要,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出手捣乱时,中国能将其既有投资随即转化为中国的安全利益。这就要求中国的“一路一带”战略,要同时具有投资安全性与综合利益安全性。

当然,在这样的经济与安全同时具备的区域之外,“一路一带”同样可以推进,只是其经济可行性与投资安全性的标准,会制定一个更高的门槛。显然,这样来制定整个“一路一带”基础设施投资战略,就具有了复线特征的路线图,它将整个“一路一带”地区,自然的划分出了369等的投资顺序。

东南亚地区及南亚巴基斯坦、伊朗及未来可能的阿富汗以及相关中亚国家应当是首选地区,东南亚地区的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以及巴基斯坦、伊朗、哈萨克斯坦应是首选国家。其次是斯里兰卡、孟加拉及中亚其它国家。第三等是按经济可行性与投资安全性来制定的扩大投资区域,它们应当包括印度、尼泊尔、印尼以及西亚其它国家。

在规划这些地区投资风险控制的评估等级时,还应就其实施实况展开各类风险评估、资金链计划以及相关产能支持方面的产业规划。中国真要长期实施一路一带战略,就必须得事先就规划好自身支持体系,并在对即将进入地区的深入细分研究的基础上做到知己知彼,从而能从容应对美国等发达国家对此战略实施时的竞争与捣乱。

 

老夏

2014.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