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征三苗考辨


 舜征三苗考辨(节选

 庄春波 

舜征三苗是上古部落战争的传说

 

舜征三苗故事,原是上古部落战争的传说,后来有了文字,才被记录下来,载入文献史册。分析剖判,这些传说内容多半古拙质朴,并没有多少神秘色彩。据《尚书·尧典》,有虞氏进入鼎盛期,继而称霸中原之际,曾有“放逐四凶”的功业,征三苗是其中之一:“流共工于幽州,放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天下咸服。”《尧典》是伪书,但其中也不乏上古文献的片段,伪中仍可见真。原始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时代,部族间的战争是经常发生的,有虞氏由东方进入中原,自然免不了与当地及周边发生冲突,征三苗,放四凶就是这一时代的回音。

征三苗传说见于先秦典籍者尚多,如《竹书纪年》载帝舜:“命夏后征有苗。”《墨子·非攻下》载:“昔者有苗大乱,天命殛之……高阳乃命禹征有苗……有神人面鸟身……搤矢有苗之将,苗师大乱,后乃逐灭。禹既克有苗……天下乃静。”《吕氏春秋·上德》载:“三苗不服,禹请攻之。舜曰:‘以德可也。’行德三年而三苗服。”这些材料尽管不无牴牾之处,但故事的梗概基本一致:斗争的双方一为有苗,一为舜禹系统的部族,终归是以有苗失败为结局。因此,可以看作是同一故事的不同传闻、演变,而这种情况是任何传说流传过程中都难以避免的,是通例。

因此,以舜征三苗传说为史前期有虞氏部落联盟对有苗氏的战争征服活动的反映,恐不为过。

 

有苗氏地望与族属的推测

 

舜征有苗传说与荆南舜迹传说是互相关联的,那么,这些故事所涉及的地望是否可以考证出一些较为可信的线索来呢?不妨一试。

传说中三苗的地望大致是确定的,《山海经·海外南经》载:“三苗国,在赤水东……一曰三毛国。”三苗也称三毛;赤水呢?《吕氏春秋·召类》:“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舜却苗民,更易其俗。”赤、丹相通,赤水即丹水;南蛮即有苗,或有苗为南蛮之一,《汉学堂丛书》辑《六韬》:“(尧)与有苗战于丹水之浦。”丹水,源于陕西商县,至河南淅川会淅水,南入湖北均县,入汉水,《水经注·丹水》:“《吕氏春秋》曰尧有丹水之战,以服南蛮,即此水也。”尧服南蛮于丹水,那么,继尧之后的舜征苗民很可能更向南推进,从而进入江汉地区乃至湘中,《山海经·海外南经》郭璞注:“昔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杀之。有苗之民叛入南海,为三苗国。”所谓“南海”,即古云梦、洞庭之谓。又,《韩非子·上德》高诱注:“三苗在豫章彭蠡。”又见《战国策·魏策一》吴起言:“昔者三苗之居,左有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又,《韩诗外传》卷三:“当舜之时,有苗氏不服,其不服者:衡山在南,山在北,左洞庭之波,右彭泽之水。”又,《说苑》卷一:“大山在其南,殿山在其北,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川。”大致方位总不外在洞庭、鄱阳二湖之间的湘、鄂、赣境上。吴起曾相楚悼王,熟知荆楚情形,后曾“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他所听到的传闻,恐更近乎实情。另外,《史记·五帝本纪》载“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当荆楚之地而至淮上;《通典》卷一八三:“潭州,古三苗国之地。”按唐代潭州辖今长沙、澧陵、浏阳、益阳、湘乡、湘潭等地,已入湘中;《太平寰宇记》岳州“今理巴陵县,南邻苍梧之野,古三苗国地”,也在洞庭以南;《路史·国名纪》引周景式语:“柴桑、彭泽之间,今衡、岳、潭之境。”大致总在荆南湘中。总之,文献所载三苗所在地域,较早者略偏北,较晚者稍偏南,大要不出两湖地区。

从上述舜迹的分布情况看,其与上古陶鬶和“凿齿民”之迁徙的分布完全一致。如,陶鬶起源于山东,其后按年代先后主要向两个方向传播:向西的一支经安徽北部、河南、山西,进入陕西、湖北、湖南、江西;向南的一支经江苏、上海,进入浙江,南及广东。又如,起源于山东的拔牙风俗,也依次向西、南两个方向迁移:向西的一支经河南达汉水流域的淅川、湖北房县七里河,进入江汉地区;向南的一支见于苏北邳县大墩子、苏南常州圩墩、上海崧泽、福建闽侯昙石山直至珠江三角洲的广东佛山河宕和增城金兰寺等遗址。鬶与拔牙风俗的传播方向与路线基本重合,与“舜迹”的分布范围也是基本重合的!

再从民族学角度看,应当注意西南少数民族的拔牙风俗。《博物志》记载荆南“僚民”之俗:“荆州极西南至蜀,诸民曰‘僚子’……既长,拔去上牙各一,以为身饰。”此外如《通典》、《新唐书》等对“南平僚”和“赤口濮”拔牙风俗也有记载;宋代《溪蛮丛笑》记“伶(仡)佬妻女年十五六敲去右边上一齿”;《太平寰宇记》言剑南道僚人有拔牙风俗;元代《云南志略》载川西南及滇东北土僚拔牙风俗:“男子十四五则左右击去两齿,然后婚娶。”《炎徼纪闻》载打牙仡佬“父母死,则子妇各折二齿投棺中”等等。总之,有关荆南以南以西较晚的僚、濮、仡佬等族成年男女拔牙风俗与上古“凿齿民”风俗相合,只是年代愈晚,其分布愈向边远地带。这与北方民族不断南下是有关的。僚、濮、仡佬是同一族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称谓,他们的一些支系一直保持着拔牙风俗。另外,在云南石寨山文化中发现反映猎头风俗的青铜器,而这种风俗在佤族、布朗族中都有遗存,这亦与房县七里河遗址居民的猎头风俗相同。《山海经》云“凿齿持盾”,而盾牌舞则保存在凉山彝族和景颇族中。

总之,无论虞舜是否到过荆南,包括三苗在内的荆南古族确实得到了关于虞舜其族的许多信息是无疑的。那么,荆南“舜迹”之谜也庶几近乎得以解决了。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