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香山是炎黄古帝图腾崇拜的神山
编者按:中卫香山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山?它是一座默默无闻的大山,还是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名山?曾任宁夏博物馆馆长、宁夏文物局副局长的著名史学家周兴华在其最近出版的《塞上古史钩沉》中首次揭开了中卫香山的神秘面纱。周兴华在其著作中披露:中卫香山是《山海经·西山经》中所记载的上古神山之一。从《山海经》的记载看,中卫香山自古就是炎黄古族的良好猎场、原始农业的创生地,是华夏民族的缔造者炎帝、黄帝图腾崇拜的神山。带着兴奋和疑问,记者近日就此话题专程采访了周兴华先生。
周兴华在其最近出版的《塞上古史钩沉》一书中非常肯定地说,在今中卫市境内的香山就是《山海经·西山经》中所记载的上古神山之一,并且是炎黄古族的狩猎场和原始农业的创生地和图腾崇拜的神山。近日记者见到了周兴华,开门见山问其依据是什么?
周兴华说,《山海经·西山经》“西次三经”记述了从今宁夏中卫市向西的22座大山的地理方位、远古历史、物产、神话传说、原始风俗民情、宗教信仰等,其中黄河南岸的“崇吾之山”为“西次三经”的第一座神山,周兴华先生考证即今中卫香山。
周兴华说,据古《中卫县志》记载:香山“其地周环约五百余里,东南接壤灵州胭脂川,西南与靖远柴薪梁、高峰子、芦沟联界。山巅高约十里,旧建香岩寺。其山地可耕牧。山民随水而居,多穴处为土窑,喜牧畜,旧称七十二水头是也。然田皆旱地,全赖雨旸时若。”由上可知,古香山地域广大:东至今宁夏今灵武市界,西至今甘肃景泰县界,北至今宁夏黄河南岸,西南至今甘肃靖远县界,南至今宁夏海原县、固原市界。东西长约200公里,南北宽约百公里。
周兴华说,历史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建立在可靠的文献记载和严格的科学考证基础之上,只有文献记载和实地调查及考古资料相互印证的情况下才能下结论。为了弄清中卫香山的本来面目,给今人和后代还原一个真实的中卫香山历史,自20世纪八十年代起周兴华便开始查找历史文献资料。20多年来,周兴华为此查阅的历史文献资料摞起来有半人高。不仅如此,周兴华还走遍了中卫香山及其毗邻地区的各个角落,从文献记载与历史遗迹中寻找证据和线索。其中找到的最为有力的文献证据是《山海经·西山经》中的记叙。
周兴华说,《山海经》将当时华夏大地及其毗邻地区的所有山脉按其地理方位分别记载在《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海外经》《海内经》《大荒径》和《海内外经》中。《山海经》记载了今宁夏境内的三座大山:第一座是中卫香山,记录在《山海经·西山经》中,远古时代被称之为“崇吾之山”,该山被记载为西次三经之首山。第二座是六盘山,记录在《山海经·西次二经》和《山海经·西次四经》中,远古时代被称之为“高山”和“泾谷之山”。第三座是贺兰山,记载在《山海经·北山经》中,远古时代被称之为“单狐之山”和“求如之山”。在今宁夏境内的香山、六盘山、贺兰山这三座大山中,唯有香山被记载为生长有神异的树木、野兽和飞鸟,是炎黄古族繁衍生息的灵山圣地,是华夏先祖炎帝和黄帝进行狩猎和图腾崇拜的神山。
关于“崇吾之山”周兴华说,《山海经·西山经》是这样记载的:“西次三经之首,曰崇吾之山,在河之南,北望冢遂,南望“瑤” (原文该字需去掉左边“王”字旁)之泽,西望帝之搏兽之丘,东望“虫焉” (原文该字系“虫”与“焉”的拼字)渊。有木焉,员叶而白柎,赤华而黑理,其实如枳,食之宜子孙。有兽焉,其狀如禺而文臂,豹虎而善投,名曰舉父。有鳥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见则天下大水”。
周兴华说这段记载的大意是:西山经第三列山脉的第一座大山名叫崇吾之山,它位于黄河南岸,站在该山向北看是天然通道;向南看是一片大沼泽;向西看是炎帝、黄帝狩猎的群山;向东看是恐龙活动的湖泊湿地。崇吾之山生长着一种枸杞树,圆形叶片,白色花萼,红色的花瓣上有黑的线纹,它的果实似枳子,吃了这种果实对生殖子孙、繁衍后代很有好处。崇吾之山生长着一种野兽,其行状像猴,臂有花纹,长着豹尾,善于投掷石子等器物,他的名字叫举父。崇吾之山生长着一种鸟,其行状像野鸭,生长着一只翅膀一只眼睛,雌雄在一起互相帮扶才能飞翔,他的名字叫蛮蛮,蛮蛮一出现天下就要发生大水灾。
周兴华对重要的字句进一步进行了揭示,来印证自己的观点。周兴华说,众多历史地理学者的科研成果表明,“在河之南”的 “崇吾之山”即今宁夏中卫黄河南岸的香山。从“崇吾之山”北望的“冢遂”,即今香山地区自南向北的冰沟道、寺口子道、清水河道,这几条大山水沟自古就是从漠北通往中原的天然通道,均可视为“冢遂”。从香山主峰南望的“瑤 (原文该字去掉左边王字旁)泽”,即今香山南缘与海原之间的新堡子川,此地古为湖泊沼泽,今为碱湖湿地,俗称“碱壕”。这里曾出土过40多件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说明原始农业已经产生。从香山主峰“西望帝之搏兽之丘”,此处的 “帝”字,卫一徐、郭郛等学者皆认为是通指炎帝、黄帝;此处的“搏兽之丘”,即今中卫香山西境黄河黑山峡南长滩村的帽帽山,这里历来奇峰险峻,为野兽出没之地。这就是说,向西看是炎帝、黄帝狩猎的群山。从香山主峰东望的“虫焉(原文该字系虫与焉的拼字)渊”,即今以宁夏灵武、盐池为中心的湖泊,这里古代曾是“鳄鱼之渊”,实为恐龙生活的湖泊沼泽。
2005年4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与灵武市文物管理所联合对灵武恐龙化石群遗址进行发掘。共挖掘出6只恐龙个体及恐龙头骨和牙齿化石,现已在这里建起了灵武 “恐龙博物馆”。崇吾之山生长着一种枸杞树,圆形叶片,白色花萼,红色的花瓣上有黑的线纹,它的果实似枳子,吃了这种果实对生殖子孙、繁衍后代很有好处。全世界枸杞屬植物約有100種,有的叶呈長橢圓形,有的叶呈圓狀披針形;有的花白色或淡紅色,有的花淡紫色,有的花綠色,有時紫色;有的果實呈圓球形,有的果實呈橢圓形。枸杞屬植物大都“食之宜子孙”,具有养生保健,益寿延年的功效。所以,崇吾之山“员叶而白柎,赤华而黑理,其实如枳,食之宜子孙”的神奇果木应是最早的原生枸杞。中卫香山是枸杞的原生地,现仍有枸杞之原植物。崇吾之山生长着一种野兽,其行状像猴,臂有花纹,长着豹尾,善于投掷石子等器物,他的名字叫举父。大麦地岩画中有一猿猴图像,与“夸父”形象完全一样。崇吾之山生长着一种鸟,其行状像野鸭,长着一只翅膀和一只眼睛,雌雄在一起互相帮扶才能飞翔,他的名字叫蛮蛮,蛮蛮一出现天下就要发生大水灾。大麦地岩画中有此“潜鸭”图像,岩画著录中称其为“鸭嘴兽”。
据《山海经》记载,西次三经二十二座大山中有以羊、马、牛、龙、熊、鸟、虎、豹、杞等为崇拜对象的氏族,其中羊身人面的图腾神是他们的共同祖先。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次三经之首的崇吾之山及其毗邻地区,已发现的史前岩画有宁夏中卫岩画,甘肃靖远吴家川岩画、景泰岩画等等,这些岩画中都有《山海经》西次三经中记载的上述动物形象,其中羊图像居多、狩猎图像不少。因此,香山原是上古时代炎帝、黄帝狩猎和图腾崇拜的神山。
关于“崇吾之山”的地理方位,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科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谭其骧教授经过多年考证,曾在其《论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中写道:“‘崇吾之山,在河之南’当指今甘肃景泰以东,宁夏中宁以西黄河南岸某山。”周兴华先生认为谭其骧先生说的“黄河南岸某山”即今宁夏中卫香山。
周兴华先生说,考证“崇吾之山”的位置,有举世公认的黄河和昆仑山两大地理标志可确定其地理方位,从中也可以断定“崇吾之山”就是中卫香山。
《山海经·西山经》说“崇吾之山在河之南”,此 “河”即指黄河的某处河段。据科学研究,宁夏中卫以西的今黄河河道形成于距今10万年以前,为固定河道。以黄河为标志,可以判定古文献记载中与黄河有关联的山川地理方位。周兴华经过多年的实地考证,在这一区域的黄河南岸,除了中卫香山再没有第二座大山。
《山海经·西山经》从西山首经到西次四经,从南向北,分别以钱来之山、钤山、崇吾之山、阴山为首山,然后从各首山自东向西罗列诸山。《西山经》凡“七十七山”,唯有“崇吾之山”被记述为“在河之南”。《西山经》在“在河之南”的山脉,只能存在于河套地区。河套地区能称为大山的,唯有今宁夏中卫香山(青铜峡市与中宁县境内的牛头山古属香山);因而河套地区“在河之南”的“崇吾之山”,也只能是今宁夏中卫香山。
此外,《山海经·西山经》中说“昆仑之丘”在”崇吾之山”的西面,自“崇吾之山”向西的第八座大山是“昆仑之丘”。此“昆仑之丘”即昆仑山脉中的一座大山。以昆仑山为标志,可以判定古文献记载中与昆仑山有关联的山川地理方位。
关于昆仑山的地理方位,唐代《括地志》载:“昆仑山在肃州酒泉县(今甘肃酒泉市)南八十里。十六国春秋:前凉张骏酒泉守马岌上言,酒泉南山即昆仑之丘也,周穆王见西王母,乐而忘归,即谓此山。有石室、王母堂,珠玑镂严饰,焕若神宫。”从古代文献记载看,昆仑山即“昆仑之丘”,在今甘肃张掖至敦煌之间。从《山海经·西山经》记载看, “崇吾之山”西至“昆仑之丘”2710“古里”(约指汉代里程)。《山海经》成书于战国至汉初,一“汉里”(指汉代里程)約410米,“崇吾之山”至“昆仑之丘”之间的距离用现在计程算约是1111公里;今甘肃省敦煌市东至宁夏中卫市亦1100余公里。由此可证,“崇吾之山”即今宁夏中卫香山。
周兴华说,历史文献记载及考古调查也证实香山及其毗邻地区自古钟灵毓秀,人文荟萃,文脉延续。香山现已发现史前岩画1000多幅,分布在10余个岩画点上,这是活动在这一地区的史前人类的图画语言,是人类文字创生的源泉,是炎、黄古族在这里繁衍生息的历史见证;香山发现有旧石器、新石器遗存,还出土过玉器等史前遗物,发现彩陶40余件,分布于山川原野,这说明这里曾是史前人类的繁衍生息之地,是原始农业的发祥地。周族先民从这里发祥逐鹿中原,周穆王遨游此地西行宴觞西王母。丝绸国道经这里凿空东西交通,历代长城于此地融会多元文化。唐、元、明等朝代这里曾是“皇帝的草原”,遗存至今的 “香山牧马碑”记述了明代在香山发展畜牧业的情况。
记者问,确认中卫香山是上古神山,有何现实意义?周兴华答道,文化是民族传承与复兴的魂魄,伟大的民族自有其传承与复兴的文化渊源与脉络。中华民族历经灾难而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关键在于它具有深厚的精神文化传统和这种辉煌文化的延续不断。长期以来, “崇吾之山”到底在哪里,是哪座大山,这一直是个谜。现在,终于揭开了这个谜底,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中卫香山自古就是炎黄古族繁衍生息之地,是华夏先祖狩猎和发展原始农业的创生地,是中华民族缔造者炎黄古帝图腾崇拜的神山。揭开了一个历史秘团,说明了宁夏文明史的久远。中卫香山历史地位的确定,进一步丰富了宁夏的上古史,证明了宁夏早在上古时代就有人类在广泛活动,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史前文化和文明。尤其是中华民族的缔造者炎帝、黄帝族群曾在此地活动过,这给宁夏的文明史增添了光辉灿烂的一页,为我区挖掘文化瑰宝,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大力发展文化经济接通了历史脉络,丰富了文化财富。(沙坡踏歌的BLOG)
新华网银川112月12日电(刘泉龙、曹健)长期研究长城的宁夏博物馆原馆长、副研究员周兴华查阅《水经注》《诗经》《山海经》《史记》《文献通考》等大量文献资料后考证认为,丝绸之路重镇宁夏固原长城系西周宣王始筑的朔方长城中间的一段,距今已2800多年。
今宁夏固原是丝绸北路的交通枢纽,南下可以直抵中原王朝的京畿重地长安、洛阳等古都,北上可以经河西走廊通达中亚和欧洲,是丝绸北路必经之道。周兴华说,西周时期,为了保证其京城北方的安全,周宣王在今固原市原州区(原宁夏固原县城)北面15里处修建了一道长城,即今固原长城。
周兴华告诉记者,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固原长城属于战国长城。近世学术著作出版物均依据未经校勘的《水经注》等著作将固原长城定为战国秦昭王长城,这属于误引误考。据国学大师王国维校勘,《水经注》的原文是:高平川水(即固原清水河)“北出长城”,而不是北出“秦”长城。
据《吕氏春秋》等典籍记载,公元前384年,战国秦昭王的前四世先祖公子连逃亡在魏国,他听说秦国发生了内乱,就率领随从由东边的“郑所之塞”入秦,被秦国防守长城的将领拒绝,只好绕道从西界的乌氏塞即固原长城回归秦国,在其都城雍登上了王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秦献公。秦献公穿越乌氏塞的史实,证明固原长城在东周时期就早已存在,比战国秦昭王据有陇西、北地、上郡后所筑的“拒胡”长城早了好几百年。由此证明,固原长城(即乌氏塞)并非战国秦昭王始筑。
周兴华说,《诗经·小雅·出车》“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天子命我,城彼朔方。”就是说周宣王命令南仲到周都镐京北面的大原地区修建了一道长城。经考证众多文献资料,大原在今固原境内。另外,在《诗经》的《击鼓》《绵》《鸿雁》《定之方中》等篇章中均有西周筑有长城的史实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