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秋明
近日,当当一组题为“敢做敢当当”的广告大量曝光。细看当当网的logo,也省去了"网"字,“购物享当当”的口号也变成了“敢做敢当当”。当当这次折腾,又要转向何方?
抱着好奇的态度,笔者打开了自己的订单历史,发现最早的一笔居然可以追溯到2008年。翻看一路走来的订单,基本上都是图书。突然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这几年,我都看了这么多书啊。不知道大家是否也有类似的感觉,一笔笔的订单,无疑就是我们思想成长的历史。不管其中有多少书我们买而未读,有多少书只是翻看封面就束之高阁,有多少书成为我们睡前的催眠曲,提到当当,一种追求知识的丰盈感还是会充斥在我们的心中。
也许这就是当当给我们这代80后最深刻的烙印,和书有关,带着点理想主义的情怀,带着点书香的回忆。回看“敢做敢当当”的广告,虽然有人指责它做作,有人说它有抄袭XX体的嫌疑,但是于我而言,确实是一次心灵的震动。那句“勇敢,就是做自己害怕的事”,谁说不是我们这代人的心声呢?
回到商业,我们也不禁要为当当的命运波折而叹息。2010年底上市,市值20多亿美金。而如今,只有不到10亿市值。与之相类比的,如日中天的京东,300多亿美金的市值,俨然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届有一个现象级的存在。电商的竞技场很残酷,赢家通吃的规律一再应验。跟据艾瑞、易观等机构的报告,2013年底,当当在B2C市场的份额仅为1.4%,而传统的优势领域——图书,也被京东超越。有点书生意气的当当,似乎节节败退,颇有一泻千里的架势。
最近,听说当当要转型做时尚电商了。作为当当的老用户,有种复杂难言的感觉。一如一个陪伴多时的老友,突然说要抛弃现有的生活,重新开辟一番新的事业。捶两下肩膀,说一句“瞎折腾”,并没有责怪老友的意思。除了祝福,还有的就是钦佩。毕竟,寻求转变这个事儿本身,就比被动的认命,让人钦佩。做生意和做人没什么两样,敢折腾,才有赢的可能。曾经响当当的当当,还能重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