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良越:中国需要一场生涯教育运动
——对话成功人士生涯规划
一个国家真正崛起的象征不是GDP,而是作为这个国家建设者的每一个个体的素质。
十多年前,当我面对生涯规划这个概念的时候,非常的兴奋。我觉得,是把生涯规划介绍到中国的时候了。因为从生涯教育起源的历史背景来看,它和当今的中国是如此的相似。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经济遭受重创。经济总量上,美国开始跃升为世界第一大国。但在话语权和影响力上,美国却举步维艰。时任美国总统的威尔逊提出14点计划,试图带领美国走向国际政治舞台中心,但遭到欧洲列强抵制。
以英国为首的老牌欧洲国家,认为这一新兴国家只不过是个靠投机爆发的乡巴佬,在政治和文化上对其歧视和排挤。这时候,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认识到,国家要强大,仅仅依靠经济的增长是不够的,还需要每个公民个体意识的觉醒。于是,从人职匹配为切入口,以尊重个性差异、关注个人成长为出发点的职业生涯指导运动开始兴起。
到了20世纪70年代,时任美国教育署长的马尔兰博士提出的“生涯教育”理念,受到了美国上下的重视。1972年,尼克松总统宣称,生涯教育是“由政府创办的一种最有前途的教育事业”。联邦政府不仅大张旗鼓地开展舆论宣传,使生涯教育在美国家喻户晓,而且,给予其财政和法律的保证。国会也于1974年通过了第一个生涯教育法案。在联邦政府的带动下,各州也纷纷立法,保障生涯教育的推广和实施。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引导、 资金的支持、法律的保障和专家的指导下,生涯教育在美国得到迅速的推广,形成了美国社会从幼儿园到成人的完整教育体系。
中国如同一战后的美国,需要来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生涯智能教育运动。
时下的中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崛起,对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关注开始广泛地走进国人的视野。而就业意愿和现实的矛盾,暴露出的是我们的个体从小到大的应试教育、学校社会应对劳动力市场的反应速度和能力迟钝。其背后的根本问题,是我国的生涯教育体系建设严重缺失。
对比百年前的美国,我意识到,我们要肩负起这一使命,把生涯教育引进中国,帮助更多人探索自我、了解职业世界、明确成长路径,成为性格独立、精神自由、内心满足、梦想坚实的个体。
我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生涯教育方面的著作,积极寻找这一领域最顶尖的专家、学者,密切关注最新的理论前沿。在国内,则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式,启发和寻找最早的一批先知先觉者,共同推进国内生涯教育的发展。我创办过两本专业杂志,写过多本专业或普及方面的书和大学教材,开始到处演讲。但社会的接纳和反应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积极。
当基本完成了中国高校生涯辅导的体系探索之后,我开始把视线转移到了企业家群体。一方面,这类人更有影响力,在他们创业和经营企业时一样有着自我管理和成长规划的强烈需要;另一方面,透过企业家,可以让生涯教育的理念成为企业组织文化的一部分,深刻影响到企业内部的每一个人。
我开始开发了一门课程,叫《个人领导力》,并在多家知名大学开始以企业家为主要对象的教育训练。
于是,就像今天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在中国“领导力”的提升教育训练中,开始出现了一股要求领导人“自省”的风潮,要求领导人在管理别人之前,必须先从发挥自己的优势领导好自己开始。就像一个运动明星必须经过不断练习,改正偏差的习惯,才能练就炉火纯青的技巧一样,领导人也必须找寻适合自己的理想的领导风范,不断从各方面加强练习,改变自己过去不良的习惯,达到专业领导的境界。我很欣喜的看到,在国内,不但很多高校开设了针对在校学的生涯教育的课程,而由我一手打造的从《个人领导力》到《实践领导力》的课程体系,也成了今天中国顶级大学企业家教育的上乘之选。
推动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最根本的、持续的动力是,技术进步、知识资本以及企业家精神。而教育的质量决定着知识资本积累的效率。因此,教育质量以及决定教育质量的教育模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关键性变量。
然而,我们今天的生涯智能集体无意识是一个客观的现实。我国的生涯教育体系还远远没形成。我们的老师,包括从幼儿园到大学老师的“生涯智力”普遍开发不足。为此,我们真的需要来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生涯智能教育运动。
第一,要学会读经典——相信常识的力量,而不是去投机与相信奇迹。
社会上关于生涯教育的呼声日趋高涨。作为一个生涯教育的从业者,我们一定要深入思考怎样提升自己,先让自己成为一位真正的专家。这样才有可能去更好的帮助别人。这里,我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姑且作为对今天活动主题的回应吧。
我认为,一位成功人士的生涯规划需要做到“三读”。即读经典、读自然与社会,读自已。
第一句叫读经典。一个人首先要知道,你做的这件事,这一领域已经发生过什么,谁做的最厉害,有哪些优秀的著作,以及这些著作背后的知识体系是什么?我把它称之为读经典。读经典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但我们很多人读了很多书,却没有什么价值。这是我们必须要改变的。
清朝末年的江苏无锡乡间有一所新式小学里,有一个小孩叫钱穆,读书特别出名,比如说读四大名著,可以倒背如流。有一天,一位体育老师问他: “听说你能读《三国演义》?”钱穆答道:“读过。”体育老师借此教诲学生道:“这种书以后不要再读。此书一开首就有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治一乱之类的话,这是中国历史走错了路,故有此态。如今欧洲英、法各国,合了便不再分,治了便不再乱,以后应该向他们学习。”因为真正的经典是人类最优秀价值的体现,是安身立命之本,是提升自我修养和境界的依据。钱穆听了老师的话,深受触动,立志学习并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终于成为一代国学大师。
那么,你作为一个企业家,应该读那些什么东西,应该追求什么?作为一个生涯规划专家,你又应该读什么,应该参加什么样的学习?这个问题如果不搞清楚,读再多的书都没有用,要么浪费时间,要么把你引向歧途。所谓读经典,在我看来,就是要“因道而为,夙夜惟寅”。所谓道是什么?就是常识,就是要尊重常识,不违背规律。美国之所以有那么多优秀的企业家,他们读什么书呢?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有有一本最重要的书,叫做《常识》。这本书,其中有一段话说:“我是不会选择做一个普通人的。如果我能够做到的话,我有权成为一位不寻常的人。我寻找机会,但我不追求安稳。我不希望在国家的照顾下成为一名有保障的国民,那将被人瞧不起而使我感到痛苦不堪。”这段话后来被所有美国人称为企业家精神。我也把这句话转述过来,放在房间玄关的位置,作为我家的核心价值观。当时这本书在美国比圣经销量都大,几乎人手一册。
我谈这些话的意思是,所有成功的人都要读经典。然而,让人遗憾的是,根据联合国在企业家中做读书调查:日本企业家一年读书50本,中国企业家一年读书0.5本,相差100倍。所以,我们是远远不够的。有一次我在上海讲学时,一企业家学员告诉我,说上了企业管理的课,他们班人一半人回去就把企业卖掉不干了。为什么?因为他说,很多人没想过做企业还要这么复杂,要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体系建设,太麻烦,干脆不干了,反正钱也差不多了。但是,也有一半人越做越好,越做越顺,成为了真正的做事业的企业家。这里的差异在哪里?第一类人是机会主义者,而第二种人却是真正懂得了什么是“因道而为”。所以,“因道而为”而不是去投机,去一味相信什么奇迹。我们在座的这代人应该更相信常识的力量,而不要想着爆发和一夜成名。这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今天的创业者已经到了以专业为背景的职业者,未来的管理者一定是既懂管理又懂执行的人。日本有个著名的管理者叫大前研一,他写了一本书叫《专业主义》,专家影响和动摇产业的时代已经到来了,而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就像一句流行语说的那样:台风来了,猪也会飞,但潮水退了,才知道谁没没穿裤子。那些没穿裤子的,就是不懂企业管理的人,也是没有认真研读经典专业著作的人。
第二,要学会读自然和社会——寻找知识的本原,而不是囿于书本与经验。
第二句叫做读自然和社会。一个人是怎样把个人的能力优势转化成社会的能量的。心理学家有过研究,人的大脑皮层有一种叫“突触”的东西,“突触”的大小是代表个人能力优势的东西,这个东西是怎样形成的呢?最新研究表明,你的日常活动决定了你体内哪些基因会被激活。这些激活的基因又决定了你体内会制造出哪些蛋白质。而这些蛋白质最终形成了你脑细胞之间的突触。就是你平时的行为活动,参加什么实践,做什么最喜欢最擅长的事情决定的。参加的社会实践越多,你的能量就越大,优势也就越明显。世界级管理大师亨利·明茨伯格和伊查克·爱迪思是全世界上最顶级的实践管理专家,但在中国却没什么知名度。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很多企业管理者并没有意识到管理就是实践本身。不要只知道一点概念,炒作概念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今天决定企业成长的是技术、知识和企业家精神。技术决定产品,你的产品能不能卖的好,首先取决于你的专业技术。比如说我们执行管理教育训练的时候,别人凭什么愿意每年花一两百万请你做顾问?你有什么干货没有?如果说有,那就看看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些东西,就立足于你的专业技术,你是否有一套真正的有用的专业技术。而技术与知识资本取决于后教育阶段的培训和各种实践环节。这里的实践环节主要就是指技术变革和领导模式改革。这就是我所说的要读自然与社会。
今天的企业时代叫做产品型战略时代、产品型营销时代。小米的雷军说,要“毁三观”:没有KPI;没有管理层(超级扁平化);没有组织架构(不开会)。把“去管理化”做到了极致。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说,今天的人,要么是精英,要么是狗屎。什么意思?——专家时代到来了,专家来主导整个商业的时代到来了。而这些需要实践,需要你去亲身实践。我们看那些成功人士,很多人看到的都是光环,但他们背后的遭受的挫折和不断地实践却从来不去注意。我有一个学员,是某集团的老总,当年听我课的时候,他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子,没什么丰富的学识,也没什么强大的背景,但有一样好处,胆大心细脸皮厚。那时他经常向我咨询一些问题,我也就随便的给他指导了一下,没有特别的觉得他能有多大的成就。但事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今天的他已经资产数十亿,仅家里的藏品就达亿元以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进步,是因为他敢于实践。我教给过他的东西,可能教过就忘了,他却记在了心里,并立即用在了工作上,勇于积极的尝试。一个实践型的人,不需要什么空虚的口号,认准方向,马上行动,终有一天会闯出一条路来。所以,读自然和社会,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东西。那么,我们怎么辅导这些人?首先必须有一套围绕着职业与个人事业发展每个阶段的知识体系,你要知道它的规律在哪里。比如说企业发展到哪个阶段,个人的成长到了什么阶段,必须找到二者的匹配性。一个超重量的物体放在根本没有承受能力的人身上,吓也吓坏了。这就是生涯的不匹配。
而令我非常欣喜的是,我开设的《实践领导力》课程和顾问辅导项目,如此的受到一些优秀的企业家的宠爱,并能真正帮助他们去完成企业转型升级,创造更大的事业机会。
第三,要学会读自我——发掘自我的能力优势,而不是去补自己的短板。
第三句话叫“读自我”。在一个新的时代里,你要看见自己的面目,你要看清外在的世界是怎么一回事情,然后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
然而,一个人要真正了解自我是很难的。世界上一个著名的心理专家,也是精神分析学理论创始夫弗洛伊德,大家都知道,他是什么时候才找到自我的?42岁的时候开始。读自我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优势能力是什么,而不是去补短。管理学的木桶原理已经过时了。我们以前的教育也是补短,什么差就补什么,小孩数学差,就拼命补数学,英语不行就天天补英语,结果越补越笨。那不是叫鸭子学爬树,叫猴子学游泳吗?毛泽东上学的时候数学经常不及格,但不妨碍他成为一代领袖。所以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必须找到他个人的典型的发展优势。方太集团的总裁茅忠群,他刚从上海交大毕业的时候,还是一个木讷内敛的年轻人,跟陌生人说句话都会脸红,第一次他主持团队会议的时候,会议结束时,大家说,请茅总讲几句话吧,他就两个字:散会。你说这样的人能不能做企业家?那就要看他能不能找到自己的优势,并把优势放大。但事实是他成了一名优秀的企业家。心理学证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只要你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就足以成就一番事业。我们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出了茅忠群先生的优势,那就是:思维缜密、逻辑性强、内敛沉着、完美主义,执着专注、学习能力强。这样的人适合干什么?如果做企业,适合做什么样的企业?企业怎么定位?大家很快就会想到,这样的人一定要做高端、专业化、个性经营的产品。所以方太很快明确了产品的定位:高端、专业、定制。而这个定位不是拍脑袋临时起意的,而是由老板个人的性格优势决定的。产品生产出来,怎么销售啊?按照他的性格,既不适合营销,也不会和政府等机构搞关系,那企业不是寸步难行吗?优势找到了,就有了组建团队,寻找合伙人的依据。人才有四种,初始创意者、转化发展者、价值提升者和终端加强者。初始创意者,点子很多,在企业经营中,总有一些奇思妙想,但缺点是猴子掰玉米,常常不能坚守,思维飘忽不定。最著名的例子是微软前总裁比尔盖茨的搭档艾伦。因为常常主意不定,盖茨对他很不满,最后两个人分道扬镳。但此人的优势一样十分明显,那就是善于寻找和发现机会,有敏锐的直觉和判断力。所以比尔盖茨并没有忘记他的恩惠,如果没有他的启发,比尔盖茨就不会接触计算机,也不会下定决心辍学创业。那么比尔盖茨本人是什么类型的人才呢,我们叫做转化发展者。这类人的优势是善于把创意和技术转化成产品,知道怎样满足社会的需求。但只靠这两类人还不够,还要有人去维护关系,不然一个团队没有温情,就没有凝聚力,最终留不住人、难以做大。这就是价值提升者。最后一类是终端加强者,那就是善于营销、贴近市场,成功把产品推向市场所需要的人手中。只有四种人才齐备,一个团队才能做大做强。团队的组建的依据,根本还是在于管理者本人是否了解自己的优势,知道怎么去整合别人,以便与自己搭配。所以生涯规划读自我是最关键的,很多人就是没有读懂自我。我所辅导的这些企业家,基本是是从“读自我”开始的,然后诊断团队的问题,最后帮助管理者形成自己的领导风格。最后形成适合企业家个性特质的“总裁管控体系”。
因此,只要把职业生涯规划这个杠杆用好,就能撬动很多东西,可以成就适合个体事业方向的经营模式。这不仅仅是企业家,所有想成功的人士都一样。如果让我来概括职业生涯规划是什么?一句话,那就是去帮助那些愿意成为自己的人成为他自己。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本质。
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完)
(深圳大学研究生院袁傲老师,根据程良越教授演讲录音整理)
2014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