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行业“去产能化”为何步履为艰?


  据媒体透露,2006年至今的8年时间里,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31万亿元之巨。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煤炭产销量、消费量同比负增长,煤炭行业10年来首次出现此现象,而且整个行业70%的企业出现了亏损现象。如今煤炭行业已经深陷产能过剩之中了。

资料显示,目前全国核准煤炭总产能55亿吨,包括正常生产的产能、改扩建或者新增煤炭产能以及将要投产的煤炭产能。去年全国煤炭产量完成37亿吨左右。由于产能急剧扩张和需求量持续下降,我国全社会煤炭库存连续34个月超过3亿吨。现在已有8个省区煤炭全行业亏损,20家大型煤企前三季净亏105亿元,超八成的煤炭企业净利下滑。

业内专家表示,只有淘汰煤炭的过剩产能,整个行业才有复苏的希望,这既要依靠行政手段,更需要让“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唯有如此,才能盘活整个社会的存量资产和存量流动性,才能促使中国经济转型。而笔者认为,煤炭行业之所以出现当前的困境,主要原因有三:

首先,国家政策限制进行煤矿投资,造成煤炭供需格局紧张,而煤炭价格的上涨,利润的增加,又使得巨量社会资金涌入到煤矿建设中来。1998年至2005年期间,整个煤炭行业不景气,国家政策限制进行固定资产投资。2005年,我国开始第一次进行资源整合,大量小煤矿关停,这造成两方面的结果,一是大量煤矿被迫技改,投资开始加大;二是供给大量收缩,供需格局从宽松变为紧张,需求量不断上升,导致煤炭价格上涨。

当然爆发的煤炭市场极具吸引力,曾有烟草、房地产、装备制造等十几个与煤炭毫不搭边的行业进入投资,多年下来,涌入的资金数额也是惊人的。大量的社会资金流入,使煤炭市场供大于求,导致全社会库存连续30多个月保持在3亿吨以上,因此未来很长一段时期,煤炭市场消化煤矿超前建设产能、消化库存,实现供需平衡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再者,之前虽然中国出现了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但是经济高速增长,带动煤炭的需求趋旺,也就是说我国旧的经济发展模式,让煤炭产业出现了“黄金十年”的美好时光。但是今年以来,随着GDP增速放缓,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的不断提升,第二产业逐步退出,这使得整个煤炭行业进入“寒冬”已在所难免。

最后,我国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改善大气质量,很多企业都尽可能的减少煤炭的使用量,或者用进口无烟煤来替代国产煤,再加上世界页岩气能源革命的成功,油气价格下滑,我国的煤炭消费量还会继续大幅度下滑。

8年投资3万亿在煤炭行业,该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肯定在所难免。从当年一吨煤120元利润,一个500万吨的煤矿,一年就能轻松赚取五六个亿,到现在煤炭行业70%出现亏损,这不能不引发我们的反思。更令人尴尬的是,专家们开出的药方通过兼并重组,走市场化道路的药方也很难奏效。

其一,地方政府并不愿意大中型煤炭企业倒闭。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都是在行政干预的情况下产生,而目前地方政府已经看到,即使淘汰过剩产能多半也不能腾出和盘活存量资金和存量流动性,反而还要增添累赘,要想办法解决那些被淘汰企业员工的生计。

其二,银行不希望煤炭企业集体倒闭,否则坏账无法承受。实际上这有个银企关系问题。以目前许多煤企来说,他们多半还有存煤可卖,虽然这些企业毫无前途且越生产越亏本,可只要他们还在经营,他们在银行账务上还不算是坏账,银行还会继续贷款给他们维持下去。

遥想当初,各行各业的国资大规模投资煤炭行业,其中有不少是向银行贷款。银行贷款的决策人其实也是需要追责的。因为银行贷款不仅需要跟踪客户的资金流,还要对贷款企业及贷款项目前景进行评估。今天,当许多过剩产能企业资不抵债之时,只求账面不坏账而继续放款,其实是在增加实际的坏账金额。所以出于可能发生大量坏账之忧,要淘汰煤炭行业的过剩产能也并非易事。

其三,这些年来投资煤炭行业的多半是国资,现如今在无法追究决策者的责任,仓促淘汰煤炭行业过剩产能,会导致国有资产的重大流失,这个责任谁也承担不起。如果8年里投资在煤炭行业的31万亿元都是民间投资,那事情就简单多了,其亏损全由市场来负责,但这31万亿元多半是国资。20052006年,以产煤大省山西为例,正是大型煤企大规模收购民营煤企之时。

笔者认为,煤炭行业与其他产能过剩行业一样,决策其投资与否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当时我国提出环保问题,而限制煤炭产量,这反而造成了煤价的飙升,因此各行各业的国有资本大规模投入到煤炭行业中来,而如今煤炭行业要去产能化,若是砍去国有煤炭企业,那岂不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失了,谁负担得起这个责任呢?所以煤炭行业去产能化乃将很遥远。

当前整个煤炭行业出现大面积亏损现象。有专家估计到2016年煤炭产能将达到峰值,而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淘汰掉落后的产能,但是由于地方政府、国有银行、国资委等方方面面的影响,中国煤炭行业要想去产能化的道路并不平坦,这就意味着整个煤炭产业的冬季将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