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守愚释“巴蜀”之中国猪神学要义


 黄守愚释“巴蜀”中国神学要义

 

    中国猪神崇拜的要义,用32个字可以大略概括描述它:天地父母,饮食男女;立极中央,沟通神人;光明正义,自由刚烈;傲慢勤恳,财富吉祥。这也是中国人是“猪的传人”的主要依据。

    先民认为,猪子孙绵绵,刚烈剽悍,入水出山,是人人崇拜的对象;猪神是人类的创世始祖,开天辟地,勇武神威,腾云驾雾,交通神人。而今天的人们往往视猪为愚蠢、肮脏的代名词。古今之间,存在巨大的反差。中国人不愿意承认自己是猪的传人,奉“龙的传人”为真理,在于用今天对猪的看法这种成见去审视历史上的猪,由此认为古人也如此鄙视猪。这属于以今释古。

    龙的造型来源于猪。龙最初就是猪。或者说,龙的造型及神性都来源于猪神。文献中许多“龙”都要改为“猪”才合符历史事实。猪神是始祖神、生殖性交神,是上帝、皇帝,集生殖权、物权、神权、政权、族权及军权于一身。猪、符号神依托于器物、语言等形式表达其形象,譬如陶器、石器、玉器、青铜器、神话、文字、图案等。红山文化中的玉猪礼器(学界命名为“玉猪龙”)、良渚文化中的兽面神徽、凌家滩文化中的“中华第一玉猪”,都是猪神。猪神崇拜是史前的主要宗教信仰,推动了中国文明的起源,促进了历史的发展。猪神信仰是维系史前文化长期存在及中国文明不断发展的根本所在。

    一、天地父母,饮食男女

    “天地父母”,意思为猪神是天地、父母,创造世界。大猪神豨韦氏是中国人的创世始祖,是生殖宗祖神,是上帝。猪神开天辟地,和合阴阳。

    生产有两种,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一是人的生产。人的生产比物质的生产似乎更为重要,它是制约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没有人的生产,没有生命的延续,文明就会消逝。人的生产全靠男女性交和女子孕育。没有男女性交之事,生命怎么会创造?怎么会有父母?文明怎么会延续下去?玉学泰斗杨伯达先生指出,“中华民族的历史、世界各个民族的历史,再长、再复杂,四个字就可以概括——‘饮食男女’。饮食问题是为了维持生命,男女问题则是为了繁殖,人类不繁殖历史就断绝了,所以,‘饮食男女’学术研究应该透明化。那么,红山时代‘饮食男女’问题是怎么解决的?这个问题解决不了,红山文化历史就消亡了,良渚文化没有继续下去也同样是这个原因。特定时代、特定部族活动的历史,都要受到时空的限制,其中心问题就是‘饮食男女’问题。”(杨伯达《古玉今韵——朝阳牛河梁红山玉文化国际论坛文集.序言》,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版)。黑格尔在《美学》中说:“在讨论象征型艺术时鄙人早已提到,东方所强调和崇敬的往往是自然界的普遍的生命力,不是思想意识的精神性和威力,而是生殖方面的创造力。”因此,在中国,许多建筑、器物的造型都受生殖崇拜的影响,不是取象于阳具,就是取象于女阴,或者阴阳合体。

    先民信仰原始宗教生殖崇拜,认为猪是淫欲的象征,子孙绵绵,而猪神是性交神、生殖神宗祖神。在出土考古材料中,尤其是在5000年前的史前文化中,红山文化出土有玉猪礼器,良渚文化出土有猪面神徽,凌家滩出土有玉猪首,双墩有双首连体猪,都表明猪神是生殖宗祖神。远古神话中,猪神豨韦氏就是中国人的创世始祖,豕韦氏的后代彭祖就是房中术的创始人。战国时期创造出来的华夏族始祖黄帝、伏羲、女娲之类,也都是猪神。传说中的夏朝的先祖鲧、禹,也都是猪神。古巴蜀之地,有很多崇拜猪神的民族。譬如“僰人、濮人、巴人”等,“僰、濮、巴”都是猪。又如东夷民族多有猪神始祖,譬如夫余人的始祖“朱蒙”是猪神。(老君案:竹王崇拜其实应是猪神崇拜

    文献记载有一种猪神,猪身连体,两头各有一个猪首,叫“并封”,表示为性交的意思。“豳、彭”就是“并封”的急读。所以,红山文化出土双首猪玉、安徽双墩双首连体猪、山东出土的周代陶盉上的交尾蛇图像及汉代的伏羲女娲人身蛇尾交尾图,都是“天地父母”的意思。交尾的伏羲女娲被追认为华夏族先祖,根源于此。

    鄙人认为,“”字的本义是性交,即“中”。“家、属”两字是叠韵连绵词,意思相同。杨树达先生、陈梦家先生等人都曾解释过,“属”字,就是性交的意思。从文献记载看来,在商周之际,“家”字可以指代宗庙,因而又能引申为朝廷、国家、都城等义。据古代文献记载,古代夫妻相互称作“家”。这种特殊的称呼当是根源于“家”为“中”——神圣的两性交媾之原始本义。于是乎,“家”演变为男子娶妻成家。在礼乐文化看来,只有成“家”才能“家”,即两性交媾的合“礼”性当以婚姻为本。在先秦时期,流行祭祀猪神。猪神称作“娄”或“巴”。文献中的“桑林、桑中、上宫”等地方,都是祭始祖神娄猪的猪神庙,也是举行男女交媾的生殖崇拜祭仪之处。鄙人还以为,红山文化中的“女神庙”,应该改称“猪神庙”。周人是猪神民族,周文王姬昌即是猪神的儿子。由此而来,猪神是上帝,它几乎又把雨水神、风神、沟渎之神、河神、丰产之神等神使职能囊括于一身。

   《易经》乾坤表示天地父母,纯阴纯阳,创造世界。乾、坤都是猪。“乾”训作“韩”,而“韩”就是猪,《山海经》有猪神韩流,写作“乾流”。而闻一多从文字学上来考证,认为“乾”是“斡”,即北斗。不管是北斗,还是北极,都是猪。因此,乾卦之乾,可解释为猪。而“坤”,为地,为水。坤、混、浑上古音相近,语源相同,可解释为猪。猪神如天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先秦不少文献中的“龙”,都是野猪的意思。譬如鲧死后化为“黄龙”(或作“黄能”),刘累“豢龙”,这些“龙”字,都当读为“猪”或“豕”。猪神是水神,是风神,上天下地,出水入山,腾云驾雾。因此鄙人以为,乾卦爻辞中的“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群龙无首、亢龙有悔、龙战于野”等,其中的“龙”字都可解释为“猪”。

    孔子称赞老子是“龙”,意思很明白,也是称赞老子如同猪神。老子的“道”,渊源于太一,它就是猪神。老子在《道德经》里说:“鄙人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中国人一直以猪肉作为主要肉食,就是出于“食母”,获取作为“天地父母”的猪的创造力。

    “父”,上古音与“猪、豕”相近,可互训。我总觉得,古人依音赋义,音近义通。“”,本是母野猪,俗语将父亲称作“爸爸”,“爸”字当是从“巴”而来。“母”字,甲骨文中“母”也称作“女”,上古音疑母鱼部,可与“猪、豕”相通转。伏羲、女娲是战国时期才出现的人类始祖神。“伏羲”可解释为“父曦”,是父,“女娲”可解释为“母月”,是母。伏羲、女娲是猪神“离娄”。

    性文化视野下的玉猪礼器、女神庙、庙后方台_黄守愚_天涯论坛“巴”字,本是一母野猪之名,象征淫欲。许多学者将“巴”字解释成男根“鸡巴”,已背离其原始本义。“巴”,可写作“豝”。它本是一种母野猪,后来也用作驯化的母猪之名。《说文》:“豝,牝猪也。从豕,巴声。一曰一岁相把拿也。《诗》曰:‘一发五豝。’”豝字从巴得声,义由声得,“豝”字之义得之于“巴”。在苗语中,“巴”即是一种大野母猪。在文献中,不少证据显示豝即母猪,《诗.召南.驺虞》:“彼茁者葭,壹发五豝。”毛《传》:“豕牝曰豝。”《尔雅.释兽》:“豕牝,豝。”

    “巴”字也可通用作“娄”,《字林》:“豝,所谓娄猪。”《增韵》:“豝,娄猪,牝兽。”巴、豝二字上古音属帮母鱼部,娄字属来母侯部,“来、帮,鱼、侯”可转,所以巴、娄可互训。据《山海经.海内经》,“巴国”有“封豕”和“苗民”。似乎,“大巴山、巴人、巴国”的得名,根源于野猪崇拜。

    《说文》:“巴,蟲也。或曰食象蛇,象形。” 章太炎先生《文始》依据《山海经》“巴蛇食象”的记载,推定巴的本义为蛇,章说似乎过于武断。在古代,“蟲”与“虫”是两个字。“蟲”多指有脚的走兽、猛兽,乃至一切动物的通称。在《水浒传》里,老虎被称作“大蟲”就是古义。先有蛇、猪合流,才有将“巴”解释成“蛇”的可能。文献经常提及“封豨修蛇”,可能就是猪蛇合流的表现】。

  二、立极中央,沟通神人

    鄙人拙著《释“中”》认为,“中、央”的本义是生殖器、两性交媾。而甲骨文“中”字,像立表木观测日影。先民造字,依音表义,字形并不一定表示本义。“”字,上古音都若“得”,与“豕、猪”的古音相近。“中”与“通”古音相近,可互训,“通”就可解释为性交。今日犹有“通奸”之“通”。甲骨文中的“土”字,就取象于女阴。所以,“土”是“中央”。【老君案:苗族祖先姜央即黔中

    先民认为,天的中央在北斗(或北极),人的中央在生殖器(肚脐—生殖器—胎宫三位一体),地的中央在取象于女阴的“地中”,天、地、人三位一体。在远古,北斗因为容易观测,在很长时间内被先民认为是北极、天的中央。因此,在神话中,北斗、北极的宗教意义往往相似。猪被认为是北斗(北极)的象征,这一说法有文献史料和考古出土材料的证据。黄帝是北斗(北极)神,也是中央土神。在道教中,斗姆神君是骑猪。佛教中,北斗神摩利支天坐猪车或骑猪。猪神位居“中央”,是“太一”。“太一生水”,“太一”是老子的“道”,是万物的创始,所以老子尚水,“贵食母”。道教北斗崇拜神话中有猪神“天蓬”。“蓬、彭、封”上古音相近,是猪的意思。天蓬是北斗神系的第一威神。其天蓬咒、天蓬符、天蓬印,天蓬钟、天蓬神尺、天蓬大法法力无边。

    鄙人认为,良渚文化出土“兽面神徽”就是骑猪,是北斗(北极),是生殖宗祖神、上帝,是大母神。骑猪,就是立极中央,主宰世界,腾云驾雾,沟通神人。湖南湘潭出土商代豕尊,四肢刚健,獠牙外露,生殖器刻画仔细,是一只活泼可爱野猪形象。它的头部阴刻兽面纹,腹、背、盖面为鳞甲纹;四肢和臀部饰倒立的夔纹,夔首反顾,夔尾盘曲,并以云雷纹填饰。豕尊上有立鸟,表示猪神腾云驾雾,交通神人。《周易》乾卦里的“龙”是猪神,入水上天,所以能“或跃在渊、飞龙在天”。

    远古以来流行葬猪习俗。许多人以为是葬猪是表示财富。而鄙人《性文化视野下的玉猪礼器、女神庙、庙后方台》一文认为,葬猪是宗教信仰,表示猪神交通神人,通过猪神通往祖先的世界,或者起死回生。先民认为,“中”(中央)的生殖创造力最大,因此必须位居“中央”才能确保本民族兴旺发达。猪神是始祖神、生殖性交神,是皇天上帝,集生殖权、物权、神权、政权、族权及军权于一身。进入文明社会,位居“中央”还成为拥有政治合法性资源(传统术语为“正统”)的终极依据。因此,神话中的黄帝的都城在涿鹿、有熊(有能)。“涿鹿”就是母猪生殖器的意思。周朝打败商朝后,周公就对其政权是否正统深感忧惧,表示要“立极中央”。华夏族自认为位居“中央”,是“中国”,由此表示自己是“正统”,是合法的政权。否则,是“非法”。到后来,“中央”还演变为世俗政权最高权力的代名词,又称作“中枢”。譬如《韩非子.扬权》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在中国文化中,“中央”神话属于生殖崇拜信仰,是猪神崇拜。世界各个民族都有本民族位居“天地”的“中央”的神话,都是生殖崇拜信仰。

    三、光明正义,自由刚烈

    猪神是光明之神。猪神立极中央,是“太一”。《楚辞》里面的“东皇太一”就是光明之神,是猪神。日、月都是猪神。甲骨文有用猪祭祀日月的记载。《山海经》中,日之母为“羲和”,月之母为“常羲”。“羲”是“义”的音转。羲,上古音在晓母歌部,和,上古音在匣母歌部,羲、和一声之转,可互训。“和”,和合、协和,可解释为性交。义,上古音在疑母歌部,析,上古音在心母锡部,义、析可通转。在文献中,东方之神称作“析”,甲骨文中,东方之风称作“协”。《尚书.尧典》说:“厥民析,鸟兽孳尾。”“析”一作“折”,“析、协”,都是性交的意思。

    “常羲”是月神嫦娥。仪、宜、娥上古音同。所以,“常羲”又写作“常仪、常宜”。在远古时代,天文观测的仪表可以称作“桓”。观测天文一职事的人也称作“桓”或“表”等。因此,“嫦娥”就写作“姮娥、桓娥”。后羿之妻月神嫦娥,可能与猪神河伯有染,所以《楚辞》记载有猪神后羿射杀河伯。而在《西游记》中,就出现了猪八戒调戏嫦娥一事。神话中,嫦娥盗窃不死药奔月,而不死药就是性交。实际上,在后世神话中,月亮里的玉兔捣药、吴刚伐桂树,都是性交的隐喻。

    猪神是火神。火神祝融就是猪神。二十八宿中“室”宿就是猪。《山海经》里有“山膏”,纷身通红如同火色。先民取猪皮避寒,猪油取火,可能由此认为猪神是火神。“离娄”就是猪神,后世讹为明目者。很有可能,先民认为“离娄”是火神、光明之神,所以正大光明,能看清楚一切。羲和、常仪是娄猪神,即“离娄”。

    “义”来源于猪神崇拜。义就是宜。“义”字本义的考证,颇多争议。有人说,“義”字上羊下我,“我”是古“杀”字,所以“義”是杀羊的“宜”祭。有人说,“義” 字上羊下我,“我”是戈,所以“義”是戈矛上装挂羊的饰品。这些可谓是望文生义,都没考证出“義”字的本义。古人造字,以声得字,随意指代,不能按照今天逻辑从字形上倒推。如果要考证一个字的本义,应考察其语族。“義”字上古音在疑母歌部,与“仪”字、“宜”字等同音。“義”上古音与“阿、羲”等字是一声之转。

    首先,我们先考察古人对“义”字的使用与认识。古人常常把社会公益事业称作“义”,“义田、义卖”等。《三国志.魏志.张鲁传》:“诸祭酒皆作义舍,如今之亭传;又置义米肉,悬于义舍,行路者量腹取足。”宋人洪迈《容斋随笔》卷八:“与众共之曰义,义仓、义社、义田、义学、义役、义井之类是也。”《宋史.理宗纪三》:“收瘗频年交兵遗骸,立为义冢。”事关某利益集体的整体也称作“义”,家族聚居共食被称作“义门”,为国家、家族利益殉难,称作“义”或“忠义”。《礼记.礼运》:“故国有患,君死社稷谓之义。”

    “义”又训作公正、平等,《管子.水地》:“唯无不流,至平而止,义也。”《孔子家语.执辔》王肃《注》:“义,平也。”社祭称作“宜”或“义”,《书.泰誓》:“类于上帝,宜于冢土。”孔《传》:“祭社曰宜。”在古代的社稷中,民众平均或按照自己的财力提供祭祀物质,也称作“义”,俗称“打平伙”。《礼记.郊特牲》:“唯社田,国人毕作。”又说:“唯社,丘乘共粢盛。”意思是说,周制社祭是社区全民性的活动,祭祀的开销由全民平均负担。因此,在社祭中,无不体现着社区的成员的集体意识和公共意识。据《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汉代的名相陈平曾在乡下社祭中曾担任过“社长”之类的职事,他处事公正,“分肉甚均”,受到社区父老的赞誉,“善,陈孺子之为宰”。

    社祭中最为重要的祭品是社猪。社猪由某社区的社民每年轮流饲养,在社祭的前一天宰杀。在祭祀社神之后,社民分吃社肉。宋代的诗人陆游“社日取社猪,燔炙香满村”的诗句正是对社祭的真实描写。在社祭中,“正义、公正、公平”等是社区民众之意志的表达。它们是维系社区“和谐”的公共诉求,也是集体利益的表彰。于是乎,“义”被表达为“利、应当、适宜”。

    “義”字从“我”得声,根据义由声得的原理,“義”就是“我”。“我”是古“杀”字,古“杀”字是源于杀猪,举行生殖崇拜祭典。又,“我、央”可互训。“央、中”的本义都是性交、生殖器。“義”字上羊下我,如果将“宜”祭训为“杀羊”的话,则违背事实相。因此,“羊”当时“央”的假借指代字,表示为生殖器、性交。女子怀孕,胎宫有“羊水”,当是“央水”。在远古时期,“义”表示为公众应该获得生殖创造力。

野猪是剽悍刚烈,有血性,奔腾如飞,所以先民常用“猪突豨勇”来形容野猪的特征。“豪、毅、蒙”等字,都源于对猪神品格的描述。于是,人们将血性称作“刚毅”,有血性的人称作“豪杰”。

    甲骨文中,“彘”字由“豕”和“矢”(箭矢)组成,箭矢有时刻画得非常细致,有时仅用一根线代替,大都直指或贯穿野猪的腹部。罗振玉把“彘”解释为“野猪”,是非常正确的。彑是指坚韧有力的野猪头,因为野猪太凶猛了,无法靠近它,不远射不可能成功捕杀到它们,所以用一“豕”中“矢”表示这种特别凶猛的野猪。“勇敢”的“敢”字,在甲骨文中像手持猎叉迎面刺击野猪(豕)之形,在金文中则简省为以手(又)搏豕。而“事”字,在甲骨文中像手持工具捕捉活野猪之形。因为野猪非常凶猛,如果硬碰硬地捕捉它们可能反而会被咬死,所以人们望而生畏,不敢徒手猎捕野猪。

  据《史记》、《神异经》等记载,野猪是很难驯化的猛兽,先民称它们为“傲很、难训”。譬如梼杌。贪婪的猪神饕餮,以好吃著称。在古代,猪以“刚鬣”之形象或名称屡见于史料。在甲骨文、金文中,猪多以长鬣的形象出现。《礼记》中有猪为“刚鬣”之说。

  王莽是一个非常“迷信”的人,曾制北斗礼器,并随时带着,以为可以保住帝位。他为了对付北方匈奴的进犯,招募敢打敢拼、不怕死的勇士和死囚及奴隶作为精锐部队,取名“猪突豨勇”,妄想他的部队真能像野猪一样勇武刚烈,打败敌人。野猪青面獠牙,凶狠勇猛、膘悍威武,性格暴烈,擅长突然袭击、冲刺、攻破,所以人们把它当作勇武的比喻意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风气崇尚勇武。据《北齐书.王琳传》说,王琳每次打仗,将战舰命名为“野猪”,如果打仗战胜,战舰上发出“野猪”的叫声。甚至于还把勇武有力、威猛的人比喻成猪,《北史.卢曹传》说,卢曹身长九尺,臂毛逆长,如同猪的鬣毛,力气大得能拔倒树。

    据《元史》记载,蒙古人尚勇武,崇拜野猪,祭祀不用家猪,改用野猪作牺牲。像豕韦氏的苗裔满族,非常崇拜野猪。山区的猎人传诵着这么两句谚语:“一猪二熊三老虎”、“打老虎只要有胆,打野猪要带块板”。森林中最凶猛的动物,野猪排名第一,其次是熊,再次是老虎。人们捕获老虎只要有胆量,然而猎杀野猪似乎要带一副棺材(一块板),准备随时可能被野猪咬死。在猎捕野猪的过程中,常常上演捕猎者被野猪咬死的惨剧,所以古人还以为野猪是一种食肉猛兽。现代捕猎者还说,“中枪野猪猛如虎”,也是野猪凶猛的极好证明。在今天,也许只有在山区常年生活过的人们,才会对这首礼赞野猪的苗族古歌抱有同感,引发共鸣:

  野猪是个大力汉,力大赛过水牯牛,拱着枫树来塘坎,一朝就长大三倍。……

  野猪有把好锄头,有把好锄好薅草,日日都去薅枫树,夜夜都去薅枫树。   

    野猪奔腾如飞,神话中有猪神“竖亥”,以健行著称。《山海经.海外东经》说,上帝命令“竖亥”步行计算东西两极的距离,“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迅速行走,马上测量出从东极到西极的距离为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而《淮南子.地形》则记载有“太章、竖亥”两位善行人,“章、中”能互作通用,“太章”即“大中”或“中”,可以解释为大野猪之名;亥也是猪。“自由”是一个吸收西学后赋予新涵义的名词。野猪不受驯化,随意奔腾于山林,特立独行。又,“飞龙在天”,这里的龙就是猪神。猪神能出山入水,腾云驾雾,故赋予猪神以“自由”的涵义。

    四、勤恳傲慢,财富吉祥

    《说文》说,豤是特指猪齿,又为猪啃物之貌,既而引申为诚恳的意思。野猪犬齿和唇吻发达,拱地为食。而水中的田螺、蚌蛤之类,地上的杂草、根类果实等等,都是它们的食物。据《玉篇》、《广韵.很韵》、《集韵.混韵》记载,豤有拱地的意思。野猪犬齿发达,獠牙锋利,吃食物时牙齿非常得力,能深入物中。因其掘地非常深,相当于人力垦地或翻耕。

    在先民们心目中,野猪是勤恳的象征。它们独立自主,自食其力,常用鼻子拱地求食,并不乞求意外的恩赐。《吕氏春秋.下贤》毕沅《注》、《汉书.楚元王传附刘向》颜师古《注》说,豤是诚恳的意思。古人崇尚野猪的勤恳、自力更生,所以民间流行张贴“双猪拱门”的年画。

    野猪有野蛮的傲慢,不愿接受“文明”的“规训”。神话中的猪神饕餮、梼杌、浑沌,都是野性十足,不受驯化,不遵循周代的礼乐文明,因而与穷奇一起被诬蔑为“四凶”,是“不才子”。

    中国人把凶猛、聪明的野猪驯化为“愚蠢、懒惰”的家猪,这是一个漫长的 “愚化”的驯化史历程。人类是怎么驯化野猪的呢?首先是豢养,也就是圈养,把猪关在牢里,限制它的行动自由,容易催肥长肉。这是我国各地普遍采用的养猪方式。猪牢越小,猪的活动范围就愈小,就容易很快长胖。正如《齐民要术》里说的:“圈不厌小,圈小则肥疾。”所以,虽然也有牧猪的方式,但因为催肥不明显,并不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家猪“圈养”的“科学性”,传播到欧洲,连鼓吹“进化论”的达尔文也对中国人驯化野猪的智慧佩服得五体投地,赞不绝口。其次是拔掉野猪的獠牙和改变野猪的体型。拔掉野猪的獠牙和改变野猪的体型之后的“家猪”,无法继续在森林“自由”生活,只能靠“嗟来之食”生存。再次就是阉割。除种猪外,不管是公猪、母猪,一律进行阉割,免得发情,影响催肥。阉割之后的猪,性情也就变得温顺一些,不会像野猪一样凶暴、聪明了。再再次是家猪物种之间的杂交。据中国社科院文化人类学家叶舒宪先生的研究,猪的选种选配,完全是出于人类自私自利的需要——即养猪产肉。因此,在家猪的杂交驯化中,选择的都是容易长肥产肉、繁殖率高的猪种。而那些野猪的习性对于养猪说来,都是“有害”的。

    据中国社科院文化人类学家叶舒宪先生的研究,古代从事驯化猪、牛、羊之类家畜的职业的人多是奴隶,比如“养、圉、臣、役、仆、厮、牧、扈”等名词。后来代指动物驯化的字词也因喻换关系施用于对人的教化。如“牧”,除了涉指养牛、养猪的奴隶外,又可指称治民施政的官员。在上古的文化典籍中,地方官也称作“牧”,如“州牧”等。《管子》一书有一章叫“牧民”,就是专门讨论治民之道的。可见,在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看来,统治人民就如同驯化猪羊一样。而野猪有傲慢的品性,不像家猪一样接受驯化,所以被“礼乐文明”诬蔑为“不才子”,是凶恶,是祸害。野猪傲慢,敢于蔑视、挑战威权,所以能“猪突豨勇”。

    在民俗文化中,“猪象征财富”这一观念,基本上获得了普遍的认同。汉语言文化中,猪被称作“金猪、乌金”。土家族是巴人的后裔,有着悠久的猪神崇拜文化。土家人自古以来就奉猪为神,至今流传着摔刀敬猪神的民间习俗。在土家人看来,猪是“血财”,猪官神是送财喜的财神。发“血财”,就是发红财。如果在山中捕获到野猪,或养猪杀了卖掉,都称之为发“血财”。逢年过节,土家人都要杀猪敬猪神,祈求赐与财富。敬猪神所念歌决:

    豕官大神,把门将军;诚心敬奉,保祐鄙人;行西行东,四方招财,五谷丰收;六畜兴旺,水草常青。

    养只鸡婆像草墩,养只鸡公八九斤,养只肥猪三百斤;种起谷子像牛尾,种起小米像草鞋锤。

    据说,念完歌决之后,要行法事摆木盆摔刀,摔刀的目的就是要见“红血”。只有见到“红血”,才能有血财。如果刀口向外,算是敬好了。如果刀口向内,还要继续摔,一直摔到刀口向外为止。刀口向外的意思是在外面见红血而发财。山东沿海一带,猪、聚谐音。当地渔民每在春汛之前,先要杀猪祭海,并且将猪肉与面饽同食,声称是“肥猪拱门财到家、杀发财猪、饽饽往肉里滚”等。据说,这种祭祀仪式是祈求人人发财、平安富贵、吉祥如意。

    在民俗文化中,猪神还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民间至今还流传着杀年猪祭灶神的习俗,用以祈求来年吉祥如意、五谷丰收、人畜兴旺。人们一般须在腊月二十五日前杀年猪,二十六日是封刀日,以后就再不能动刀了。猪杀死后,开剖前要将猪头朝外,烧香谢天地,祈祷神灵赐与幸福。猪与诸同音,因此不少地方逢年节流行杀猪公比赛,隐喻年年丰收、财富满贯、诸事圆满、事事大吉。

    因“猪”与“朱”同音,“蹄”与“题”谐音,唐代考进士以吃猪蹄子为吉祥,希望能金榜题名。于是,每当有人赶考,亲友们都赠送红烧猪蹄,预祝赶考人“朱笔题名”(猪笔蹄名)。

    猪神作为神圣之物可以镇妖息怪、招福致祥。据宋人的笔记的选录,宋太祖赵光胤曾亲自在宫中养有两头神猪,敬奉它们以祈求太平、厌胜避邪。到了宋朝第六位皇帝宋神宗赵顼熙宁年间,因暂停敬养神猪,结果发生妖人闹宫的事件,不得不恢复赵光胤开创的敬养神猪的祖制。陈师道《后村谈丛》记述:

    御厨不登彘肉。太祖尝畜两彘,谓之神猪。熙宁初罢之。后有妖人登大庆殿,据鸱尾,既获,索彘血不得。始悟祖意,使复畜之,盖彘血解妖术云。

    两只神猪象征着“中”,能招福致祥、厌胜避邪。在古代社会,几乎家家户户养猪,其背后也有这样的宗教信仰作为支撑。宋太祖敬养两只神猪一事,可视为民间原始的宗教信仰之反映。

    据文献记载,古代有取猪名作为人的名字之习俗,以用来祈求吉祥。夏朝寒浞的儿子叫豷,春秋时期有人叫杜溷罗,战国时期魏国有大力士叫朱亥,秦二世叫胡亥,汉代有人叫陈豨、孟圂、荀彘、刘狗彘,汉武帝小名叫刘彘,魏晋六朝时期有人叫管亥、昌豨、苏亥、陈猪、孔豚、靳豚、卢豚、傅野猪、薛野猪,唐代有李猪儿,五代时期有人叫崔涿,等等。在今天,这种取猪名的习俗已衍变为取“贱名”而孩子好养大的说法。

    在台湾省,流行有义民节赛神猪祭祀义民爷的习俗。据台湾媒体说,义民节祭祀活动是台湾省目前保存较完整的民俗祭典之一,它一般在每年的农历七月二十日举办,而客家人社会之外的“赛神猪”习俗的举办时间则各地不一。每逢此时,来自各地的客家乡亲都来到义民庙,参加赛神猪的祭祀活动。神猪一般是从养猪场留种用的黑毛的猪仔中选育出来的,经饲主精心豢养至数百斤,甚至上千斤。据说神猪的体重越重,越能代表客家人对义民爷的尊重,同时越能给他们带来好运。如果在一年一度的神猪竞赛中获得胜利,则会为来年带来吉祥和幸福。在台湾省的民众看来,摸神猪头、食神猪肉可带来好运、保平安,“灵验”说法广为流传,甚至于每年吸引很多人高价求购神猪肉。

    鄙人认为,吃神猪肉最初当是吃全猪。当然,吃猪肉,是老子所说的“食母”。这种习俗根源于猪灵生殖崇拜祭祀,其意义在于“中”,后来逐渐演变为招福纳祥。在远古时代的男女集体交媾祭祀上,主祭者杀掉神猪,把猪肉平等分配给每一个人,并举行吃猪肉仪式。先民们食用野猪肉,以获得它的各种优秀品德,并祈求大地丰收、人丁兴旺。在唐宋以前,社祭中的有吃社猪的祭典,它是远古时代男女集体交媾祭仪的遗存。凡是把猪肉作为主要肉食来源的民族,大都有发达的猪肉食文化。中国可谓是世界上头号食猪大国,除某些民族禁食猪肉外,各地区都有独具特色猪肉菜肴。随着时光的流逝,事件成为灰烬,过去无法复制,习惯了肉食的各民族似乎慢慢地淡忘了食用猪肉的原始意义。各地生态、气候不一,地域差异大,可谓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久而久之,人们根据当地的特点各自创造出了独具风味的猪肉食法。特别强调一点,进入中古之后,冬至节流行有食用饺子和馄饨的习俗,说是顺助阳气,以求吉祥如意。它是一种生殖崇拜信仰。

    “吃棒棒猪”是湖南湘西苗族极为重要的祭典之一。“吃棒棒猪”又称作“椎猪”,意在祭祀祖先和雷公。在当地的苗族看来,为解除病痛或繁殖后代以及招福纳祥等,都可以许吃猪愿,或一年或两年。在民间习俗中,猪的各个部位都寄寓有吉祥的意义。在江西农村,猪头称为“神户”;猪舌头叫“招财”,猪耳朵则叫“顺风”。在广东,猪前脚称为“猪手”;在浙江沿海地区,称猪头为“利市”,猪舌头为“赚头”。这种寄寓吉祥的称法,最初应根源于猪灵崇拜祭祀。在民间,人们至今仍然用猪头祭祀神灵和祖先。在民间婚俗中,也有用猪来表示吉祥的意义。在湘西侗族聚居区,流行猪耳朵订亲的习俗。在土家族,则流行有猪尾巴催亲的习俗。在陕西某些地区,婚礼往来流传送猪蹄,说“蹄蹄来,蹄蹄去”以表示交往亲密。在广东潮阳有吊猪的婚俗,即在迎亲之际的花轿前必须吊一块肥猪肉,以求平安。据说,在彝族、白族聚居区及陕西一带等某些地区流行有穿猪鞋的习俗。大人或小孩子穿上猪鞋,能带来种种吉祥。

    总结以上,鄙人认为,猪神是中国人的创始始祖,中国人是猪的传人。什么是传人?简而言之,一是指猪神的子孙,二是继承猪神的品性。(作者:黄守愚;潘世东转载于武陵郡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