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这是香港一电影的台词。而在现实中,中国正在上演还的戏码。
在反腐风暴中中枪的官员是,因欠债太多跑路的老板也是。
大概因文艺工作座谈会而忽然倍感寂寞的赵本山也是。
文化艺术领域的乱象持续了很久,一次文艺工作座谈会,给乌烟瘴气的文艺界吹进了一股春风。
但人们很快发现,赵本山没有参加中央文艺工作座谈会;继而发现他也没有参加辽宁文艺工作座谈会;接着人们发现他甚至没有能够参加铁岭市的文艺工作座谈会。
以红的程度而论,如果说这些座谈会只有一人参加,那也非赵本山莫属。退一万步说,辽宁的,铁岭的,怎么也不应该忘掉本山大叔。
可是,他硬是被遗忘了。
这是不是也符合“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的说法呢?
赵本山的艺术,无论是小品或者是影视,都是一种搞笑艺术。其特点一是幽默,一是低俗。幽默比较没有歧意,对于低俗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应该说,大家都笑得出来,你不能说所有人都低俗吧?本山是春晚专业户,你不能说春晚也低俗吧?
我是这么看的。本山大叔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但并没有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他的作品没有什么大问题,但也没有传递什么正能量。
本山把底层的娱乐方式弄进了“殿堂”,但除了插科打诨却没有意识到需要把它们上升到艺术的高度。所以,尽管他通过自己的修炼和努力,成为一颗最耀眼的星,但他的那些艺术成为不了主流文化,也难以代表主流文化。所以,他无法成为“代表”。
比如卖拐三部曲,纯粹是忽悠。比如他对残疾人,瘸子、盲人、哑巴、胖子和脑溢血后遗症的挖苦、嘲笑。比如在他的影视作品中贯穿始终的相互之间的小算计。文艺讲究来源于现实高于现实,如何“高”就很有学问。很遗憾,本山大叔没有找不到调。
这就如同办企业一样,如果把控不了,你就别把企业弄那么大。否则,反而受累。
本山是典型的为名所累。
没参加座谈会的大腕多了,别人没着急,本山却睡不着了。
漏船偏遇顶头风。在这个时候,本山大叔妻子儿女移民的问题又被曝光了。而在这之前,他曾经信誓旦旦,深爱着自己的祖国,不会移民。
移民是每个人的自由,何苦把自己的自由,弄成别人的口实?可谓是“没有远虑,必有近忧”。
在中国最受欢迎的20部电视剧中,赵本山就占了七部。这是个十分骄人的业绩。不过,问题也就随之而来。这么大的体量,除了热闹、受欢迎,到底具有多大传播价值必然受到关注。
本山的作品不碰触意识形态,所以,他不会在这个方面出什么问题。本山从底层崛起,心存感恩,所以,不会与主流相背。本山以娱乐大众为己任,只要不断创新,作品受到特定人群的欢迎当不是问题。
问题在于,在同样的体裁和特点基础上,有没有提升空间?是不在积极加以提升?
以正常判断,不会有人或者机构专门针对本山传媒的影视作品采取什么措施。没有邀请他参加各级座谈会,准备开播的“爹好满院”临时叫停,算是一个小小的提醒。本山可以继续走自己的路,不过,这条路一定会越走越窄。群众喜闻乐见也并非一定就可取。在农村有在灰色地带游走的歌舞表演,很受欢迎,值得提倡吗?东莞的黄色产业也很受欢迎,该不该取缔?
从本山收徒、组团,到刘老根大舞台、影视作品,本山的事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规矩、套路和特色。其影响力已经不可小觑。对于这样的影响力,如果自己不去主动地加以规范,任其自由发展,总会有触礁的那一天。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如果赵本山想睡得踏实些,要么就努力让一切匹配起来,要么就需要有平常心。而具体到当前的现实,首先应该有平常心。别人认为你应该参加文艺工作座谈会,你自己不必非要这样难为自己。你就是个著名演员,不必把自己看成艺术家。成龙、刘德华如何?艺人而已,没有人把他们称为艺术家,他们也没有去争这个名份。
本山应该在两个方面打开自己的心结:
1,准确定位自己。既然坐上了董事长宝座,做好经营,才是本份。如果非说是什么家,我认为本山更接近于一个企业家。而一个企业家,离钱更近,离艺术更远。如果真的那么挚爱艺术,就把董事长也找个合适的人,授权出去。最糟糕的状态则是在企业家和艺术家之间游走。赵本山的思维就是企业家思维,并非艺术思维。艺术,只是本山大叔经营的工具。认清这个,对本山大叔是十分重要的。
2,在演艺人才上,别让“赵家班”束缚了自己。否则,一定是武大郎开店。“赵家班”的表演已经严重出现程式化。以他们的功底,很难从中走出来。如何创新,对本山来说,既是一个关键问题,也是一个无解的问题——-除非去走五湖四海的路子。
本山以往的成功,是让从农村中走出来的人演农民。未来的束缚,也是同样一个问题。
赵本山是个奇迹。但赵本山自己应该努力走出奇迹思维,最关键的是,别迷信自己。
附访谈节录:肖鹰,清华大学教授、知名文化学者。肖鹰曾多次批评赵本山的作品日益低俗化,并指责他并没有尽到二人转传承人的职责。赵本山曾回应称,二人转就像猪大肠,并且自己并不在意二人转传承人的头衔。
华商报:其实赵本山也在改进二人转的低俗化,比如近年来他提出的绿色二人转,您如何评价绿色二人转?
肖鹰:他提出的绿色二人转是挂羊头卖狗肉。2009年我到东北考察,在当地召开的座谈会上,二十余位吉林省二人转著名表演艺术家和资深二人转研究专家,都一致认为赵本山代表的二人转是对真正二人转艺术的败坏。他们普遍认为赵本山刘老根大舞台所表演的二人转根本不是二人转,而是与二人转不搭调的低俗商演。二人转三百年传承下来的表演主体和艺术精华都在赵本山的“二人转”和刘老根大舞台中抛弃了。当时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姜昆,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这两位专业人士都严正指出,赵本山作为二人转传人,不传承二人转艺术,一味迎合市场的低俗化表演。乌丙安先生甚至明确指出应该摘掉赵本山二人转传人的帽子。
华商报:在您看来,这些被赵本山抛弃的二人转传统的精华有哪些?
肖鹰:在三百多年的历史中,二人转形成了可以与南方的昆曲、黄梅戏等等传统的曲艺相媲美的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比如从表演手法来说,二人转有四个行当“唱、说、伴、舞”。有些还要加一个“绝”,就是所谓的绝活。赵本山的二人转只是以说为主,把其他基本上都淘汰了。赵本山的得意弟子小沈阳的表演,就是大段大段地说段子,其所谓“唱”根本不是二人转里的唱,而是模仿秀,飙高音等作秀的手法。传统上二人转的音乐唱腔极为丰富,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这些在刘老根大舞台上是看不到的。我专门去刘老根大舞台的沈阳旗舰店看过演出,他们的表演有四对旦和丑角。除了极少部分会唱一段边角料似的小曲,他们叫小帽。传统的经典的二人转剧目他们都不表演。
华商报:那赵本山听到这些意见了么?
肖鹰:赵本山对于所有的批评的声音一律不接受,他打出的口号就是——二人转就是低俗的,艺术就是要迎合市场的。他回应姜昆的批评说“好不好,行不行要由市场说了算”。应该说赵本山十多年来,尤其是扩张刘老根大舞台的演艺以来,就是表演低俗化,做市场的奴隶。
华商报:传统的二人转里会有一些比较露骨的台词,不也是比较低俗的么?
肖鹰:从三百多年前来看,二人转就是从关内传到关外的流浪艺术,也叫叫花子艺术,基本表演形式是一旦一丑,早前这一旦一丑都是男性表演,大概民国以后才有女性来表演旦角。唱是二人转的正剧,二人转的精华部分在唱腔部分。说就是说口,就是插科打诨,即为正剧表演串场,剧场功能是调节气氛。二人转的表演都在田间地头,车店炕头,因此说口当中有诨口,就是低俗的露骨的东西,但这是要避开女性和儿童的,一般是午夜十二点以后,一帮大老爷们在一起听二人转,在大的唱腔之后,会有一个插科打诨来调节气氛。赵本山做的工作是以说代唱,以副代主,实际上是把二人转的精华的唱腔部分极大程度地压抑和抛弃了,而把诨口插入到他的市场化的二人转当中,并成为主要卖点。这就是以次充好,以低俗代替高雅。
肖鹰:在我看来,赵本山的艺术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0年到2000年,他在央视春晚的表演是一个上升的阶段,是他上升为小品王获得荣誉的阶段。2000年以后,赵本山的《卖拐》系列让他的艺术生涯走向了低俗商业附庸。第三个阶段就是2009年开始,赵本山把自己的徒弟作为自己作为“别无选择”的春晚搭档,撇开其他合作者。这个时候的赵本山不仅成为春晚的小品王,甚至成为整个央视春晚的头牌。赵本山在2009年开始了一个强权垄断式的“转型”——把央视春晚舞台变成营销刘老根大舞台的一个帮会平台。他强行在春晚批量推销“赵家班新秀”,其他表演艺术家挤破头才能上春晚,而赵本山不仅自己铁定上春晚,还“想带几个徒弟上就带几个徒弟上”。从小沈阳开始,赵本山的春晚小品就是日渐低俗的表演。《不差钱》还好一点,但是后来的《捐助》和《同桌的你》完全是刘老根大舞台“灰色二人秀”的春晚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