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经济论坛网友漏光的百叶窗在《规范分析要搞清criterion——苗实大师还要被自己的“痛苦指数”骗多久?》一文中,对我的新痛苦指数进行了分析,推荐阅读。不过,这里有若干问题,需要澄清:第一个问题,就算作者的论证合理,那么n乃至n+1的情况究竟如何?在原文中,只简单列举了2或3的情况。可以说,那也只能表明2或3的情况而已。第二个问题,不同个体财富分布变化后,新痛苦指数是否不变?或者说,当我由一个企业家变为穷光蛋后,我之痛苦增加是否正好是你之痛苦减少?更进一步讲,此时即使通货膨胀或失业不变,那财富分布变了以后,对它们两个的痛苦感受还能不变吗?第三个问题,经济学上有个概念,叫合成推理谬误,即对个体成立,总体不成立。那么,反过来,也存在,即总体成立,个体不成立。譬如,一把刀,可以切土豆。但是,一个铁原子就不行。上面只是我的几点粗浅思考,不合理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另外,我不是什么大师,只是一个小不点学者。而且,从严格意义上讲,我不是民科。毕竟,过去十几年,我是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跟着学院派老师学习研究出来的。只不过,我是崭露头角于网络,读者群体主要是普通网民即社会大众,所以就专注于创作通俗易懂的作品,而不是专业论文而已。想不到,就我这么一个小不点学者,从进入学界以来,也被批判好多次了。可见,学术争鸣在国内思想市场的构建上还是蛮有希望的事情!山东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董彦岭教授评论道,不要说小不点,要说是独立经济学家。我苗实回复道,独立经济学家也是势单力薄,本质上还是小不点!在这里,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学问面前,都得下跪,包括任何学者。换句话说,在学界搞类似种族歧视的任何事情,都是罪孽。
原文摘录:
接下来就具体聊聊“新痛苦指数”,先讲两个例子,直观展现错误所在,然后再说错误的原因及其他。
苗大师把 痛苦指数=通胀率+失业率 修改为 新痛苦指数=通胀率+失业率+基尼系数。那么
例一:假设经济中只有两个人:甲和乙。
情形一:甲乙各拥有50%的社会财富。 基尼系数=0
情形二:甲拥有0财富,乙拥有100%财富。 基尼系数=1.
那么,从情形一到情形二,如果通胀与失业率不变,基尼系数增加,按照苗大师的理论,社会总痛苦增加了。而事实上,一个人变痛苦,一个人更开心,甲增加的痛苦恰好等于乙增加的幸福(假设边际不变),所以全社会痛苦总量是不变的。
当然,苗大师可以辩称他的痛苦指数是“穷人痛苦指数”,他只在乎“穷人”的福利。那么
例二:假设经济中有三个人:甲,乙和丙。
情形一:甲乙各拥有25%财富,丙拥有50%财富。显然,甲和乙是”穷人“。 基尼系数=1/12。
情形二:甲拥有0,乙拥有50%,丙拥有50%。 基尼系数=1/6。
那么,从情形一到情形二,以情形一为基准,如果通胀和失业率不变,虽然基尼系数增加,但社会总痛苦没变,就连穷人甲和乙的总痛苦都没有变。苗大师的理论又于此矛盾。
由此可见,苗大师在”理论创新“之前,不仅没搞懂”痛苦指数“的真正含义,甚至根本没搞懂基尼系数。当然,这些都不是本帖的主旨,本帖的主旨在于通过分析错误的原因为专业人士的工作提供借鉴。
linghuchong121:“学问面前,都得下跪”,学者对真理应该心存敬畏,而不是所谓“下跪”的丑态嘴脸。诺奖得主很多数学功底深厚,这毋庸置疑。但如果以数学标准来完全评判一个人的经济学水平,甚至一个学术领域的水平,是否有失偏颇了?经济学的鼻祖大师,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也没见用多么深刻的数学思想和理论,但依然作为经济学的最为深刻的思想。数学是工具,是使逻辑推理更为严谨的辅助。而如果用数学去很大程度上代表经济学的主干和支架,那么经济学也许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个人观点,如有偏颇,希望指正、
inghuchong121:民科与专科之争重要吗?民科里也有大牛,只是相对数量稀少,专科集群化,制度化,相对成果和培养体系丰富些。至于个人,还是拿真材实料来说话。至于国内高校学者,的确如上面的朋友所说,真正专科的太少,教授太多,能有底蕴的实在很少。大多数都经常去参加国家,省市,学校和圈子里的会议,哪有时间搞科研带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很多会议,空谈想法和思想,还有很多国师,这都什么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