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霄亦舒:读史笔记:不一样的唐太宗(之五)


 

 

资治通鉴.唐纪八》武德九年(626)

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身为一国之君,太宗有着清醒的认识。坐上皇帝宝座的时候,他还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有了国家才有国君,有了百姓才有国家,国君离不开国家,离不开百姓。
有了这样的较色认同,怎样做国君就明晰了。应当切实为百姓着想,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如果苛刻地对待百姓,一味役使百姓,那么自己奢华无度肆意享受之日,可能就是民怨沸腾国破身亡之时。想想看,割下自己的肉来充饥,填饱肚皮的时候,命还能保得住吗?
因此,君主的祸患,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源于自身:欲壑难平,花费就多,赋税就重,百姓就苦,国家就危,君主就丧。太宗得出的结论:不敢纵欲。
 
太宗是马上皇帝,常年征战。他看到了隋王朝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历程,也看到了百姓饥寒交迫走投无路铤而走险的事实,因此,对自己所处的位置,对如何坐稳自己的宝座,有着自己冷静的思考。
 
拥有这份清醒与冷静是可贵的,能够坚守这份清醒与冷静尤为可贵。登上宝座的隋炀帝,立马就忘记了自己是谁,于是无所欲为,肆无忌惮;将炀帝落下宝座,几近取而代之的宇文化及,很快就忘乎所以,无意间复制了炀帝的风范。纵观历史,这样的悲剧一幕又一幕地重演,然而,有几人能悟出这清醒与冷静的分量呢?
 
即便是今天,那些“苍蝇”“老虎”之流,何尝清醒冷静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