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竖一
地球人大都知道:“创业难,难于上青天”。然而,据2014年11月28日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
肩负教育监管之重任的中国教育部,为何要一反常态地指令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可以提前将在校大学生 “请”出校园去创业呢?
上述通知给出的答案是,2015年宏观就业形势面临多重压力,高校毕业生规模进一步加大,就业创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而2014年12月11日《京华时报》有关新闻报道更是明确指出,2015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量将达到史无前例的749万左右,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就业创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换言之,中国教育部是迫于2015年宏观就业压力大的形势而为之。
不可否认,中国教育部为力推“休学创业”,真是煞费苦心。譬如,其指令高校要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导师,对创新创业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
直言不讳地讲,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创业,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做老板。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在单位上做一名好职员,既是其梦想,又是适合其能力的。这,不仅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而是符合自然之道,且合乎社会发展规律要求的。
但是,如今官方凭一纸行政指令,就要将在校大学生提前“请”到社会上去创业,客观上是不怎么负责任的。
我们必须承认,在“休学创业”之风的吹动下,中国社会的就业压力,于未来一定时期内或一定层面上,可能会得到某些程度的缓解。
然而试问:在校大学生的创业资金从哪里来?为在校大学生量身定做的一系列 “优惠”政策,有多少真正能落到实处?于经济普遍不景气的大背景下,连很多已经相当成功的创业人士都被碰得“头破血流”,在校大学生创业不被市场经济的大潮“淹死”的可能性有多大?让那么多不谙世事的在校大学生去创业,在很多时候不是资源的浪费又是什么?创业失败的在校大学生,难道不会成为新的就业压力?……
不可否认,其中有的人确实适合创业。但是,学业未成的在校大学生,当创业和学业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时,其又该如何取舍呢?就算适合创业的,因为往往仅有“半瓶水”,其成功的可能性又有多大呢?
有人可能会说,你看人家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不就是在哈佛大学中途退出而创业成功的吗?
诚然。但事实上,像比尔·盖茨那样的创业成功者,于绝大多数人来讲,几乎没有任何可比性,也难以或者根本无法复制。不信的话,请看有关资料:比尔·盖茨的父亲威廉·亨利·盖茨(William Henry Gates, Sr.)是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当地的著名律师;母亲玛丽·盖茨(Mary Maxwell Gates)是华盛顿大学董事,她在任全国联合劝募协会执行理事会主席期间与IBM的首席执行官约翰埃克斯(John Fellows Akers)共事——为儿子比尔·盖茨促成了与IBM的第一单大生意,她还是世界著名的第一洲际银行公司(First Interstate Bank)的首位女性主管;外祖父J. W. 麦克斯韦尔(J. W. Maxwell)曾任国家银行行长。
平时,说教者常常有意无意地隐去比尔·盖茨之非同寻常的家庭背景和得天独厚的社会资源,结果往往让受教者误以为比尔·盖茨是单凭一己之力创业而取得成功的。
实际上,即使社会人或者涉世较深者创业,也时常取决于多方面的支持。有的,甚至还具有不一般的家庭背景和特殊的社会资源。例如,万科创始人王石,其父亲是老红军,系王震三五九旅的下属,当年跟随王震到新疆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后来曾出任兵团副司令员,王震后来率工程兵团到深圳开发特区,其父亲亦南下跟全家到了广州。另外,王石岳飞王宁系广东省副省长、省纪检委书记、省顾问委员会主任、省委书记(时设第一书记)、省政法委书记。
中国教育部的通知,确实是说“允许”,而未采取强制态度。然在普遍“厌学”、“一切向钱看”等现实背景下,有不少在校大学生会争先恐后地选择“休学创业”。至于“对创新创业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之类的,其中不乏想当然,不缺“空头理论”,不少“空头支票”。所以,真正对此比较重视的学生,不会有多少。
事实上,就一定意义而言,“休学创业”跟当年国家层面“鼓动”广大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减轻城市就业压力,本质上是一样的。其时的“知青”问题,是日益严重,而留下了很多且长期的伤痛和隐患,当今应当引以为戒。
另外,一个基本的常识是,在校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不是什么创业。假如违背自然之道、跟社会发展规律唱对台戏,其后果事实上是不言而喻的。至于某些国家主要领导人谈及的大学生创业问题,并未包括在校大学生创业问题。还有,于在校大学生创业问题上,某些媒体列举的诸如肄业于上海大学的郭敬明之类的不足以成为榜样者,对大学生简直是太不负责了。
尤其值得世人警醒的是, “休学创业”之戏法,不仅会让相当数量的创业失意之在校大学生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而且必然会造成很多其它社会矛盾。
综上所述,笔者罗竖一认为,对于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而言, “休学创业”之戏法是弊大于利。因此,在校大学生应当本着对自己、对家庭和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格外慎重地对待“休学创业”,而千万不要盲动。同时,建议一定层面的中国官方和有关高校,不要在“休学创业”的事情上肆意违背在校大学生的意愿,而仅是对上面负责。另外,希望中国有关部门尽可能从长远和整体的角度出发,综合、全面而深入地考虑就业等问题,再不要一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变戏法。(文/罗竖一)
罗竖一:“休学创业”之戏法是弊大于利
评论
1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