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有感


2012年正值深秋的11月,我在省教育学院参加培训,课程里安排的文化拓展,让我有幸参观了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她以深厚的文化底蕴、精美的艺术作品、淳朴的民俗民风深深地吸引了我,虽只有一天的时间却给了我几许感受。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坐落在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中心地带和隋唐佛教圣地南五台山脚下,东接翠华山,南拥五台山,西邻草堂寺,北瞰长安城,占地493.88亩,是由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王勇超先生历经20余年创办,是以民俗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收藏、研究和展示为主的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为一体的战略带动项目,现在是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首先让我为之感叹的是内容之丰富,院内不仅有精美绝伦的石雕、木雕、砖雕,还有充满淳朴厚实民俗民风的各类遗物和名人字画(总共33600余件);不仅征集保护了四十院近千间明、清古民居,还收集整理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各种地方戏曲、工艺作坊、礼仪、俗规,构成了民间艺术、关中民居、民俗风情、名人字画四大系列共九个类别的藏品规模,尤其以享有“地上兵马俑”美誉的8600多根精美的拴马桩最为引人注目,这些极大的丰富了我国民间石雕石刻艺术宝库,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填补了重要内容,是中国北方数千年来多民族生存和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是民族文化的基因和标本。

其次,让我为之感叹的是王勇超先生的魄力与精神。在游览的过程中,有个问号始终在我的头脑闪现:是什么促使王勇超先生倾其所有来抢救、保护、收集这么多文物?从讲解员那里得知,王先生从一位建筑队的会计到办公司当经理,从总裁到西北大学中文系走读生,他越来越觉得“我们汲取外来文化,但要留住我们的根”,他亲眼看到关中农村正在把旧瓦房换成水泥红砖小二楼,明清时代的民居化为乌有,民间艺术在消遁,那遗弃于郊野的拴马桩一类老石头无人问津。原生、真实、本源的文化遗存成了垃圾,人造景观的假古董却大兴土木。“总不能让我们的子孙仅仅在书籍图片中阅读历史,必须为后人保留足以证明先人们生存记忆的实物和活物”,在这样的信念支撑下王勇超迅速组织公司三十多名员工,历经十多个春秋,先后二百多次出动人工三千多人次,行程十万多公里,跑坏了三辆车,投资近三亿元,收购了数以万计的民俗宝贝,并对三万件一时无法或无力收购的民俗物件,一一交付定金,委托保管,待博物院建成后,再行收购入库。这期间他经常被视为“文物贩子”,“过去的那份艰难到现在是难以想象的”,他为此多少回受人白眼,背地里干哭没眼泪,也蒙受了冤枉与屈辱,付出了惨痛的精神代价令人惊叹的是,院中40院古民居均是王勇超先生收藏后,将原民居的石砖逐一编号拆除后,再迁建于博物院内的。40座院落,300多栋、上千间房屋,要拆除后重新落户复原,工作量之大可想而之,怪不得有人说他“脑子里进了水”,而有更多的人说他是民间艺术保护神,了解到此我毫不夸张地说建成博物院这一盛世壮举真的是王勇超先生用命换来的。正是有了他这份执着与魄力,我们乃至子孙后代才有机会看到这样一个展示民间文化基地,同时也是民族精神教育基地,还是民间文化保护开发示范基地

 再次,让我为之感叹的是关中民俗博物院的博大精深。游览的过程中,我无时不刻不被先人的智慧、才能、艺术、文化、历史等所感动,造型各异的拴马桩、雕刻精美的饮马槽、构图严谨的木刻、错落有致的古民居、形态传神的砖雕石刻、笔力遒劲的名人书画......让我目不暇接、赞叹不已,尤其是打破以参观为主的博物馆传统开办方式,融参观、体验为一体,给我们展示出了一座以明清建筑为主体的园林式博物院,用展品实物营造历史氛围,用明清古民居增强真实效果,用古树点缀古朴风貌,用大量的民间风情、民间艺术活动来渲染生活气象。荟萃关中地区民风民情,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使关中民俗博物院成为品位高雅的民风民情民俗大观园,使我们作为游客在不断走进历史,体验民俗,参与、感受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在这座“集关中物、载关中史、展关中情、承关中魂、留关中根”的500亩土地上,巨量的藏品见证了中国北方数千年来多民族生存、发展的历史,展现给世人一幅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壮丽景象。

这就是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给我的感受,这种感受让我连续几天里都激动不已、感慨万千,好像头脑中一直在那五台山下流连忘返,有机会一定再次去领略博物院那迷人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风采!

(作者李莉,为汉阴县幼儿园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