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加分黯然退场 反思与补位别止步张望


教育部规定,自明年11日起,取消奥赛、科技类竞赛、省优、体育特长生等高考加分项目。对大多数考生来说,虽属利好,但加分没有原罪,应深度查找好制度是如何变坏的。因为,这是为了防止旧问题变个“马甲”又跑出来骗人。加分退场,制度反思与补缺不能止步。

 

17日,在《新京报》上读到两则有关高考的消息。一是教育部公布日前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规定201511日起,取消奥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体育特长生等5大高考加分项目;其二,教育部明确称,明年起高中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有涉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项,中学3年记录,高校逐步以此为招生的重要参考。

 

这两则消息,指向是一致的,其实都是为了高考更加公平、公正、科学、合理。高考加分政策虽然自1978年开始实施以来,饱受社会诟病,但其没有原罪,它是制度设计者为了让高考“唯文论”得到一定程度地校正,实际上是进行的一种政策补位。初衷是,中学生们别“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高考书”。只是实行一段时间以来,驾驭这项政策的人,脑子里注入了大量“物欲之水”。使得初衷已改,导致有钱者买分、有权者窃分。 

 

将高考加分玩得“风生水起”的案例不少,稍加整理,即是一大萝筐:浙江600多名未经公示的二级运动员加分,报道过后,一直无人回应;重庆一年高考学生中,竟多达五分之一的学生有加分权;绍兴一中73名因体育竞赛获奖而加20分的考生中,有30名为政府官员与事业单位领导的子女;浙江前些年全省获体育加分的高考考生为1002名;有的地方,连校足球队坐板凳的候补队员高考都加20分;在河北组织的一次运动员高考资格认定测试中,测试的984人中竟有163人不合格……  

 

而这次国家考试招生改革配套方案的出台,首次提出要构建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机制,实际上是对取消了奖励性高考加分的一种制度补充。建立这样的机制,意义无须赘述,我们更为关心的恰恰是,被汹汹民意骂走了一个“高考加分”,会不会又新来一个“素质评价”?这个“素质评价”会不会重走当年“高考加分”的老路——渐次失去民心、获得一片骂声。如果没有细制、有效、科学的防范制度的布设,弄虚作假、权力私用、金钱开道的种种弊病,会不会又高调断喝:“我胡汉三又回来了!” 

 

这种担心恐怕不是多余的吧,因为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所提及的五项内容,实际上具有天然的“软指标”属性。里面的“自由裁量空间”过大,很容易让当年那群弄作假“高考加分”的人“重新找回存在感”,制造出更多的“假素质”来。比如思想品德,谁比谁好,谁“当面是人、背后是鬼”,拿什么作为明确标尺;比如身心健康,大家身体都倍倍儿棒,心灵是否美,也是无法量化的“软内容”;再比如艺术素养,不仅难以把控,而且易新增不公。富裕人家,可以不吝成本,既学舞来又唱歌,进屋有钢琴弹、出门有体操炼。但偏远山乡或穷人家的孩子,恐怕就没有这样的“艺术培养条件”了。 

 

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已经得到我们社会充分的证实,威力大大的有;一些人搞变通的“技术水平”,也大大的高,而且可以说“享誉”全球。道德自律防止新的不公作用是非常有限的,需要在制度设计上充分虑及各种有可能被小人钻进的漏洞。所以,奖励性高考加分一刀切被全部取消,对大多数考生来说,虽属利好消息,但深度查找好制度是如何一步步变坏的,很有必要。因为,这样做是为了防止旧问题变个“马甲”又跑出来蒙混过关。一言以蔽之,加分退场,制度反思与查漏补缺不能就此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