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石油价格暴跌,以石油资源出口为主要依赖的俄罗斯经济进入入不敷出的时期,卢布也剧烈下行。随之,对天象素有敏锐感觉的杞人们便头一条想起了之前中俄之间达成的人民币与卢布的互换协议,惊呼中俄货币互换中国吃了大亏,在俄经济危机当中躺枪,中国成了俄罗斯的送钱机器云云,无形之中,货币互换政策出台的决策层和智囊层成了不宣自明的舆论靶点。
一时间,有人快速按动着计算器计算着中俄互换货币中国吃了多大的亏,等于白送了俄罗斯多少多少钱,随之有关方面出来解释和撇清,说中国央行不是送钱机器,那只是个尚未执行的协议,即便是俄罗斯现在困境中要求执行,将来卢布反弹后中国还可以再赚回来。
单纯从人民币与卢布的汇率变化来看,卢布暴跌的确是让中俄货币互换成了中国的哑巴亏,但是,汇率波动是汇市的常态,如果俄罗斯卢布不是暴跌而是维持持续的上涨呢?岂不是又要有人指责普京政府成了货币互换的牺牲品?而以这种思维要在货币互换当中维持双赢,惟一条件就是汇市上没有汇率波动这回事儿发生,但这是不可能存在的。如果没有汇率波动,就不会存在和黄金脱钩的货币体系,也早就形成了以黄金为基础的统一的“世元”。
而中国力推的货币互换协议,实际上是在世元中短期都不可能面世的情况下维系全球货币市场稳定的一个动作,把尽可能多的货币捆绑在一起,使其整体波动性减小,从而使得以美元为基础的现行货币体系摆脱对于美元的依赖和削减了美国对货币体系的操控程度。这对于美元来说当然不是好事,但对于其它不愿也不能恢复金本位货币机制的国家来说,基本上可以确立是一件好事。总体上可以看作是人民币国际化以及稳定国际金融和经济秩序、对抗美元霸权的一项举措。人民币要想成为国际货币,和其它国家的货币相互渗透融合是必经之路,本币互换则是这种融合的方式。
货币互换的起步,基本上是由于2008世界金融危机所致,与中国达成货币互换协议的国家和地区不单是俄罗斯一家。最早是韩国,2008年12月,央行和韩国签订了260亿美元(按当时汇率约合1800亿元人民币/38万亿韩元)货币互换协议。随后是香港,2009年1月20日,央行和香港金管局签署2000亿元人民币货币互换协议。中外货币互换的有效期基本都是3年,到期后双方协商是否展延期限。接下来:
09年2月8日马来西亚800亿元人民币兑400亿林吉特;
09年3月11日白俄罗斯200亿元人民币兑8万亿白俄罗斯卢布;
09年3月23日印度尼西亚1000亿元人民币兑75万亿印尼卢比;
09年3月29日阿根廷签署了700亿元等值人民币的货币互换框架协议;
09年4月20日韩国再签规模为1800亿元人民币兑38万亿韩元本币互换协议;
10年6月9日冰岛签署一项价值超过5亿美元(按当时汇率约合35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
10年7月24日新加坡1500亿元人民币兑约300亿新加坡元;
11年4月19日新西兰签署了金额为25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11年4月19日乌兹别克斯坦签署人民币7亿元货币互换协议;
11年5月6日蒙古国签署50亿元人民币互换协议;
11年6月13日哈萨克斯坦7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11年10月26日,与韩国再次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由原来的1800亿元人民币/38万亿韩元扩大至3600亿元人民币/64万亿韩元。09年4月20日签署的协议自本续签之日起失效。韩国
11年 11月22日香港再签,互换规模由原来的2000亿元人民币兑2270亿港币扩大至4000亿元人民币兑4900亿港币。09年1月20日签署议自续签之日起失效。
11年12月22日泰国签中泰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规模为700亿元人民币/3200亿泰铢;
11年12月23日巴基斯坦签约,互换规模为100亿元人民币兑1400亿卢比;
12年01月17日阿联酋签署了规模为350亿元人民币兑200亿迪拉姆(约55.4亿美元)本币互换协议;
12年2月8日马来西亚续签,规模扩大至1800亿元人民币兑900亿林吉特,替代09年2月8日的协议;
12年2月21日土耳其签署,规模为100亿元人民币兑30亿土耳其里拉;
12年3月20日蒙古再签,规模扩大至100亿元人民币兑2万亿图格里特;
12年3月22日澳大利亚签约规模为2000亿元人民币兑300亿澳大利亚元;
12年3月26日巴西与中国以300亿美元额度签约;
12年6月1日,日元和人民币达成绕过美元直接交易的协议;
12年6月26日乌克兰签署了规模为150亿元人民币兑190亿格里夫纳;
12年9月韩国央行行长金仲秀访问北京,期间表示要推进建立人民币和韩元之间的永久性货币互换,也得到了中国人民银行的积极响应。
实际上,制衡美元霸权不单单人民币国际化的需要,也是全世界非美货币国家的共同需要。和中国签署本币互换协议的,不仅仅中国周边国家,还有不接壤的非美国家,既有美国的关系紧张国家,也有美国的跟屁虫和铁杆盟友国家。既有不发达的穷国,也有富得流油的富国。各国纷纷响应并签约本币互换,充分反映出了世界各国对经济平稳发展、摆脱美元依赖的共同诉求。
13年6月,英国成为G-7中首个与中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的国家,互换最高金额为人民币2,000亿元。
2014年3月欧洲央行表示已与中国央行签署一份三年期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据此中国央行可从欧洲央行获得至多450亿欧元(合609亿美元)的资金;
14年10月,中国总理访俄,13日中俄签署了被现在热议的本币互换协议,1500亿人民币兑8150以卢比;有效期也是3年,但至今并未被实际执行。
上个月8日,加拿大签署规模为2000亿元人民币兑00亿加元;
交易本来就应该是互惠互利的,不能指望着只有自己沾光的情形出现。如果把人民币/卢布的汇率走势解读为中国在本币互换当中吃了大亏,那么人民币/加元的走势就变成了加拿大的巨亏了,因为人民币兑美元近两周表现走软,但加元兑美元却是持续走强而近期更是大幅度走强。
价值判断不具有客观标准,而是主观性的。看待一件事情,不能以现今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去评价历史。历史事件,尤其是市场交易这种双边互动行为,只要是主动自愿发生的,就只能判定是合理的。中外本币互换,是签约双方的自愿自主行为,签约就意味着有利。协议之后汇率的双向波动是肯定的,不能目光短浅以一时一事的涨落来患得患失。在这里,没有事后诸葛说话的份儿。
除非是把中外本币互换协议说成是在全国人民一片反对声中签下的一份份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所谓卢布暴跌中国巨亏的炒作,让世人感觉到部分国人整个一副单面精的狡黠小农心胸,莫非这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有关?
非此,又究竟是谁有如此解读汇率波动和本币互换的动机和需要呢?
中俄本币互换协议之初,普京的意图就非常明确,那就是要俄罗斯经济走“去美元化”的道路。在中俄经济加速融合的当口,协议达成仅仅一个多月,俄罗斯就在欧美的经济制裁当中突然迎来了石油和卢布暴跌的打击,想让人否认“货币战争”的存在都非常之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