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伟民详解“新常态 大逻辑”


“新常态、大逻辑”,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1220日在第五届财新峰会的主题发言中,针对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详细解读了“认识新常态、顺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内涵。

 

杨伟民称,认识新常态,首先要认识形成新常态的九个趋势性的变化:

 

一是消费需求的变化。过去消费匮乏,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模仿性、排浪式特征,但现在很难再找到同时期全国人民都会买的产品,然后通过政府大力扶持、减税、补贴等形成消费热点,带动增长。这种变化要求我们的思路与时俱进,努力释放消费需求,使消费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

 

二是投资的变化。在高强度大规模建设后,三大投资领域全面减速,但同时还有很多新的投资空间,比如农村的基础设施,城市地下管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等等。但是这些领域公共性更强,投资回报率比较低。目前银行体系、资本市场等,仍只是适应传统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不适合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投资活动。所以,今后要消除投资障碍,创新投融资方式,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三是出口和国家收支的变化。过去对外开放一是扩大出口,为了要市场,二是要资金。现在单纯占领国外市场,如果和开放国内市场不协同会造成国际收支失衡。同时,国内储蓄率很高,产能和资金都要走出去。这个阶段是高水平引进来和大规模走出去同步发生,今后要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资金和对外投资三大平衡,逐步实现国际收支的平衡。

 

四是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来看,过去供给不足是长期的主要矛盾,所以扩大投资、扩大产能就能够形成有效增长,但是现在传统产业的供给能力大大超出了需求,这种产能过剩必然带来增长减速和结构调整同步发生,并且形成负向循环。过去的结构调整多是扩张性的,是向长板靠齐的结构调整,永远要根据最长的长板补齐。但是现在到了必须根据最终需求进行压缩性的、截掉一些长板的结构调整。

 

五是生产要素相对优势改变,今后更多需要靠要素的质量,靠人力资本的质量和技术进步,靠技术创新来推动驱动发展。

 

第六,从市场竞争的特点来看,现在市场竞争正在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对政府而言,过去地方政府的竞争主要是比政策,比优惠,甚至比“帽子”,各个部门治理国家也产生简单化倾向,愿意给地方戴帽子,导致实验区、先行区等等泛滥,带来了市场碎片化,最终导致全社会的成本高企,今后的政策要趋向统一全国市场,全面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第七,资源环境的约束。今后要顺应人民群众对于良好生态含量的期待,形成绿色低碳和循环发展的新方式,这个过程本身也会形成许多新的增长点。

 

第八,从经济风险的积累和化解看,高速增长做大产业,再加上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和不当干预,使过去的风险被掩盖,现在结构调整,增长减速,再加上改革,各类隐性风险正在逐步显性化。中央对于风险的总体判断是风险总体可控,但是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会持续一段时间,不是短期之内就能解决的。所以今后的政策要对症下药,防止出现区域性,系统性的风险。

 

第九,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从需求管理来看,过去我们出现增长减速,由于潜在的增长率比较高,财政和货币的空间比较大,另外产能过剩并不是十分明显,所以当时采取扩大投资等刺激的办法,很快就能够收到增长的成效。现在增长减速,但上诉条件已经发生变化,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降。从供给管理来看,过去很容易看清某些产业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所以采取对特定产业扶持的差别化产业政策,可以起到支持一些产业尽快成长的作用。但是现在,全球化深入发展,我们想占领产业链高端,差异化政策已经失灵,所以今后要全面把握总供求,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同时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来探索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

 

杨伟民称,以上九个趋势性的变化,既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一个直观表现,也是新常态形成的内在动力。新常态说明中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更精细,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

 

要适应新常态,需要适应其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增长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二是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三是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更深度的调整。四是发展的动力正在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兴增长点,现在减速就可能会出现新旧之间青黄不接的现象。面对这种新常态,我们观念上必须适应,做法上也必须要适应,就是要顺应大势,顺应规律来做工作。

 

关于引领新常态,杨伟民称,面对新常态经济,工作思路和重点必须要与时俱进,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一个中心,八个“更加注重”,一个中心就是要以提高经济质量的效益为中心,八个更加注重就是在今后的工作经济当中要更加注重八个方面。一是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而不要为了速度推动发展,人民需要什么就应该发展什么;二是要更加注重市场和需求心理的变化;三是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和市场预期,不能够逆市场和社会预期而动,要顺应市场心态来调控,市场心态也是这次经济工作会提出的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四是要加强知识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五是要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的能动作用;六是要更加注重加强教育;七是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八是更加注重科技和全面创新。

 

对于经济工作会议布置的主要任务,杨伟民说,一是要努力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很大,对于速度换挡要保持平常心,但是同时也要防止增长失速,所以明年要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稳增长要注意把握以下政策要点,第一是要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的平衡。稳增长和调结构并不是一个完全对立的关系。同时,两大宏观政策工具,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有力度,比过去的说法更加积极;货币政策要更加松紧适度。第三个要点要促进三架马车均衡拉动增长。第四是在供给方面要求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仍放在转方式调结构上,积极发现培育新的增长点,这也是今年经济工作会议和过去的不同之处,前几年结构调整当中讲化解过剩产能讲得比较多。

 

在做大增量方面,杨伟民指出,这次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重点和方式不同,过去更多强调是政府怎么去发现,怎么去做,提出要大力发展几大产业,全国各地区都去支持,这次不是说一定要支持哪些产业,而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发现和培育经济增长点:第一,市场要火,要靠市场发现。第二,创新要实,要把创新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靠创新实现新的增长点,不仅仅是技术创新,是全面创新。第三,政策要宽。这就要营造有利于市场主体创新的环境。

 

经济工作会议有个新提法叫“优化空间布局格局”,杨伟民说,过去把区域协调发展简单理解为缩小各个区域的GDP人均差距,其实不是这样。未来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同时强调分得更细一点,比如说制造业比重比较高的地区应该怎么样,资源性产业比较高的地区应该怎么做,国有企业比重比较大,面临压力比较大的一些地区应该怎么做,想得比较细。今后的区域发展空间布局是东中西、东北的“四大带”还是要保留,在跨四大带之间有三大战略。

 

对于国企改革,杨伟民说,现在此项工作还不能叫完成,但花了很大的精力进行调查研究。问题看清了,才能够容易形成改革共识。现在已经快到年底了,直接出台恐怕有一定难度,相信明年会有一个重要的进展。

 

在经济压力仍然比较大的情况下,杨伟民说,还是更多要推出一些有利于促进增长的改革。他说,虽然我们是按照三中全会规定的336条在做,但在实际过程中,也不是照本宣科,今年推出的很多改革,并不是336条当中规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