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读过张五常的文章,但由于读起来费劲,尽管喜欢他的观点,尽管经济学是我的专业,也没能坚持光顾他的博客。后来一哥们说他的博客与我的写作风格类似,虚荣心使得我开始系统浏览他的博客。一路读下来,我的感受是:面对这个狂妄的老头子,想不谦虚都难。
他在探究中国“学术”问题时,提出了这样的高论:“大学的君子们不是为了好奇心而做学问,不是为了兴趣而追求,只是为米折腰,或为米出术!这样,在国际学报上发表无数文章,篇篇不「腐败」,写得规格井然,但味同嚼蜡,没有令人惊喜的新意,缺少了启发力,传世的机会是零,有什么意思呢”?
“我所说的学术主要是思想的发展。通常是抽象、软性的学问,产出的作品一般没有直接的市场价值。学生出钱求学是学怎样思想。薪酬不足道,学者的回报主要是好奇心的满足感,同事之间的互相欣赏,以及有机会传世的骄傲。这里说的思想是概念、理论、假说、验证,要讲深度,论新意,重启发。”。
作为大学老师,我实在是怀疑,如果不是为评职称或者完成所谓的科研工作量,到底是否还会有人“做研究”。
说起来有点“丢人现眼”。一位在三十来岁就当上教授的老同学向人打听:金焕民怎么回事,都那个年纪了还是一个副教授?我42岁到大学当老师,45岁评上副教授,撇开“起点太高”这个速度还算可以。所以能够评个副教授主要原因是人大资料中心全文转载了我十几篇文章。再后来虽然仍然在继续全文转载,但由于没有课题,没有在所谓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虽然文章、著作一大堆,但仍然不符合评教授条件。
有人劝我:为什么不按照评教授条件去做些努力?其实,我一直在很努力地思考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每年都写几十万字的文章和著作。没有办法,这不符合大学的“研究规范”。我干的事情大学不认可,大学的那套东西,我看不上。有许多有意义或者感兴趣的工作需要做,我总不能为了把“副”字去掉就去浪费宝贵的时间吧?再者,在干完自己份内工作和感兴趣的事情后,我得为打麻将、斗地主留下宝贵的时间,哪里还有为了评教授可学浪费的时间?
唯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著名的刘春雄老师也是副教授!他这个资深副教授甚至让其领导都无法忍受,不止一次地央求他去评教授―――拉着他去撑门面,替他吹半天实在没有办法解释副教授这个头衔。这哥们却老神在在地说,谁有资格来评我?说穿了,他也是不愿意去做那些无聊的课题和八股文章。在许多地方,我都是搭他的“便车”,而在这个方面,由于他不思进取,我也就占不到他任何便宜。除了他,我还能怪谁?身边也有很会做这种八股文的哥们,但人家以此为业,咱在学校外面混,尽管人家愿意让咱借光,咱也不好意思―――职称比人家低些,咱自己心理上也平衡些。人总不能什么都占到。
我孩子在读博士,看着她在那里不管内容、思考和价值,拼命在研究方法上瞎费功夫,我都后悔当年逼着她读博士。
关于学术探讨,张五常已经给说透了,说白了,不用再多说什么,我想谈谈“非学术”性思考。
首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本质区别。
我认为其区别不在于职业本身,而在于是否用大脑工作。如果你没有自己的思想、主见,或者不能不断地更新、丰富自己思想,而是不断重复自己过往的劳动、经验、见识,那么,你就是个体力劳动者。
中国的大学所以不出大师,原因正是,有太多的人,占着脑力劳动岗位,从事体力劳动---站在讲台上讲别人的东西,没有任何自己的智慧,难道不是体力劳动?
任何人,只要是凭过去的经验或者知识工作,那么,就已经是体力劳动者了,或者已经最大限度地接近体力劳动者了。
其次,思考问题的角度与思考问题的着眼点。
思考如何完成工作目标,能够进步,但也就是“爬楼梯”---虽然步步高,但速度较慢;
思考如何干好工作,探讨工作方法,比纯粹完成工作目标进了一步,算是“坐电梯”---速度快了许多;
思考如何成功或者卓越,将工作方法上升到方法论高度,一旦突破,个人进步就好比“坐飞机”了。
第三,思考本身是否太功利。
因为功利性思考(比如大学老师的职称性“学术”)一旦目标达成,思考就会中断。而只有那些基于个人兴趣或者追求的思考,才能持续深入。
中国的咨询公司所以如此短命,就在于中国的咨询公司并非知识性组织,它们对知识创造不感兴趣---是卖别人知识的并非自己的知识。所以卖到最后,都一样,不一样的只是说法不同而已。
不可完全否认中国咨询机构的思考,只是它们的思考太过功利。这种为接单子服务的思考,往往会演变夸夸其谈或者谬种流传。
第四,是否具有思考力。
我认为思考力包括知识力、信息力、分析力、概括力、结构力、创新力和呈现力。人在职业生涯的途中,所面临的最大考验就是思考力。当思考力高于自己工作职责的时候,就游刃有余,否则,就自顾不暇。
相对于工作和发展需要,知识和经验总是有限的,而思考力则是无限的---如果你愿意训练的话。
制约个人思考力的因素是什么呢?功利性---太过功利,就不暇思考---而决定人的未来的,首先是思考力,然后才是实践力。因为人在今天能够为未来唯一能做的,只有思考―――超越功利的思考。
人们经常认为学习是个苦差事,所谓的十年寒窗。殊不知思考是比学习更苦的差事。对于这个差事,如果不是基于兴趣,是无法坚持的。
人在功成名就之后,首先丧失的是什么?是思考。
思考是创新的源泉,思考是进步的引擎。
毛泽东说,富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富贵者或者当权者仅仅依靠资源或者权力就能生存,因此不愿意干这种需要苦心孤诣的差事。而地位低下或者生存条件恶劣的人则只有通过这个途径,改变自己的处境。
有了思考力,那么,办法总比困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