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晚间,物美集团透露,已经以14亿元并购百安居中国39家门店70%的股权,但是,要想整合好中国百安居并不容易,物美是连锁超市、百货商厦的零售业,而百安居是建材行业,一个是日常吃穿玩盖的产品,一个却是房地产有关与住房有关的产品,难以合拍。物美想通过密集的门店和超过1000万人的会员资源,开展促销推广等活动,来挽救百安居近年来的亏损趋势。同时,利用百安居英国母公司翠丰集团在家居建材领域的专业经验、全球采购能力和品牌价值,提升中国百安居现有业务水平。笔者认为,翠丰集团如果能够提升百安居中国现有业务水平,也不至于亏损,很明显,这种想法太天真了。房地产市场的萧条,名牌照样衰退,奢侈品牌不就是一个榜样吗?而物美所谓的促销活动,也是无济于事,收效甚微。张文中创立的物美集团的确依靠系统论的运用如信息统一、资本统一等带来快速发展,但是,建材行业与日常消费品零售业是两个系统,这与表面上的零售业同样是销售产品大不一样。笔者认为,物美整合中国百安居需要综合创新,才能整合取得成功。
如果说系统论是物性、基础性的1+1>2,那么物美整合中国百安居需要的是个性化、多样化、感性化、情绪化的整合。很明显,系统论不适用于这种不同类的产品整合,超市、百货商厦产品适合于统一运输、统一采购、统一营销、统一管理等等,能够降低成本。但是,建材与这些产品还是有区别的,如果硬上系统论整合,恐怕是适得其反,因为这些产品大多数是物美所不具备的。当然,物美现在有家居类商品3000-4000种,但是并非主营商品,而是附带产品,如果通过百安居的采购渠道、采购量的确能够带来一些改善。但是这种思维是成本价思维,如果卖不掉,便宜也未必有用。
英国翠丰集团是全球第三大建材家居零售集团,在欧洲和亚洲11个国家有1176家连锁店,旗下主要品牌有百安居(B&Q)、Castorama、Brico Dépot及Screwfix。1999年百安居进入中国,目前年销售额40亿元。而物美集团2013年销售额是325亿元,成立1994年,属于股份制企业,在华北、华东、西北经营750家连锁超市,是北京物美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1025.HK)和宁夏银川新华百货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0785.SH)两家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旗下拥有物美、美廉美、新华百货、浙江供销和湖州老大房、京北大世界等多个品牌。
2013年成为中国100强零售业最后1位,如果根据今年收购百安居40亿元的销售额算入,可能有望前进一些名次。但是,如何赢利是很重要的事情,物美主要集中这是水果、蔬菜、肉类上经营,这是粗放型发展,拼的就是价格战。而且没有自己的特色产品,全是为他人做嫁衣。中国百货商厦、购物中心的主力店,都是人家的知名品牌产品,而非自家品牌产品的主力店,这也是为他人做嫁衣,导致中国没有一家百货商厦转型成功。所以,物美集团需要注意这些门槛的打造和特色化、差异化、打造自家知名品牌创新系列线,才是拥有竞争力的撒手锏利器。
从2013年物美净利润来看,并不怎样,比小米250亿元左右的销售额3.4亿元的净利润要好一些。现在百安居并购后,销售额可以提升,但是净利润总额会被拖累,对于整个物美的收入利润率是一种拖累。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物美集团其实是困难重重,业绩将越来越差,而且还要面对网店的冲击,以及北京市迁移产业带来的销售群体减少的影响。如果迁出500万人口,恐怕会影响物美北京20%的业绩,对于整个物美集团有可能被拖累10%,相当于32亿元销售额的下降。
物美通过综合创新如何整合?
笔者认为,需要同时进行销售创新、渠道创新、营销创新、服务创新、制造混制创新等等,打破系统论的桎梏,才能冲天而起成功整合。还需要打造一批自己的知名品牌产品系列,才是成功整合的保障。否则,仅仅利用会员营销,会失败。实际上,物美集团在北京市搬迁产业的情况下是一个重大的利空,会损失30亿元左右的年销售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