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古关系复交了,美伊关系因为伊朗核问题的谈判时间表而变得明朗,伊拉克在美国改造下完成了美式民主的形式主义改造。在美国前总统小布什时期发表的“邪恶轴心”国中,只有朝鲜还依然故我,成为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遗患”。
这一“遗患”在圣诞来临前开始发难了---不过这次却是美国先挑起的。位于美国加州的索尼影响娱乐开拍了一部虚构的电影《采访》,叙说的是美国中情局雇佣杀手刺杀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舆论索性称为《刺杀金正恩》。作为“圣诞档”电影,该片即将在北美地区上映。上映预告期间,朝鲜对此强烈谴责,索尼公司并被网络黑客攻击。号称“和平守卫者”的黑客威胁对准备放映该片的电影院发动恐怖袭击。
在恐怖主义情绪笼罩全球的现实下,索尼影像娱乐的确不敢造次,宣布取消该片在圣诞期间的公映。
美国政府不干了。认为朝鲜政府应该对黑客攻击事件负责,奥巴马认为索尼停止上映这部影片“是个错误”,并要对朝鲜采取行动。朝鲜则坚决否认美方指控,但谴责影片“教唆恐怖主义行为”,并不否认黑客攻击“或许是朝鲜的支持者和同情者发起的正义行为”。
美朝口水战耐人寻味。索尼拍此片的目的并不单纯---此片属于政治和商业混合的产物。朝鲜愤怒可想而知,在这个封闭的国家,最高领导人高居神坛不可侵犯。美国明知故犯,可谓无端惹起纠纷---其停映该片足以说明:早知如此,何必当初?所谓“没有屈服,只有无奈”,索尼也不能自圆其说。如果上映了发生影院恐怖袭击事件,人们在谴责恐怖分子时,也忘不了诟病索尼分公司的无事生非。
一部电影引发恐怖袭击风险,投拍者自然要承担责任。2012年9月份,一部侮辱伊斯兰教先知的美国电影,引发了全球穆斯林的愤怒,并发生了全球性的抗议美国浪潮,并导致美国驻利比亚大使死亡。为了平息伊斯兰世界的愤怒,美国极力撇清同这部电影的关系。
对于虚构刺杀金正恩的电影,美国政府何以深度介入?
首先,虽然朝鲜是高度封闭的集权国家,但其在政治传统上,属于儒教文明圈世俗国家。他们或许会对美国或美式文化的欺凌不可忍受,但也只是官方舆论机器开大马力的谴责,或者通过官方组织的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喊喊口号而已。但在伊斯兰世界,他们拥有虔诚的宗教情感,对于西方文化产品侮辱他们的先知或古兰经的行为,会不约而同地起来“护圣”---或零星的恐怖袭击或集团式“圣战”。美国深谙对付朝鲜和伊斯兰世界之道:前者属于“护人”,后者则是“护圣”。朝鲜人和穆斯林行为模式虽然大抵一致,但对美国和美国人带来的危害却大不相同。
其次,朝鲜只是一个国家,而且孤立封闭,没有朋友---中朝关系发生异变,朝鲜的同胞之国韩国则是美国的小兄弟。打压朝鲜,在全球范围内掀不起大的风浪。
其三,用黑客指责朝鲜,奥巴马点中了朝鲜死穴。虽然朝鲜本国并未实现互联网络的联通,但在美国经常指责的网络攻击黑名单上,朝鲜却是常客。讽刺的是,朝鲜似乎对网络攻击者这样的“坏名声”特别敏感。奥巴马政府抓住了朝鲜的这一特点,反守为攻,反而占据了外交主动,使朝鲜不得不跟着美国的逻辑辩解不是“黑客”,忘记了美国拍摄刺杀本国领袖的电影才是罪魁祸首的事实。
在朝鲜入彀上当的逻辑下,美国步步为营,甚至将索尼停映影片视为“错误”。因为美国知道,该片在北美地区上映,朝鲜根本没有能力制造电影院恐袭事件,不管黑客是否来自朝鲜,所谓威胁都不过是虚声恫喝。
应该说,在奥巴马政府任内,其全球外交政策不仅乏善可言甚至一团糟糕。奥巴马的政绩在于拯救美国经济,他理想主义的“不做蠢事”外交,在亚太、中东和乌克兰,一再遭遇现实主义的挫折。有趣的是,在这一系列外交“糟点”中,应对朝鲜却是难得“亮点”。奥巴马虽然也像他的前任小布什那样,对朝实施高压制裁,但是深谙朝鲜挑衅不过尔尔。因而对于朝鲜每一次的挑衅和示好,奥巴马政府采取不理不睬的策略,搞得朝鲜反而没有脾气了。
正因为如此,《刺杀金正恩》反而成了美国刺激羞辱朝鲜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