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祖岩 : 有仙则名
曾祥裕(中国风水学院副院长 QQ421184777.微信公众号 zxyfs 6146794)
在赣州古城东郊,贡水之滨, 耸立着这样一座名山—马祖岩。 我原住在赣江路,家后门是古城墙,登上墙垛,正对马祖岩山腰的寺庙---宝兴禅寺。
现在赣州城的年轻市民恐怕只晓得水东有马祖岩,而不知其原山峰叫佛日峰 。山不算高,只有263米。
近几年山路修成水泥道,可驱车到山上的寺院。平时天晴无论是清晨还是黄昏,都可见上山锻炼的市民。

当你站在寺院前, 俯瞰脚下的滔滔贡江水,眺望河对岸,古城的慈云塔已淹没在新崛起的高楼大厦之中,宋代遗留下来的古城墙逶迤如长龙;往西 望去高耸在贺兰山上的郁孤台,不再发出辛弃疾报国无门的沉重叹息;往右侧可见虎岗一侧的和谐钟塔。随着绿化,一度荒废的寺院周围, 绿色一片,茂林修竹,清风摇曳,送来山林中盛开的花香。
山不在于高,有仙则名。
马祖岩因马祖道一大师而得名。经考证, 马祖道一大师(709-788),汉什邡(今四川省什邡县)人。俗姓马,故人称“马祖”。
据《景德传灯录》等所记载,马祖大师中晚年的数十年中弘法江西,造福赣域,至今留有“马祖大师在江西有48座道场”之称颂。其中就有马祖岩,座落于赣州市水东乡佛日峰山麓,距市区4公里。
另据明嘉靖版《赣州府志》记载,唐开元二十年(732)前后,马祖率徒众自临川西里山南下,来此诛茅觅洞栖身修行。但在此时间不长,马祖即率徒迁锡于城东北龚公山。明万历年间(1573-1620)悟学和尚携徒本慧来此建寺,冠名曰:“马祖岩寺”。而后,寺内香火渐盛,成为远近闻名的弘法道场。宋代文天祥等名人曾来此游览并留有题咏。入清以后,寺中香火渐弱,但一直未断,直至“文化大革命”时,马祖岩寺惨遭破坏,僧人四散,香火方断。现在寺仅存数品元明时期碑刻。马祖岩已于1988年列为赣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已修复的禅祠(壬山丙向大空)等建筑,但有简陋之嫌。
大凡修行高深的禅师或道师,都对中国易经或风水文化有深厚的造诣。想当年,道一禅师钟情于此山,建寺弘法,必有风水的考量。
赣州四面环山,峰峦秀丽,其尖齐高耸者,东北有马祖岩,东有杨仙岭、酒檀山、峰山(又名崆峒),南有哈湖岽,西南有摇篮山,西有笔架山,西北可望井冈山,北有储君山。
从风水布局来看, 马祖岩位于赣州方位的艮宫,哈湖岽位于离宫。《逐吉赋》云:“艮丙交峰,登科甲第。”这就意味着赣州城拥有两座催文昌的秀峰。
所以,马祖岩理所当然成为赣州城可圈可点的风水山,自然进入文人墨客的视野。北宋孔宗翰建筑石楼(今八境台),曾将登台所见绘成《虔州八境图》,请苏东坡按图题诗8首。绍圣元年(1094),苏东坡贬官岭南路经赣州时,曾亲临八境台,在遍览赣州的旖旎风光之后,深感原诗"未能道其万一",遂补作后续一篇。
宋代的赣州八景是:石楼、章贡台、白鹊楼、皂盖楼、郁孤台、马祖岩、尘外亭和峰山。到了清代,由于景观发生变化,在八境台上所见的八景是:三台鼎峙、二水环流、玉岩夜月、宝盖朝云、储潭晓镜、天竺晴岚、马崖禅影、雁塔文峰。
有无数文人骚客乐登马祖岩,借景抒情,吟咏诗篇。南宋状元、赣州知府文天祥写下了两篇传世之作:“秋风吹日上禅关,路入松花第一弯。只愿四时烟露少,满城楼阁见青山”、“半山风雨载江城,未脱人间总是尘。中夜起看衣上月,清天如水露华新”。
原来马祖岩还有不少配套的景点,除佛日寺以外,还有尘外、云端、驹岩、一憩、吸江5亭,但现均不见识踪迹。
其实这些附属景点是整个马祖岩风水格局这个棋盘上的富于灵性的棋子,不可小视,少一个就让马祖岩的布局受损。鉴于此,呼吁地方政府为重振赣州古城昔日辉煌,投资修复这些名亭。
(温情提示:中国风水在赣州,赣州是杨公风水的发源地,赣南杨公风水培训中心常年开办风水培训班,有志于学习者,请留意 赣南杨公风水中心网站发岸布的信息www.gnfspx.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