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雷顿森林体系终结了一个时代,实现了货币与黄金储备的脱钩。其实,金本位被抛弃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虽然不免有为美国主导的货币和贸易体系所颠覆的原因,但更为重要的是这使得一国经济的发展不再束缚于黄金等它无法掌控的资源上,将更为实际的去发行货币调节经济发展。但如何衡量货币发行量与通胀的关系成为一个问题。
在这一崭新的框架中,厘定什么原则来支持货币发行量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虽然均基于货币流通速度和社会产品总价值来衡量,但是这些因素也存在彼此间的影响,而且即使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清晰明确,而社会因素比如贫富分化、腐败等也将影响货币发行量的真实意义。
张五常在《经济解释》中推出利用若干价格稳定的、彼此独立的市场商品为基准来衡量社会需要的货币发行量,但这将混淆谁决定谁的关系。因为价格是由货币表达的,那么价格变动必受货币的影响,若又由变动的价格去决定货币量,将无法真正确切的推导出货币量。而且,国际货币交易的便捷确乎影响到一国货币与通胀的联系,国际间的商品和资本流通将会削弱国家对其货币的控制,寻找若干价格稳定的商品是不可能的,而且将更加威胁到国家主权货币的稳定性。
货币的国际购买力与本国的通货问题息息相关。如果货币发行过多,但将本币兑换成外币增加,由更多的交易来体现货币的价值,本国的通胀自然会维持在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但这也需要必备的条件才行。比如日元需要贬值以利于日本的商品和服务流出,但日本的基准利率已经趋于零,无法再进一步降息,通胀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很低。上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出现通缩,货币购买力强劲,但离岸交易并没有开放,当时并未成为国际交易相当流通的货币,外币兑换成本币有限,货币的国际购买力如何并未成为化解国内通货问题的因素。
但是一国货币的发行不会将国际间货币兑换作为考量因素,伯南克主持的量化宽松为何成功?不在于美元国际购买力如何,而在于来自中国等境外对美元的需求增加,而且有意刺激中国等对美元的需求,此其时美国商品和资本的价格下降也是美元深受欢迎的因素,这导致通胀在合理区位内,正应和商品、资本贬值的要求,而这正应和中国收购优质资产的投机需要。
货币发行逆商业周期并非一个完全可行的方案,而且货币发行与推动经济发展并非完全是一回事。货币发行量与通货状况有关,即正确反映商品和服务的社会价值,但若导致贬值则会影响人们的购买力,若导致升值则往往导致社会生产的下滑,也会影响人们的收入或预期收入。但是,通过发行债券来调节货币的发行是公开市场操作的一种方式,但流通的货币与其债务也应在合理的比例,否则将成为居民的一种税负,通过发行货币将债务转移至其居民。
综上,在告别金本位之后,货币发行量几何才好并非以商品价格、国际间兑换等作为考量因素,而是货币的发行如同其他商品一样,如何使其体现出自身应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