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洋和名牌崇拜源于消费心智的不成熟


    喜欢名牌是一种心理;炫耀名牌是另外一种心理。享受名牌是一种心理,对名牌的感情依赖是另外一种心理。刘春雄老师说,追捧名牌是源于内心的不自信或者自卑感。我们在审视中国企业的时候,同样也应审视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心智。国民消费心智不成熟,企业的营销就不可能成熟,同时,国民消费心智的不成熟,也为企业在营销上的忽悠行为,创造了市场。​

 

早上开车上班,听到广播中一条消息:跨国奢侈品生产基地纷纷从中国撤出。原因竟然是中国消费者不接受“中国制造”的奢侈品。​

 

虽然对于此类行为,我有心理准备,但这条消息仍然让我吃惊。​

 

10多年前,跨国公司纷纷把制造基地迁到中国,但奢侈品企业不敢。第一个吃螃蟹的,是美国入门级奢侈品牌Coach1996年,Lew Frankfort坐上CEO的位置,接管Coach之后,不仅着手于提高品牌的档次,另一方面,也开始降低生产成本,开始印上了“中国制造”。逐渐的,Coach在美国的工厂,一个个关闭,取而代之的,是中国的加工伙伴。由于公司对质量的严格管理,消费者照样买单。从2000年公司股票上市到现在,Coach的销售额和利润连年增长,把股东们的嘴都笑歪了。前年,虽然美国经济整体萧条,但Coach仍脱颖而出,在商业周刊评选的五十家最出色的美国公司中名列第一。​

 

看着Coach赚得盆钵满盈,欧洲奢侈品牌心急如焚。可他们却不能像Coach那样大大方方地说中国造就中国造。多年来,欧洲奢侈品牌大肆宣扬他们的制造工艺如何传统,工匠的技艺如何精湛,就差直接说,做包包是法国人和意大利人DNA里的特质,别人学不来。话说到这份儿上,却又想用“中国制造”,还真麻烦。可利润的诱惑力终究不可抗拒。欧洲的奢侈品牌们就秘密在中国生产包包。如何做到在中国生产,却贴着意大利或法国制造的标签呢?办法有很多,包在中国做好,就差提手没上,运到意大利上好后,就成了成色十足意大利制造。或是“Made in China”标签贴在包装盒上而不缝在包里,运到国外后再换标签。现在,奢侈品牌的产地标签越做越小,藏得越来越深,有的干脆找不到。​

 

有一个资料,世界六成奢侈品已经由中国制造。从普通商品的“中国制造”到奢侈品“中国制造”,这表明世界对“中国制造”已经能够超然接受。​

 

然而,现在在中国传出的消息却是:对“中国制造”奢侈品,86%中国消费者不买帐。​

 

另外一个消息是,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奢侈品LV,因为普及程度太高,已经有一些高收入的消费者不感兴趣了。​

 

中国是世界上奢侈品增长最快的国家,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占市场份额的10%,甚至可以说中国奢侈品市场救了奢侈品企业。​

 

世界上奢侈品消费第一大国是谁?是日本。据说,日本消费者购买时,一定要有醒目的标志。欧洲消费者购买时,是不关心标志的。欧洲消费者购买奢侈品,是为了满足自己使用的需要;日本消费者购买奢侈品,是为了满足让别人自知的需要。中国人虽然全民抗日但在这一点上,却与日本高度吻合。​

 

为什么世界最大的奢侈品企业在欧洲,世界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在亚洲,这很值得深思。​

 

一个国家的品牌,在另一个国家制造,品牌价值就会发生变化。这个问题,美国学者早就做过研究。比如,美国品牌在中国制造,品牌价值会相应下降。中国品牌在美国制造,品牌价值会上升。海尔在美国建厂就是如此。​

 

这就是“Made by”受“Made in”影响。“Made by”是企业品牌,比如“Made by Apple”、 “Madeby Sony”。“Made in”是产地品牌,或国家品牌、或产业品牌,比如“Made in china”。​

 

现代国际化分工,跨国公司的技术中心、设计中心、制造中心与营销中心分设世界各地,比如,某个跨国公司技术中心在硅谷、设计中心在伦敦、制造中心在中国、营销中心在纽约。​

 

一般来说,技术中心、设计中心和营销中心设在发达国家,唯独制造中心往往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

 

在“中国制造”的声誉没有得到国际社会承认之前,跨国公司是很小心的。但由于中国制造成长太快,甚至有些垄断了某些行业制造。​

 

Made in”得到承认是“Made by”得到承认的前提。国际名牌出自发达国家,这种现象很正常。很多人认为中国企业不争气,没有做出世界品牌,这是冤枉了中国企业。​

 

谁对“Made in china”不认同呢?我原以为什么主要是国外的消费者。现在看来,我错了。最不认同“Made in china”的不是老外,而恰恰是中国人自己。我估计跨国奢侈品企业也很奇怪,竟然有高达86%的中国人拒绝在中国制造的奢侈品。​

 

老外看低中国企业不可怕,中国人自己都看不起,才最可怕。​

 

我曾经说过,没有国家和国民的认同,不可能有品牌的认同。这句话原是针对老外说的,现在看来更是针对中国人自己说的。​

 

连自己都不认同自己,怎么指望别人认同呢?当中国人有集体自卑感时,我们怎么指望别人认同呢?​

 

智利知识界的领袖萨扎拉.班迪博士说:“落后和不发达不仅仅是一堆能勾勒出社会经济图画的统计指数,也是一种心理状态。”​

 

中国GDP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但中国人的心理状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