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在中国,至少有三类经济学家,即传统经济学家,首席经济学家,和独立经济学家。而且,只能同类比较,不同类相互比较毫无意义。也就是说,同传统经济学家内部有三六九等一样,首席经济学家内部和独立经济学家内部都有各自的三六九等。更进一步讲,传统经济学家内部有一流末流,首席经济学家内部也有一流末流,独立经济学家内部更有一流末流。但是,不能说传统经济学家属于一流,首席经济学家属于二流,独立经济学家属于三流。毕竟,传统经济学家偏好于理论构建,首席经济学家偏好于理论应用,独立经济学家偏好于政策批评,类别分明。
202.我为什么是中国经济学界的菩提达摩?凡认真阅读我作品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苗实是苦行僧或者隐士。事实上,我的确是如此。只不过,我没有在寺庙苦修,而是居家苦修。而且,我除了文史哲和佛教的学习之外,主要精力用在了经济学研究(包括中国经济研究)上面。也就是说,僧人的基本功课是研习佛典,而我的必修课是经济学,尽管同为佛门弟子。这里有一个关键,就是菩提达摩面壁九年,而我是苦修十年。所以,加以类比,才有了我是中国经济学界的菩提达摩这个说法。极有可能,不少人只知道,我在读书写作,却不知道,与此同时我在隐居苦修。什么是隐居苦修?就是不工作,不结婚,不应酬,一心一意,读书写作,十三年如一日,从无懈怠。还有人,把闭门读书等同于闭门造车,实质上是大错特错。毕竟,开卷有益,读万卷书同行万里路一样,可以增长见识,进而提高思想境界。常言道,知行合一,知就是行,行就是知。说白了,闭门读书写作,是为了排除干扰,心无旁骛,而不是与世隔绝,不通信息。禅宗惠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203.周国平先生认为,人的基本性格是难以改变的,也不必刻意改变。性格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正确地使用,使之产生好的结果。最好的职业是有业无职,就是有事业,而无职务、职位、职称、职责之束缚,能够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例如艺术家、作家、学者,当然,前提是他们真正热爱艺术、文学和学术。否则,职位、职务、职称俱全而唯独无事业的所谓学者、作家、艺术家,今天有的是。职业是否适合自己,应该有三个符合的条件:第一,有强烈的兴趣,甚至到了不给钱也一定要干的程度;第二,有明晰的意义感,确信自己的生命价值借此得到了实现;第三,能够靠它养活自己。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人士。我自小比较自卑,没有出人头地的野心,今天所获得的这些外在的东西,所谓名声之类,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如果这算是成功,那么,我能得到它们,也许正是因为我没有把它们太当一回事,至少没有当作自己的目标。现在我的总结是,把优秀当作第一目标,而把成功当作优秀的副产品,这可能是最恰当的态度,有助于一个人获取成功,或者坦然地面对不成功。在我苗实看来,其一,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只能努力前行,顺其自然。其二,我是网络学者,纯粹出于兴趣和事业心,自由而为,无拘无束。其三,尽管我的读书写作依赖家庭支持,但是意义重大。可以说,聊以小家之资,补国家之不足,皆因强烈的奉献意识。其四,我也是一样,重点是把自己的见识表达清楚,而不是为了名利。或者说,掌握知识,传播真知,是第一目标,而所谓的名利,如果有的话,只是前者的副产品。
204.做学问就是做学问,不是追名逐利。如果存在功成名就,那也是副产品。也就是说,学问是辛辛苦苦研究出来的,对存在或发现的问题,不仔细琢磨,甚至追根究底,数十年如一日,就不可能产生任何学问。而且,从本质上讲,学问要做到家,就必须淡泊名利,看轻所谓的功成名就。更进一步讲,相当有钱的学者,或享有盛名的学者,或名利双收的学者,不一定是学问家,甚至纯粹是假学问家。在一定程度上,无论是名声,金钱,还是成功,都不是学问的福星,而是灾星。换句话说,一旦有了所谓的名声或金钱或成功,学问就死了,毫无生命力了。就我本人而言,真正做学问至少有十年了。对于金钱,我现在没有沾染。但是,对于所谓的名声或成功,我已经有所沾染。按道理讲,这是不好的现象,应该竭力避免。在实事求是的原则之下,只能把这种对学问的负面影响限制到最小。毕竟,还要发表文章,还会产生成就感。当然,没有金钱的基础,学问也做不下去。所以,从灵魂深处,为真正做学问着想起见,必须防范金钱或名声或成功的心理扭曲。但是,必须明白,既然是社会中人,就不可能不受金钱或名声或成功的影响。
205.无论是传统经济学家,首席经济学家,还是独立经济学家,都是学术中人,本为一家,应该少点攻击,拒绝抹黑,礼让互敬,三人行必有我师,共同提高,繁荣学术。试想,谁没有长处,谁没有短处,只要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都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或者各自享有一定的地位,或者拥有自己的责任田,等等。但是,当下存在的问题是,有不少传统经济学家带着有色眼镜来大肆诋毁,党同伐异,而这明显就是羡慕嫉妒恨的心理在作怪,让人不胜唏嘘。更进一步讲,都在一个锅里吃饭,少不了磕磕碰碰,有点摩擦也不足为怪。可是,也有掌握不住分寸,受私怨裹挟,拿起大刀,胡乱砍杀,颜面尽失,大为失态。其实,仔细琢磨,经济学界如此广大,都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完全可以井水不犯河水,实在没有必要大动干戈,伤了彼此的和气。况且,文人相轻,无谓内斗,本为同根,相煎太急,只能为天下开明人士所耻笑,何苦来哉?说白了,传统经济学家就应该专注于理论构建,首席经济学家就应该专注于理论应用,独立经济学家就应该专注于政策批评,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而不是好为人之师,跨界瞎指导,甚至大打出手,兄弟相残。话说,有极个别人妄想天下一统,殊不知学术界的本来面目就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206.前几天的争论或混战,出人意料的是,殃及了我的恩师白老先生。说实话,我相当痛心,相当吃惊当事人的毫无道德底线。毕竟,学术争鸣本质上是经济观点的激烈比拼,绝不是搞下三滥式的人身攻击和无辜株连。大家都知道,我是实名发帖,人家是匿名,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常言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可以说,既然是匿名,就是胡言乱语,造谣中伤,也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当然,我是实名,每说一句话,都极其谨慎,必须言之有据,不能信口开河。看上去,只是一个不太大的坛子。但是,里面的成分非常复杂,什么人都有。那么,以后怎么办?认认真真读书,老老实实写作,尽量不参与争论,避免激起争论,集中精力,干好自己的正经事。最后,对白老先生的干扰,以及造成的负面影响,表示极大的歉意,深深鞠躬,不会再有下一次了。
207.学者,分思想型.技术型和复合型。什么是思想型学者?善于思辨,乐于出产思想,写思想性强的文章。并且,能够自圆其说。在中国,有刘国光.董辅礽.厉以宁和吴敬琏,等等,一批年老学者属于这个类型。什么是技术型学者?精通数学,能够把思想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也就是说,可以熟练运用数学工具来证明思想的存在性或合理性。从趋势看,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属于这个类型。什么是复合型学者?既可以有自己的思想,又精通数学,进而能够把自己的思想数学化。可以说,这一类学者属于全能学者,而上面两种类型的学者属于半能学者。就我本人而言,虽然多年学习数学,但远远达不到精通,再加之长期追随的还是年老学者,所以不具备把自己的思想数学化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我本质上属于思想型学者,半能学者。在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思想型学者也好,技术型学者也好,还是复合型学者也好,只要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就属于各有专长,都是优秀学者,应该是平等的关系。当然,从稀缺性出发,或许有所差别。但是,已经不在同一层次了。更进一步讲,一旦达到一定层次,学术研究就跟歌唱艺术一样,只有风格不同,没有水平高低。譬如,高音中音低音,只要唱得婉转动听,就是好歌手。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无论哪一类型的学者,各有所长,各显其能,说水平高低是外行话。话说开了,水平高低极有可能就是苦功夫下得多少的问题,如果不同类型都功夫到家,说水平高低纯属乱弹琴。再举个例子,恳请大家琢磨一下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工作人员,王宁,郭志坚,康辉,李修平,海霞,彭坤,还有任志宏,徐涛,等等,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说谁水平高谁水平低,都是个人偏见。毕竟,能够千挑万选到这个平台,都已经是高手级别了。
208.我在网络上搞创作,出文章,究竟好不好,我说了,或者极个别人说了,只是一种看法,不一定合适,仅供参考。还好,大多数读者,或者以后的历史,也都有发言权,这样综合起来,或许会有一个公正的判断和科学的结论。所以说,争论归争论,而时间检验至关重要。更进一步讲,一个人物,尤其是一个思想人物,对他的判断,本质上属于学术范畴,只有经历了不同历史阶段各类学人的不断学习研究,才能形成一个大家勉强接受的共同认识。当然,共同认识归共同认识,而不同认识仍然会存在。极有可能,还很强烈。有人说我自高自大,其实大家好好斟酌一下,出现这种状况并不奇怪。毕竟,我正处在人生的爬坡过坎阶段,需要强大的自信心来支撑自己,克服重重困难,此时为了给自己加油打气,就不自觉地从火热的心底冒出些许疯言疯语。既然是我本人的些许疯言疯语,还是恳请大家多多包涵,看看听听,一笑了之,不必看重,不必当真。甚至,就当放了几个臭屁,您躲远不就完了吗。当然,还有可能是年轻气盛,争强好胜,一时冲动,率性而为。说白了,我还是年轻,少不更事,本质上还是修为不够,需要以后加强。
209.人大经济论坛版主jiangbeilu发帖称,昨晚闲着没事,从网站上把本版378页发的主题帖子全部都导入到Excel中,然后按照年份对每当年发帖量排名在前10的坛友,公布一下他们的论坛昵称,以表示他们对本版的支持。大家可以有意地留意一些发帖比较积极的坛友,学习一下他们发帖的格式,以及他们所关注的领域。因为一个人发帖量越多,如果主题越集中,相应地对这个领域也会比较了解。后续的主题分析,还没想好要怎么做,有想法的同学,也可以和我交流。毕竟论坛上的资源也很多,怎么充分利用资源是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仅以此帖,抛砖引玉吧。我苗实跟帖说,发贴,与专业.爱好和兴趣相关。可以说,对哪一方面越有研究,哪一方面的内容就越丰富。过去三五年,我在这个坛子里发帖特别多,但也不是最多。其中,经济学的探讨,中国经济的分析以及社会人生的感悟,是主要内容。再加上,与坛友的进一步交流。就这样,日积月累,长期坚持,无论是对经济学的理解,对中国经济的认识,以及对社会人生的观察,都有相当大的提高或收获。更进一步讲,功力必不唐捐,就是这被一般人瞧不起看不上的发帖,可以小则有益自身大则造福社会,不可小觑。再说了,发帖,不仅仅是学习交流的过程,而且是传播真知和启蒙社会的重要方式之一。在网络时代,发帖是一门现代学问,是一种有力手段,而帖主是一台播种机,是一位宣传员。从2001年7月大学毕业到2009年9月以前,我是闭门读书,独学无友,安安静静,心无旁骛,在这一阶段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存量,而以后,加入坛子,在与坛友的不断辩论中提升自己,盘活积累已久的知识存量,先后提出新三元悖论.大小经济学和新痛苦指数等三大经济学理论创见,著有《中国经济如是说》和《人生经济沉思录》,编有《中国经济指南》一至十六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