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君:关于圣诞“过娱化”倾向几点看法


问题:“圣诞平安夜”为何流行送苹果和橙子?为何要用24个1角硬币买苹果送人?为何现在年轻人更热衷于过圣诞夜呢?应该如何客观理性看待这种现象呢?

 

艾君:探寻圣诞文化“过娱化”的成因

--关于圣诞文化“娱乐化”倾向的几点看法

艾君/文

 

12月25日是西方的圣诞节,24日夜自然也就是圣诞平安夜(相当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大年三十守岁夜)。

圣诞节(Christmas)实际是个由宗教节日演变而来的民间公共节日。圣诞节又称耶诞节,译名为“基督弥撒”,是西方以及其他许多地区基督教社会重大的节日,后成为西方以及其他许多地区的公共节日,在亚洲的香港、澳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都有过圣诞节的习俗。传统教会的圣诞期在平安夜开始。除非当日是星期日,守夜的聚会据说是在12月24日早上。而在午夜前参加圣诞节的聚会据说是不被允许的。圣诞季节一般持续到1月4日(如当日是星期六则至1月5日)。

圣诞平安夜的习俗很多,例如,平安夜传统上摆设圣诞树、守夜的聚会、唱圣诞歌、举行烛光崇拜、享用大餐等。

进入21世纪后,圣诞节的文化魅力在增大,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其宗教色彩开始淡化。在中国以及我们的近邻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国家或地区原本只有占人口少数的基督徒以传统方式庆祝自己的节日。然而,随着国际文化的交流以及各国文化的兼容并举,圣诞平安文化的影响力、辐射力也在逐渐扩大,近些年,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年轻人受商业炒作浪潮的影响,兴起了过平安夜的风潮,人们很少去追求圣诞平安夜的宗教意义,圣诞节的宗教气息开始逐渐淡薄。年轻人过圣诞平安夜当作了娱乐休闲,于是礼物交换、狂欢舞会、情侣夜约、吃大餐等新的节日文化现象。商家们也借机进行平安消费,开始开发处平安巧克力、圣诞老人、圣诞帽、平安果等产品,迎合年轻人狂过平安夜之风。

记得2013年《环球时报(英文版)》记者李琳以及2011年《劳动午报》记者汤瑜曾经在圣诞节前,针对中国人过圣诞,特别是平安夜出现的一些现象曾经采访过艾君,艾君也对记者提问的相关问题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在2014年圣诞平安夜艾君把相关问题进行了梳理,写成此文,仅供参考。

 

问题:平安夜为何流行送苹果和橙子?

《环球时报(英文版)》记者:您好,我是环球时报英文版记者,想问您关于中国人过圣诞的问题。请问近几年中国年轻人在平安夜流行送苹果啊橙子的,这象征什么?您对此有什么看法?2013年12月20日)

 

艾君:我以前文章和接受采访时多次讲过,当今社会,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过节实际过的是一种具有一定内涵的娱乐文化,而大多数“洋节”之所以能在中国有市场,其最根本原因顺应了当今年轻人对其节日文化内涵和娱乐性的心理需求。

一是国人尤其是年轻人过圣诞不重宗教意义更重寓意内涵,即求平安祥和。国人只是把圣诞节寓意“平安”拿来,不挖其背后宗教意义。

二是“平安”即是中国崇尚的祥和或吉祥。即便是在香港和台湾洋节热也很少热到宗教意义上,只不过增加些有洋味的文化事象罢了。所以,围绕“平安”这种祥和或吉祥文化也就延伸出了国人尤其是年轻人过节的象征果“吉祥果”“平安果”。而生活中的这些果是不存在的,“平安果”取其谐音寓意就用“苹果”作为代表了,代表平安吉祥和收获。

同样用回送品往往是“橙子”,道理是一样的。我个人认为,从颜色看“橙子”是种暖色,颜色让人觉得不招摇,很暖、很温和,又取其谐音寓意“成”和“诚”,含义是成功或诚心,对事业的成功、对爱情的真诚,代表一种收获,一种喜悦,一种成果,一种品格或者一种经历。

三是年轻人是中西节日文化的兼容并举的助推剂。习俗是种文化是有内涵的民间文化。实际民俗就是民间习俗,当一种事象成为习惯了、习俗了也就有了文化的内涵,这就是民俗文化。“用中国方式过西方节日,是当今中国年轻人对中西节日的兼容并举。立足西方节日概念和文化内涵不变,用我们文化生活方式过西方节,不仅丰富补充了西方节日内涵,也有利于中西文化融合。

节日文化永远归于年轻人,过“中国式西方节”这种文化共享适应了年轻人生活。我个人认为,年轻人是中西节日文化的兼容并举的助推剂,节日永远属于年轻人的,没有年轻人的崇尚和喜好就永远不存在对事物热的本质。所以,凡与年轻人的生活与追求兴趣相吻合节日,总是容易火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容易沉淀下来,进而成为传统。(艾君2013年12月20日于北京天为堂)

 

问题:为何流行24个1角硬币买苹果送人?

《环球时报(英文版)》记者:当今年轻人中还流行从不同姓的朋友处收集24个1角硬币买苹果送人会更加吉利的说法,而且说收到苹果的人还要回赠橙子以表示心想事成的做法?有这样的做法吗?是什么时候形成的习惯呢?您对这些有什么看法呢?2013年12月20日)

 

艾君: 硬币买苹果和回赠橙子这两个问题,实际上都是“中西文化兼容并举”而形成的中国方式过西方节日节日的民间习俗。

关于收集24个1角硬币买苹果送人更加吉利说话,西方圣诞节习俗里是没有文字记载的,也没有形成民间习俗,为何在中国年轻人中流行开来?艾君谈点个人的理解和看法。众所周知,平安夜就是圣诞节前夜(圣诞节是12月25日),即12月24日夜晚。当今中国年轻人是思维活跃、有一定文化素质并且想象力丰富的一代人,他们过节实际过的是一种具有一定内涵的娱乐文化,可以说游戏节日,就像他们创造的“光棍节”。所以,有人为了24日这个平安夜过的浪漫、快乐,也图个祥和、吉利,自然围绕着24做文章了,创造了“24个1角硬币买苹果”的娱乐游戏,随着高科技手机、网络时代在年轻人中便逐渐传播开来,我个人认为应该也就是近十年随着洋节热形成的事情。24代表平安夜的日子,24个1角硬币代表珍贵的意思[因为当今要收集到24个硬币并非易事],用24个1角硬币买苹果表示诚意和真心,这是当今年轻人对节日娱乐文化的创造。

实际上当今许多节日习俗,并非传统流传下来的民间旧俗,许多都融入了古今中外文化的兼容并举,或者是创造,一旦形成习俗,也就是说新民俗产生了。

关于回赠橙子以表示心想事成的问题,我在上面分析过,从颜色看“橙子”是种暖色,颜色让人觉得不招摇,很暖、很温和,又取其谐音寓意“成”和“诚”,含义是成功或诚心,对事业的成功、对爱情的真诚,代表一种收获,一种喜悦,一种成果,一种品格或者一种经历。

节日文化永远归于年轻人,年轻人是中西节日文化的兼容并举的助推剂,年轻人对节日文化有无数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当一种节日事象成为民间习俗了,也就是说众多人学习模仿的习惯了也就有了文化的内涵,自然就成为民俗了。实际上圣诞节起源于西方宗教,“用中国方式过西方节日,是今中国年轻人对中西节日的兼容并举”。(艾君2013年12月20日于北京天为堂)

 

探讨:年轻人过“洋节”实是一种“娱乐文化”

《劳动午报》记者:您一直致力于社会文化现象的研究,那么您是怎么看待现在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热衷过圣诞节呢?2011年12月23日)

 

艾君:年轻一代过圣诞节看似热衷于崇尚“洋节”,其实是在追求一种“娱乐文化”。

尽管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这个问题一直也没有找到准确的答案和能够改变的措施。其实,何止是“热衷于圣诞节”的问题,年轻人热衷于“洋节”使其在中国大行其道,而我国固有的传统节日却越过越没有味道了,这是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这个问题,也是多年来,媒体一直在关注和呼吁,一些社会学家、民俗学家一直在探讨关注的社会话题。

这种社会文化现象,原因多方面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看似是商业运作带来的“魔力”以及舆论配合操作带来的结果,但艾君认为,实际里面隐含着许多深层的社会问题,有文化的时代性问题,有价值观念转变的问题,有百姓的兴趣爱好问题,也有中国人的个性问题。但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忽视了年轻人对节日的心理和个性的崇尚需求,忽视了节日的娱乐性”。

当今社会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过节实际过的是一种具有一定内涵的娱乐文化,而大多数“洋节”之所以能在中国有市场最根本原因顺应了当今年轻人对娱乐文化的心理需求,而我国传统节日的表现形式大多是在复制过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走亲访友,就是请客送礼走亲戚,更多地崇尚一种吃喝饮食文化或一种人情世故文化,这背离了现代年轻一代的心理和行为需求,所以需要找回节日文化的时代性,而不是一味地去复制追求传统性。

艾君过去讲过,文化永远属于年轻人的,年轻人是中西节日文化的兼容并举的助推剂,节日这种颇具年轻人兴趣和追求特点的文化,一旦失去年轻人,就会成为被冷漠的角落。没有年轻人的崇尚和喜好就永远也不存在对事物热的本质。所以,我们在谈传统节日能否热起来,必须将传统节日的内容和形式跟上时代的节拍,使其与更多的年轻人的生活和追求兴趣相吻合,也就是说,传统节日的过节形式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奏,传统节日需要变革,在变革中去发展。节日永远属于年轻人的。

年长者往往怀旧,怀念过去过节的热闹,怀念过去节日的多姿多彩,实际这也是对年轻时喜好的一种怀念。

现代的年轻人,属于80后的一代人,是改革开放后,在蜜罐子里长大的独生子的一代,教育上接受的是几乎与西方接轨的时代教育方式和模式;文化上,从小享受的是港台文化和“西方文化”大量融入并受到熏陶成长起来的;生活上,没有经历过社会动荡和生活的艰难,没有经历过风雨的洗礼,不知苦尽甘来的道理;踏上社会,天天经历着拜金主义价值观的折磨,精神比较空虚。这就练就了众多年轻人具有个性张扬独立、对事物善轻描淡写、对问题喜我行我素、对生活洒脱轻浮、对文化不思进取、对社会缺少责任感等独立特点,也就是说年轻的一代对节日的需求更倾向于形式上的活泼和快感,而这些特点也正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节日注重内涵轻视形式,具有凝重深厚、节奏缓慢、重于历史等特点背道而驰。传统节日受到年轻人的冷漠也属于自然。也就是说传统节日的内涵决定让当今年轻人很容易融入我国传统节日的旧模式之中。“中国节日文化”没有跟上年轻一代的思维节奏和文化心理需求而发生变化,这是我国传统节日失宠于年轻人的一个因素。

其二呢?传统节日“吃”字当家,背离了当今年轻人对“玩”的需求。我国文化有个最大的特点“吃喝当家”“人情世故”为伍,这在许多传统节日里都有所体现。在几大我国重要的民间节日里,都有“吃”的内容。例如,春节“吃水饺”、中秋节“吃月饼”、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鸡蛋”、端午节“吃粽子”、七月七“吃葡萄”等等,几乎所有的节日在过节内容和形式上都注重了一个字-“吃”。一个“吃”字当头,就忽略了在节日文化的内涵和表达形式上的创新,年复一年,失去了纪念形式或娱乐的节日文化特点,过节成了吃喝文化,也成了处世文化。过去老百姓生活不好,年轻人喜欢过节大多图的是一口吃的、喝的和能穿上新衣服。而今呢?生活好了,年轻人又大都是独生子,几乎每天都在吃好穿好像过大年,再注重吃喝文化就会让年轻人觉得乏味了。而西方节日却恰恰相反,更注重了文化意义上的纪念性和娱乐性,也就是说相对注重了一个纪念娱乐为特点的“玩”字,这正适应了当今年轻人生活和追求的兴趣和喜好。当今社会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过节实际过的是一种具有一定内涵的娱乐文化,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走亲访友或者请客送礼崇尚一种吃喝饮食文化。

其三,“崇西思想”影响了年轻一代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五四”运动后,受过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觉醒,对西方的科技文化表现出无比的敬慕和兴趣,许多受其影响的知识分子,骨子里便有了对传统文化的很强“叛逆性”,形成了“远来和尚会念经、月亮也是别人亮”等学西崇洋、喜新厌旧思想及“叛逆心态”,造成中国近代民族思想和观念很难有统一性。新中国成立后,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统一国民思想意识后,文革十年又让中国陷入闭关自守的文化封闭中,在单一文化一统天下之后,我们又迎来了改革开放、思想大解放的时代。中国人重新开始陷入了一切都在向西方学习,尤其是科教、济领域的理论和体系几乎完全是搬来西方的,再加上国际文化交流频繁,我国逐渐走向了多元文化的时代。西方文化适应现代生活工作的特点很快就被年轻人所接受。所以出现了“远来和尚会念经、月亮也是别人亮”等崇西倾向。而正在这种改革开放,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进程中,近几年一些崇尚国学、崇尚传统文化的学者却开始了呼吁“保护传统”(实际所提出的观点,大都属于回归传统,复古传统),这自然会受到已经处在文化多元化发展中畅游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回归的抵触心理,在我国传统节日这种民俗文化的表现也不例外。因为文化的动态可变性决定的。文化这种东西不是一成不变的,总会受到时代变革而发生着变化,当西方文化涌入时,年轻人是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群体,所以崇尚、追随新鲜的东西也是其特点决定。

最后一点,就是阴历过节也是传统节日失宠的原因。世界文化取向一体化之时,我们的文化没有走出去,人家外来的自然会涌进来。可是我们的节日文化为何难以走出去得到认可呢?除了文化具有民族性和不可复制性因素外,阳历纪年也与阴历过节产生了矛盾。因为世界各国的节日,包括近邻日本、韩国大都采取了阳历纪年过民族节日,而我们的节日却是阳历生活工作而固守阴历过节的方法。每年都需要阴阳历换算,也就是说如果以阳历去衡量,我们的几乎所有传统节日过节日期每年是在变化中,每年都没有固定的过节时间。

甭说外国人不知道我们何时过节,就是我们接受阳历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如果没有媒体的宣传,也不记得何时是春节?何时是七夕节?何时是中秋节?何时是端午节……自从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而建立中华民国后。为“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纪年后,为中华民族文化与世界接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应该承认,给我国传统节日的阴历过节带来了麻烦,可以说纪年的改变是对传统节日的重大打击。随着一些世纪老人的离去,我们生活、工作,每时每刻都在使用着公历,实际上阴历概念已远离了我们的生活。不要说年轻一代,就是60岁左右的人都基本都不会阴阳历换算了,更不去用阴历生活和工作了。这些年,甚至一些媒体、日历卡、挂历都已停止标注阴历。我国传统的阴历已经成为了古董,进入了历史的仓库。那么,在对待传统节日的问题上,再采用阴历过节已经不合时宜,采取阳历过节是发展趋势,也是让中国节日走向世界必须做的工作。

在采取阳历过节方面,我们有过成功的转换,元旦就是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过节,每年的阳历一月一日为“元旦”,好记、好想、不需再去翻阅皇历再去转换阴阳历,年年那个时间过,你不想过都不行。便捷、易记这是让一个节日复苏和热起来的最基本的因素。再看我们的近邻日本,二战后,日本的民俗节日,除了中秋节外,其它民间节日全改为阳历过节。就说端午节也是在阳历5月5日过。

总而言之,保护传统节日,要做的也要把阴历计算的传统节日除了春节和中秋节之外其他的节日统统采用阳历过节。用阴历过传统节日已经不合时宜,会离年轻人越来越远!所以,保护传统节日,就从节日文化的时代性、从年轻人的价值观念、兴趣爱好、个性心理追求多研究一下对策吧!因为世界永远属于年轻人的,年轻人是中西节日文化的兼容并举的助推剂,节日文化也永远归于年轻人的,没有年轻人的存在,节日就会失去活力和魅力,年轻人永远是文化的传承者和未来文化发展的希望。(艾君/文2011年12月23日于北京天为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