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初,接到惠老师电话:最近有一家种业公司来研究所洽谈品种合作事宜,如果你有时间,也可以过来参加讨论。
惠老师是陕西农作物品种研究中比较出名的一位实干型研究人员,和我认识相交也有快五年时间了,也可以称这忘年交。因为惠老师已经年近六旬,与我相差十五六岁。但我们之间的交流和交往却总是很顺畅,没有任何隔阂,这也是我希望能够以我个人的能力帮到惠老师并与他在农作物品种研发与推广中开创一些新天地的原因。
4号当天是一个很好的天气,我10点多从西安出发,到研究所的时候正好快12点了。而惠老师当时还没有回来,正如他给我说的还在县上有点事。却看到原来在县上搞品种试验的一个前辈也在,我们便随便宜聊了些其他的,还有所里其他两个人也有。
惠老师回来的时候客人还没有来,他热情地非要招呼我去吃饭,也是很久没有见面了,本来是应该好好谈一谈,只是他的时间真是太有限了。一点左右的时候,远自河北的客人终于到了,其实也是惠老师专门叫人接的火车。她们是一家经营棉花为主的种子公司,目前一直在寻找一个可以作为公司主打品种的玉米品种。所以对惠老师所提供的两个品种非常上心,惠老师也将品种的样品、大田的照片都拿出来让客人看,搞试验的前辈也热心的介绍关于这两个品种的表现及当地一些品种的情况。
客人很仔细的询问了惠老师所研究品种的特点及抗性,对两个品种都非常感兴趣,并提出了试验和在合适时间进行合作代理的相法,前期主要是考虑引进后进行品种审定。惠老师也热情推荐她们及早进行审定以便于品种推广。双方谈的十分投机。我也给双方进行了一些个建议。惠老师在洽谈后热情款待了客人,刚好我回去时把他们捎回西安。
在路上,我们又谈起了关于品种科研转化的话题,我深深感到在品种研发和科研转化推广之间存在的不顺畅和各种因素的隔阂。尽管国家包括各地方政府都为这件事情在努力,但是政府的推动缺乏市场与灵活性,信息跨越和阻隔使得双方无法进行合理联系,而且品种的技术性与地域适应性是实际存在的问题。这也使得我更坚定地决心要做一个转化与研发之间联系都的决心。
期间又联想起前一段时间刘教授为自己的专利金色毛猪的推广项目虽然我一直在帮助,但至今尚未落实,仍在沟通联系中,所以科研与转化之间往往不是那么容易的。这一点也是欣丰农业之所以诞生的原由。
坚定做一个为科研和转化架设桥梁的人,让所有有价值的科研都能合理为农业和农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