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良越:教育引领新型城镇建设


程良越:教育引领新型城镇建设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

乐博学坊首席专家:程良越

2014年12月5日,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专题研讨会上,黄冈•东方学城的项目设计人、乐博学坊首席专家程良越教授所作的《教育引领新型城镇建设》的主旨发言,得到了与会高层及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专家们表示,程良越教授提出的“教育引领新型城镇建设”的设计理念,必将使“教育”继“工业科技文化旅游物流”之后,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第五个驱动力。而东方学城项目因为“符合大时代、发挥大优势、体现大气魄、显露大手笔”的特点,也必将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历程中,最具典范意义的发展建设模式。

以下是程良越的发言全文: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下面,东方学城的设计理念与愿景为例,就“教育引领新型城镇建设”问题,个方面给大家作一个简单的汇报。大家指正。

一、东方学城的与中国新型城镇化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要求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新的工农、城乡关系体系。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可以想见,未来的中国,对于一般的地区来说,需要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视野中,围绕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这是一般性和基础性的要求。

但是,对于一些教育资源较为优越的城市或地区来说,比如说,象湖北黄冈这样的地区,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他们完全有条件,也应该以教育资源来促进本地产业发展为主轴,来达到实现产城一体,生态宜居的新型城镇化模式构建之路。这是已经进入50%以后的城镇化发展阶段的中国,应该遵守、也完全能够达到的“更智能、更人性的宗旨,和“高质量、高效率”的目标。

这就东方学城创意设计的根本宗旨。

关于这一点,在座的都是中国这方面顶尖的专家,我就不多说了。

 

二、东方学城与未来中国教育

一百多,严复英伦会唔孙中山时曾说:“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于丁。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也。”今天我们重新研严复的观点,确实令人感到历时愈久,其深意越明。

但问题是,中国的教育本身问题多多,而且还病得不轻。

大家知道,中国教育改革的目标是素质教育。但是,1997年素质教育具体实施到今天已经17过去了,我教育依然未从根本上转变为“素质教育”为什么我们的改革一直在进行,但是却一直在失败呢?分析起来无非有两种阻碍因素在作怪:

    一种是来自保守者的担忧。因为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培养学生基础能力和个性化能力的教育。谈到“个性化”,有的人便认为这又不是要“全盘西化”了吗?

    另一种是教育管理者的瞎折腾,他们总在凭着自己的想法在拍脑袋,“摸着石头过河”,全然不顾中国教育的本质性问题。

      我们教育改革都是从“改革考试制度”,“减少升学压力”,“改革教材”,“减少课业负担”,“兴趣发展”等处着手,而且每次的改革都不能够彻底因为这种教育改革思路都是指向学校本身从来没有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等方向统筹去考虑,所以总是不能触摸到我们现在各个阶段的教育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

关于第一种人的担忧,其是多余的。

在自然科学的开创历上,西方是经过了进步力量与保守的既得利益阶层之间的流血斗争的。但是,中国却没有,因为我们的自然科学几乎是全盘西化式的引进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受益的是包括既得利益群体在内的所有中国人。同样的,先进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资源的引进,只要有效地屏蔽了价值观的因素的干扰,它也不会触犯任何阶层、任何群体的利益,相反只让中国所有大众世代受益。

所以,我们可大胆的借鉴人类所在进步的教育文化成果,引进世界上一切好的教育模式,将东方学城作为中国教育改革真的一块前瞻的窗口和试验田,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等方向统筹发展去考虑未来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打造一个真正中国未来教育的样板

这是东方学城创意设计的基本思路。

 

三、东方学城的与中国经济建设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增长条件和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因此正在进行艰苦的增长方式转型。

现在大家都在问的一个问题是: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动力是什么?

刺激政策不是增长动力“三驾马车”也不是增长动力城市化、产业升级、地区间落差和民营经济成长都是增长空间,但也不是增长动力。中国经济下一轮的增长动力到底是什么?
    世界主流的经济学家(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洛保罗·罗默约瑟夫·熊彼特等),普遍认同的一个结论是:推动经济增长根本的、持续的动力是:技术进步、知识资本以及企业家精神。

中国经济同样遵循现代经济增长的一规律。即:技术进步、知识资本以及企业家精神是中国经济增长根本的、持续的动力。

为什么说美国在当今发达经济体中,仍然有着比较强劲的增长动力,就是因为在这三方面,它还有着不可小觑的优势。而中国在这三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

那么围绕着了这“三大动力”,为了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这一大总目标,我们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能做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让我们分析一下就一目了然了。

第一动力因素“技术变革,其决定性因素是激励机制。一般地说,只要产品和要素的价格信号健全、价格机制有效,经济体系内部就存在着对市场主体的激励。

然而,技术和技术变革有着外部性,其激励机制有着特殊性。不能较好地处理与此相关的问题,技术变革的原创性及其活跃程度都将受到影响。中国目前的现状就大抵如此。这方面,我们看起来似乎无能为力,但实际不然。我们接下来往下分析。

第二个因素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具体表现在:企业家具有将储蓄转化为有效投资并形成资本的能力;企业家的创业和创新是吸纳就业、提高居民收入的主渠道;企业家通过对需求的不断“试错”以发现市场,由此促进消费增长。企业家通过自身的创新,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升级,增强出口的竞争力。中国目前尚缺乏企业家健康成长的土壤和环境。这种环境的改变,需要我们坚持长时间的文化改造。因此,教育就可以起到关键化的作用了。

剩下最后一个因素的“知识资本”,更是我们教育可以大有作为的了。第一,中国教育的规模虽然已经很大,为知识资本量的积累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是教育的质量决定着知识资本积累的效率。因此,教育质量以及决定教育质量的教育模式,影响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关键性变量。

第二,知识资本还取决于后教育阶段的培训和各实践环节。这些实践环节主要就是指技术变革,也就是说,技术变革与知识资本有着互为因果的关系。

东方学城走的正是一条以基础教育模式创新为主导的中国未来城镇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构建,以及“以后教育阶段的培训实践环节为主体的教育产业化发展模式”的崭新探索之路。

这是东方学城创意设计的终极目标。
  

四、黄冈东方学城的愿景与东方学城未来发展布局

    第一,东方学城项目产生的背景与黄冈的机遇。

    一座能够留给人们记忆的城市,不仅是城市本身,同时也是其独特的文化风尚和制度的名字。它们无一例外地都有着自己的传统、假定和话语风格。这种记忆,不是别的,正是属于这座城市自己的、强烈的特色和任何地方都无法取代的文化主题。

     黄冈的”城市主题”是什么?我们认为,黄冈无法成为一个任何意义上的国际性城市,但,却可以因其在中国基础教育的鹤立鸡群而傲视世界。

    第二,关于黄冈•东方学城的定位。

    分析黄冈的社会、文化与教育资源优势,我们将东方学城未来的定位一是世界教育名城;二是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三是国家级的素质教育创新、交流中心和知本产业基地;四是产城一体、生态宜居的国家新型城镇化样板工程。以“博雅教育”为主题,将黄冈打造成为“一座读书的城市,一座智者安居乐业的城市。

    第三,关于黄冈 • 东方学城的愿景。

黄冈东方学城的愿景是,通过引入各方力量,特别是加强专业研发机构与商业的结合,开创一条以“博雅教育”产业为主导、产城一体、生态宜居的,具有国家示范性和典型推广意义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 为黄冈市提供近5-6万人的功能鲜明的多元生活与就业机会。

    第四,关于东方学城的发展布局。

 黄冈东方学城是我们“教育引领城镇化建设”战略的起点,但远远不是我们这一战略的终点。我们将沿着教育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思路,东方学城的愿景延伸到中国多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比如说江苏的无锡、浙江的绍兴、广东的广州等等这些地区,打造一个个中国教育新型城镇,并且这些教育新型城镇作为辐射基地,将优秀的经过试验之后成熟的教育模式,延伸到中国城乡所有的地区。让“教育引领城镇化建设的模式”在中国新型城镇化,以及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