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
与小李聊天时,他讲起自己的故事:现在已经能够做到年营额3亿元左右,有点儿困惑于企业的未来,当然,典型的问题仍然是授权与激励。
小李在94年重庆直辖前来重庆闯天下,从打工开始,而后几个“志同道合”的小朋友一起创业,做栏杆、幕墙、机电、装修,逐渐做到了现在企业已经有五个二级资质,从最早的到处欠钱已经到了不差钱——企业能够做到3亿元营业额了,就算是净利10%,他们20个左右的管理层也算是不错了。
但李万洋同学就是感觉有什么不妥(这也可能是老板的本能吧),他希望企业不再依赖他,虽然他年龄还很轻;他希望大家能把企业当成自己家的,投入全部的能力和精力。
于是他希望有一个激励政策,包括了绩效考核。我看过之后和李总讲:企业的绩效计划是可以、也应该先行的,但实施却是要慎之又慎的。在一个提倡以和为贵的企业里,波段转换式的调整通常是弊大于利的。
输入
过往的二十年里,经济的高歌猛进把不少人都给“惯”坏了:完全可以不读书、不看报、不看图纸,一样可以高升、涨薪。现在大量公司多是“出生”于20年前后,就是例证。
有人讲2014年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变”;曾经德鲁克也讲过,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时代不同了,现在最应该的就是绝对不再期待房地产的春天会再回来,应该彻头彻尾地放下身段、夹起尾巴做人,扎扎实实做事,即使如此也只能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早年间企业成功最重要的条件是政策,其次是企业家的胆略,其他多是辅助因素,如今真的不同了。
改变
李总问我:企业大了,环境变了,原来赖以生存的兄弟关系、政府关系,如今不能支持企业的成长壮大、甚至不能支持企业的生存。那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支点在呢?
德鲁克讲企业的两大核心是创新和寻找最终客户,沉下来分析,他讲的现在仍然成立,仍然是真理。
需要改变的是,不能以老式的眼光,以僵化的思维来面对企业的生存环境。
胡适先生曾经在1923年曾经讲过:别人都这么做,我也这么做就是对的吗?过去一直这么做,现在还这么做就是对的吗?
新环境下,不大可能用一把锤子解决所有问题,需要寻找并确定新的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