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增加社会生产的目标来浅析工资与物价


政策的目标一般基于稳定物价和实 现充分就业,但这两者并不统一。稳定物价则会影响人们的就业,因为生产不能显著增加;而充分就业则生产增加,物价就会发生波动。所谓充分就业不能表示经济 发展的诉求,诸如一岗多员,增加社会生产、提高社会生产率才是真实的经济发展诉求,而这可以通过人们的工资来体现,若实现了上述诉求,工资一定会提高,工 资是人们的人力价格。因此,可以通过分析物价与工资来为政策提供分析的支持。

如果工资得以上涨存在两种前提,第一,生产增加,按照先前货币水平表示,工资上涨得以表示社会财富的增加;第二,通货膨胀,使得人工名义工资提高,实际工资 如何视其变化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但是,第一种情形,生产增加但与人们提高的购买力相比还存在剩余,就会演化成第二种情形;第二种情形,名义工资的提高 会暂时增强人们的购买力,使得生产增加,从而又演化成第一种情形。

工资上涨是由那些“发现价格”的人们启发的,组织内的上涨僵化而往往不合时宜,人们通过新工作获得工资的提升,如果这样的人数增加就会提高社会工资的整体水 平。但是根据社会工资的均衡水平,如果它没有发生变化,那么一些人的工资上涨就会造成另一些人理想工资的下降,同时这又因行业而异;而如果它获得升高,那 么工资下降的人群会随之减少或者不存在减少;如果它下降了,那么工资下降人群会增加。但是,如果工资显著上涨群体所属的行业不能实现社会工资均衡水平提升 甚至造成社会工资不均衡,那么此行业必然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供求、产业链、资本供应链,等等。

物 价涨落也包含上述影响。如果价格上涨的商品对社会生产的关联度不高,那么它不会带动更多其他商品价格的上涨,则对部分生产者有利,其他生产者的生产函数基 本上不受影响,但对消费者不利;否则,如果物价普遍上涨,对生产者和消费者均不利,特别是还不能反映到人工工资水平上。最近在台湾广受非议的油电双涨即为 后者。如果物价上涨催生通货膨胀,需要关注那些与当时社会生产关联度高的商品,它们的价格对维持社会物价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

生产者亦即消费者,人们对物价上涨普遍存在抵制情绪,这减弱了他们的购买力,消费需要重新安排。如果通货膨胀因素促使它的发生,人们将会面对两重损失,还包 括储蓄价值的缩水,此种物价上涨如果不能保证人工工资随之上涨,或者两者比率不能保持在合适的水平,势必影响社会的生产。物价涨落意味着交易一方获益而另 一方受损,即使存在通货膨胀因素或者生产增加的情形,它在财富转移和实现经济均衡上发挥重要作用。在泰国,英拉提高米价,农民收入可望增加;另一方面,除 去收购所需款项来自人们的纳税,米价上涨是否带动其他物价以及收入转移是否可以改善经济均衡都会受到考验。

当然,不存在物价只升不降的商品,只要存在供需关系和交换市场,垄断也无法摆脱这一趋势,国家保护价也无法长久存在。垄断的价格带动其所需其他商品的价格或 提高其维持垄断的成本,国家保护价亦如此。不过定制服务,显见于服务业,其价格基本上根据服务提供者对交易的把握,供需关系因其存在智力附加值影响有限, 所以它存在很大的自主性,但其服务不具规模,因此对社会物价水平不具影响力。

综合上述分析,物价、工资均需反应社会生产或者与社会生产相一致,否则就会影响后者的发展而波及前者的正常表达。贸易的发展似乎使之变得复杂,比如高生产率或使其产品价格保持高水平,但这使得其他地区的一些商品遭受了价格损失,其逻辑并无二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