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股异动真是其投资价值显现?


 周二(11日)早上10:32,以中信银行A股带头封住涨停,其余银行、券商、保险等金融板块个股也纷纷上涨。当人们希望随着银行等金融类蓝筹股大涨,带动A股指数回暖之时,业内专家提出警告认为,银行等蓝筹股只不过是超跌之后的反弹,在每年1季度信贷例行放量背景下,估值修复行情有望正式启动,但投资者不要预期过高。

不过更有空方人士认为,今天出现创业板出现大幅跳水,而金融板块企稳的现象,只是掩护中小盘股出货,后市金融板块难有较大作为。如今很多投资者纳闷,为什么允许创业板、中小板股票市盈率涨得离谱,而相对较为安全的银行股,却始终趴在地上,鲜有行情呢?难道银行股真的不值得投资了吗?

笔者认为,从表面上看,银行股有三大投资优势:其一,银行股整体分红不吝啬,去年浦发银行每10股送5.5元,算下来分红比茅台还要高。其二,比较大盘市盈率,中小板30多倍,创业板50多倍,但银行的市盈率只有5-8倍,最多不超过10倍,拥有较佳的投资价值。其三,银行股未来业绩虽然将大不如前,但是总不至于出现大幅衰退现象吧?

但是令人啧啧称奇的是,这些年来,银行股要么趴在地上不动,要么其在二级市场上难有上佳表现。很多业界专家对此作出的解释是,这既与金融板块权重过大,股市低迷时外围资金一般不敢去碰这类大市值股票有关外,还与银行股板块每年向A股市场大规模推出再融资计划,让投资者闻之色变有染。但是笔者认为,银行股一直趴在地上,并非其估值太低,而被市场视而不见,银行股之所以这几年没有像样的行情,其中另有隐情。

首先,银行业的暴利时代已经终结,其究竟是否被低估,需要重新判断。一直以来,银行业的暴利,始终为民众所诟病。就连民生银行董事长都承认,国有银行已经赚钱赚到不好意思的程度。但是有二件事情却预示着银行业未来高增长时代难以持续。

一方面,高层目前正在着力推行金融改革的步伐,首当其冲的就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自去年7月央行放开贷款利率市场化后,现在只有存款利率市场化没有开放。不过,近日银行间大额可转让存单目前已被利率市场化。相信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国有银行原本80%的业绩依赖存贷差为主要增长模式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随着息差收窄,各上市银行业绩将大幅滑坡。

另一方面,今年初,107号文拉开了影子银行全面监管之势,原来银行可以通过“表内资产表外化”的方式将大量信贷转化成理财产品,投向收益率更高的房地产市场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现在随着银监会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加强,“表外资产逐步移回表内”,银行业的优秀业绩将大受掣肘。

再者,“钱荒”现象使银行股难有起色。自去年六七月间中国的货币市场首次出现罕见的“钱荒”以来,中国式的“钱荒”问题一直索绕在货币市场的上空。昨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隔夜利率微涨5.35个基点至4.3035%,说明金融机构隔夜拆借资金价格仍较高,中国式“钱荒”问题预计今年仍将频频发生。

中国式“钱荒”让资本市场产生二个反映:一方面人们担心银行无钱可贷,影响业绩下滑,另一方面,银行出现“钱荒”后,又将会眼光投向资本市场进行“再融资”,造成A股市场失血过多的惨状。

最后,不良资产风险始终让银行股“难有起色”。从表面上看,16家上市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不超过1%,风险呈现总体可控,但实际上银行业正坐在金融风险堆上,一旦遇到经济增速放缓,各种金融风险都将集体迸发。

其一,从表面上看,2012年底全国政府性债务的总负债率为39.43%,远低于国际60%的警戒线。但实际上,地方政府的债务偿还能力堪忧。地方政府平台债务将集中在今明两年到期。即使考虑到借新还旧,即部分资金缺口由银行新增信贷进行弥补,但地方政府的债务违约风险仍然较高。

其二,房地产金融风险正在积骤。从货币方面看,个人贷款额度的收紧、银监会严控影子银行资金流入房地产业。从政策方面看,不动产信息统一登记后,惩治腐败和房产税都将呼之欲出,将使房产市场供不应求局面根本改变。再加上美联储退出QE计划,使得大量热钱流出新兴经济体国家,流向美国本土,随之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国家楼市泡沫将要破裂。而且房地产泡沫破裂将直接影响到地方政府偿债的能力,造成银行坏账急剧上升。

银行股的集体涨停只是昙花一现的行情,恰恰说明了本轮A股反弹即将终结。投资者不过过度相信本轮银行股行情将有新突破。因为银行股如果业绩一旦大幅下滑、坏账急骤攀升,中国的金融风险将集中释放,银行股其估值或将重新评估,届时可能我们会发现,现在的银行股并不便宜。所以投资者在看到银行股飙升一日游行情时,不必寄予过多的期待。

 
【强烈推荐】

    张平(笔名:不着)财经工作室

 【从工薪到富翁】比银行利息高30倍神秘理财方法

   比银行利息高30倍,投资1万元年收益1200的理财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