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


 经济发展要求对外贸易的根本任务在于促进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如果对外贸易的发展与这些目标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对外贸易才能实现其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而要实现这种良性发展,就要求制定科学的对外贸易政策,而且要适应国际经贸环境的客观要求。因此,要认清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及其实现条件。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映出来。 

 
   (一)对外贸易有利于经济、产业结构的转换 
 
   对外贸易的基础是比较优势,但比较优势只有在现行条件下形成对外贸易和强化分工的功能,而没有使产业结构优化和转换的功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来自技术进步、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以及产业政策所形成的优惠价格条件等。静态的比较利益具有表现现存结构的作用,动态的发展目标有改变现存结构的要求。对外贸易有助于实现技术进步、提高各种生产要素生产率的功能,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种结构的转变对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因为发达国家现有的技术水平、市场配置资源和资本的形成能力、成熟的市场调节功能等,都为产业自身的升级和转换创造了内在的条件,而这些条件在发展中国家却显得不足。 
 
   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统一,在于对外贸易不仅不应限制,而且还应有助于国民经济及对外贸易结构的转型能力。当这些条件获得满足时,对外贸易将有助于经济发展;当这一条件不满足时,其结果或者付出经济结构落后、有增长而无发展的代价,或者为发展而实行保护政策,进而在保护下缓慢地发展。 
 
   对外贸易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有两种意义。一种是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即从农业或采矿业的单一经济结构向轻工业、重化工业、高技术产业、服务业发展的产业类型多样化;一种是效率化结构变动,即在各产业部门采用高效率的生产方法,使产业实现现代化。对外贸易促进这两种意义的结构变动,从而改变现有的比较优势,及货物和服务的进出口贸易结构,而新的进出口贸易结构又推进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对外贸易发展的静态利益与动态利益的比较是复杂的,它不像货币的“现值”与“未来值”那样的简单关系。但原则上讲,不同产业的增长率是指不同产业实际收益的变化速度,而实际收益取决于生产效率和价格。一般来说,工业实际收益高于农业,新型服务业高于传统工业,加工程度高的产业高于加工程度低的产业。在制造业及服务业中,技术进步、工艺进步、新设备和信息技术产业的采用却会越来越多地提高生产效率,其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会随收入的增长而相对增长,价格相对上升。越是高级的现代化产业越具有这种特点。因此,我们在充分实现对外贸易静态利益的同时,更需要实现其动态利益——加快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进而使货物进出口结构、服务贸易结构更加优化,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 
 
   (二)资本积累是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关键 
 
   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积极贡献,在于它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大量的资本。资本积累对经济发展所需的其他要素投入,如技术、高素质的人才、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对外贸易的扩大,有利于平衡国际收支或偿还外债。用货物或服务出口实现的国际价值换回本国短缺的生产投入物、短缺的高级生产要素:人力资本、现代化的管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营销与分销技术等。这些都是发展中国家相对缺乏的。 
 
   增加投资,尤其是增加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产业的投资,是保持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对外贸易作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的论断,实质上是指对外贸易加速经济发展条件的形成。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发展主要是通过生产要素,尤其是资本要素的积累来实现的。只有当经济发展的各种条件成熟时,对外贸易作为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功能才可能发挥。 
 
   (三)对外贸易加速技术进步和扩散 
 
   技术进步、技术扩散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外贸易为技术进步、扩散创造条件。技术进步、扩散又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而有利于进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和规模的扩大。 
 
   技术进步大致可分为中性、劳动节约型和资本节约型三种类型。中性技术进步指劳动力和资本的生产率由于技术的变动而以同等比率地提高,从而,在劳动力和资本投入总量不变的基础上,生产相同数量产品所需的资本和劳动力同比例地降低,产品中所包含的资本和劳动的比例不变。劳动节约型和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生产中的一部分劳动力被资本、或一部分资本被劳动力取代,使生产要素的生产率提高。通过进口,引进新的高效率的生产设备,可提高现有产品的生产效率。也可能引进一种新产品的专利,一种新的工艺或生产技术,这些直接可转化为产品的软件。也可以进口科技研究所需的设备、信息、人才(包括本国人才使用外汇在国外培训)等,加快国内技术进步的步伐,推动经济发展。 
 
   技术进步对对外贸易效益的积极作用,主要取决于技术进步能否加快出口产业的发展。当技术进步发生在出口部门时,它会大大地提高本国该产品的出口优势,为本国开发研究出更多新的出口产品,扩大贸易利益。所以,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应当特别注重出口产业。一旦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贸易与技术进步的良性循环就可形成:对外贸易靠技术进步创造了更大的生产能力和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出口又为技术的进步创造了更多的资金来源。 
 
   值得指出的是,80年代以来,技术进步在国际贸易中的巨大作用,已经使国际贸易结构呈现这样一种趋势:发展中国家主要依赖于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发达国家生产和出口知识密集型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部分地正在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种分工结构正在使发展中国家处于一种新的不利地位,正如发展中国家一直以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为主那样。如果说这种趋势在总体上是无法改变的话,那么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中取得技术进步以此缩小与发达国家在产业结构方面的差距尤其重要。 
 
   技术进步对对外贸易的影响,还在于它可能为一个国家在一个时期内创造某种竞争优势,从而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大的利益。当一种新技术用于生产制造出一种新产品或质量大大优于现有产品的新产品时,发明国便处于具有绝对优势的地位。这种优势会一直持续到技术模仿使技术差距消失。对于技术进步国家来说,从贸易伙伴国产生对该新产品的需求开始到完全能够模仿生产为止的时期内,一直具有向贸易伙伴国出口的机会。在贸易伙伴国需求产生以后到能够开始生产以前,技术创新国具有垄断优势,在贸易伙伴国开始生产到完全掌握新技术即掌握滞后期内,技术创新国家具有绝对优势。在这以后两国的进出口关系则取决于技术以外的要素生产率了。如果贸易伙伴国具有某种有利条件(如廉价劳动力),那么就可能由进口国变为出口国。由此可见,技术创新国家越是能较早地在贸易伙伴国创造需求,依靠垄断优势的贸易利益就越大。对贸易伙伴国来说,模仿滞后期越短,特别是掌握滞后期越短,进口依赖时期就越短。而新技术能否与本国要素优势相结合,变进口为出口对发展中国家至关重要。因此,技术进步可以创造一种新的国际贸易竞争格局,它根本上不取决于一国的自然资源及其他生产要素的状况,也不取决于传统的比较优势。但在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内,发明国可以获得较大的贸易利益。随着各国的模仿,新产品的生产会在所需要素相对富裕的国家间转移,而形成另一种对外贸易格局。由技术决定的对外贸易格局又让位于由要素禀赋决定的贸易格局。一国即使不能实现技术创新,也有可能通过技术引进或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等有效利用本国富裕要素而改变出口结构。在世界范围内,技术进步造成了以研究与开发为基础的对外贸易格局的动态变化。传统的比较利益是以劳动生产率为基础的,它也适合于资本或技术不占主导地位的产品,适合于说明农业、初级产品生产国与工业国之间的对外贸易。技术进步主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形成现代动态比较优势的发展:具有大量研究与开发费用及较好科研条件的发达国家,首先研制与开发出一种新的高技术产品,并进行生产,占领世界市场。接着具有较高生产技术,注意引进实用生产技术和具有较多熟练劳动力的国家开始引进、模仿生产该产品并与发达国家竞争。 
 
   形成这种现代高技术产品贸易格局动态变化的原因在于,在这些产品从投入市场到最终退出市场的各个阶段上,不同的生产要素投入先后在生产中占有首要地位。在产品从无到有的发明时期,研究与开发的经费、科研条件起决定性的作用。这些投入会在产品最初阶段的高价格和专利技术转让中得到超额补偿,这是知识密集型产品的贸易利益;在形成较大市场,大规模生产成为需要和可能时,生产技术、资本及熟练劳动力成为主要生产投入物,技术、资本或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贸易利益表现突出。在最后阶段随着技术扩散的进一步扩大,该产品的技术已经陈旧,则普通劳动力成为主要生产投入,劳动力低成本构成优势,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特点代替了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品获得较大的贸易利益。 
 
   (四)对外贸易可以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加人力资本 
 
   劳动力是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投入物,高素质的劳动力会有丰富的人力资本,是很重要的投人要素。劳动力素质越高其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单位时间内创造的财富越多或生产的货物、服务的量就越大。人力资本需要通过教育投入才能不断地获取。而个人或企业对劳动力的教育投入,一定程度上要受这种投入可能获取的回报所影响。如果人力资本用于更高效率的生产过程,或利用较多人力资本的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上升,人力资本的回报将会上升。由于贸易自由化导致在更广泛的市场进行国际竞争,通过提高生产的效率或市场占有率而使人力资本的回报得以提高。进而刺激对教育或培训的投资,提高所有劳动力的平均素质,并最终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人力资本对贸易自由化的增长效应,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该国是专业化生产熟练劳动力密集的产品,还是非熟练劳动力密集的产品。对于熟练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贸易自由化将使其倾向于生产熟练劳动力产品,并刺激人力资本的不断增加,使经济发展更快。对非熟练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贸易自由化使其增加熟练劳动产品的进口,而国内则扩大非熟练劳动力密集的产品生产,减少了人力资本的积累,并减缓经济增长的速度。 
 
   从长期来看,发展中国家必须要在对外贸易发展中,强化对外贸易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功能,增加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不断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为实现长期稳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五)正确认识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条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出口为实施发展计划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使对外贸易从主要依靠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转向主要出口制成品,形成了出口引导的经济发展。目前,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对外贸易作为经济发展发动机的结论是正确的,但世界经济贸易环境正在发生很大变化,新发展起来的制造业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进入国际市场的困难超过当年率先工业化的国家冲破自然经济壁垒的困难。初级产品价格波动使出口收入不稳定,传统制成品的出口受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的竞争优势的压力增大。大量依靠低工资的生产出口又受到各种非关税壁垒的抵御,特别是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使出口收入及出口部门的扩张难以形成对其他经济部门的刺激作用。整个世界经济并非一直处于繁荣而保持较高需求。有限的市场也因为各发展中国家出口相似的产品而竞争更加激烈。五六十年代的历史表明,当发达国家经济增长迅速时,能够有效利用这一机会的国家和地区就能成功地发展经济,这时期实行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和地区就属于这种情况。    
 
   应该指出,出口不是惟一的推动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国际市场可以利用到何种程度,国内政策在何种程度上使出口推动国内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指出出口作为经济增长发动机的上述局限,并不意味主张用贸易保护促进经济发展,尽管历史上确曾有通过贸易保护实现工业化的例子,如德国。但由于所处的历史环境发生变化,现在,在贸易保护战略下的经济增长不是不可能,而是相对低效和缓慢。在当代,贸易保护的低效率已为理论与事实所证明。要实行这类战略已受到诸多国际限制,发达国家当年通过贸易保护实现经济增长,包括一些重要的国内条件:生产投入的结构变化、劳动力平均资本存量提高、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提高、国内需求随收入上升发生变化、国家的比较优势发生变化,而当代许多发展中国家推行贸易保护政策并不等于提供了上述条件。在贸易保护促进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保护政策因抑制出口部门比较优势的发展而抑制经济发展。国内资源会流向受保护产业,而其他产业包括有希望的出口产业等于受到歧视。出口产业采用国内投入品时因为成本提高而竞争力下降,经济运行的总体成本上升,导致效率低下,发展的代价太高。    
 
   此外,发展中国家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体系,往往呈现某种结构偏向的形式。刺激某些出口品的生产、给予某种特别的投资、税收优惠等,使资源配置不合理。出口的发展增加了贸易的效益,但资源配置扭曲的负效应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当出口国是一个大国,即其某产品的出口量占世界市场较高份额,出口产品生产的增长导致国际市场供给的增加和价格的下降。如果国内产品没有获得规模经济效益,那么出口价格下降的损失就是绝对的。如果出口国只是一个小国,当一些国家同时出现这种出口增长时也会有相似效应,由于出口产品生产的刺激政策,企业成本往往低于真实社会成本,出口生产扩大的规模超过最优资源配置下的生产规模。同时,如果国内进口替代产业的生产发生相对下降甚至绝对下降,随着整个经济的增长,进口需求增长则价格上升,使经济发展的速度减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