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之心、敬畏之情、实干之力


 ——读宋才发教授《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执教生涯40年》

李彦

关键词  宋才发;感恩之心;敬畏之情;实干之力

 

“我始终认为人永远只能用自己的思想所投下的影子,去衡量自己所达到的实际高度。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不在于拥有了什么,而是在于一生实际做了什么。”这是我敬爱的导师宋才发教授在花甲之年,回顾和总结自己40年来执教生涯的人生感悟。我非常幸运能够师从宋老师,拜读到他《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执教生涯40年》这部深刻解剖自己的传记。它真实地再现了宋老师的艰辛足迹和奋力拼搏的人生历程,读后令人振聋发聩和发人深省。

一、常怀感恩之心,一路上走来不孤单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①] 从小就没有离开过父母的我们,大多都体念不到此诗句的真正含义。但凡历经过离家求学、出远门工作的人,都会有深刻的领悟。大爱无言,父母之爱是需要我们用一辈子去体会领悟的。细细品读宋老师的传记,“难忘的童年历练与厚重的求学生涯”在我心里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善良、忠厚老实的父亲是宋老师的楷模,教会他只有忍耐、谦和才能酿出甘甜的美酒,做人只有诚实守信才能行得更端、走得更远。天底下最无私的爱是母爱,这种爱很纯粹,朴实无华,神圣博大,却又刻骨铭心。在宋老师的笔下,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一位伟大母亲的“大爱无痕”,看到了“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情景。尽管家境贫寒,父母没有能力给予他基本的生存条件,但是他感激父母赐予他能够吃苦耐劳的精神,给予他时刻勤勉的头脑、韧劲与毅力,更重要的是赋予他一种达观向上的生活勇气。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一直陪伴着他走向成功的学术殿堂。宋老师对父母双亲恪守孝道,虽然不能常伴双亲左右,但是做到了适时关怀。所有这些,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儿子和学生们。如果没有一份对生命的感恩,宋老师这个年逾花甲的老人怎么会在离别双亲、离开故乡时饱含热泪,以一个90度的鞠躬礼向双亲表达自己不能常伴左右的歉意,以满含深情的长跪完成对别离故乡的一幕呢?宋老师的鞠躬和跪拜,唤醒了我们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经历了40年的从教生涯,宋才发教授已成为一名桃李满天下的“园丁”。在华中师范大学学习与工作的22个春秋,使宋老师由一名懵懵懂懂的山里娃,成长为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重点学科带头人、湖北省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最终成就为国家二级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研究生导师。在2013年华中师范大学110周年校庆的时候,宋才发教授作为百余名杰出校友之一,被母校在图书馆二层挂像展出。不管被冠以多么光鲜亮丽的光环,都改变不了他对母校深深的感恩之情。他时刻铭记母校的悉心“呵护”与“关爱”,感恩任课教师对他的指引与培养。即使他受到了包括习近平、李鹏、朱镕基、李岚清等1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他也没有丝毫的骄傲与自满,始终怀着一颗谦卑的心,感恩在求学道路上给予他无私帮助的母校与老师。

母校给予宋老师深厚扎实的学术底蕴。由于宋老师自身非凡的治学毅力和学术研究能力,再加上母校师长的悉心扶持和精心栽培,使得宋老师在30岁出头的时候就成大器。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接受章开沅校长和华中师范大学万名师生的重托,赴京请邓小平题写“华中师范大学”校名的精彩片段。在较短的时间内要办好这件大事,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宋老师抱着“养兵千日,用在一朝”的感恩之心,义无反顾地接受了使命。古时有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今有宋老师三次登门请《红旗》杂志总编熊复为《中原大学史》作序,一周内两次登门请他给小平写信斡旋,又三次踏进中顾委委员赵毅的家门,恳请他向小平同志转呈华中师范大学的请求信。宋老师来回马不停蹄奔波于各部委之间,还不忘请杨国宇少将指点迷津,请邓拓夫人从中斡旋。几经周折和等待,邓小平终于在再次翻阅《中原大学校史》书稿后欣然挥毫命笔,题写了“华中师范大学”校名。一份付出,一份收获。如若没有一种坚持不懈和不折不挠的精神,我想这样的事情断然是很难办成的。“华中师范学院铺展了我的人生发展之路,我与华中师范大学母子情深、血肉相连,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我的心总是惦记着您——我的母校。”[②]正是这样的情怀,才促使宋老师把握好每次历练的机会,出色地完成母校赋予的一次次不同凡响的使命。华中师范大学不仅是宋老师梦想形成的摇篮,更是他梦想起航的码头。

一路走来,铭记师恩。从宋老师厚重求学生涯的字里行间,流露的是犹如巍巍高山流下的山泉清甜爽口,涓涓不断。譬如,他忘不了小学老师的启蒙恩,从小就坚信读书从来就不会是无用的。他铭记中学老师的哺育恩,是爱书如命的胡启桃先生鼎力相助为他提供全套文革前的高中课本,使他得以高分考上华中师范学院;是陈永成老师雪中送炭的14元钱,使他顺利地高中毕业;先生慷慨解囊的爱心,时刻激励着宋老师那颗感恩之心。他不忘邓小平的恢复高考恩,1977年冬天他咬牙拼搏,挑灯夜战备考,由于体力透支过度险些昏倒在考场上,但是“天道酬勤”。他牢记大学老师的奠基恩。置自己生命于度外的车有道教授,在宋老师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后悉心指导,为他后来的著作等身奠定了基础;母校给宋老师搭建了练就文笔的舞台,他不负众望在舞台上演绎了最出色的自我,他的学位论文《生产责任制是发展农业集体经济的必由之路》入选《1981年——1982年大学生毕业论文选评》的25篇全国优秀毕业论文之中。[③] 他谨记研究生导师的知遇之恩。为人厚道、待人谦和的李会滨教授尽心尽力地指导学生搞科研,详尽地给每位学生批改论文,成为他学术成长路上的引导人;恩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影响着宋老师,促使他以恩师为楷模,在学术研究和教书育人上都取得显著成绩。宋老师用详实的文字带着我们回望了他生命中不同时期的老师,用他的切身体会和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一名学子在功成名就之后依然牢记老师的教诲,并以不断进取的行动来报答各位老师的厚爱与栽培,这在当今社会实属难能可贵。作为宋老师的弟子,我们理应像宋老师那样永远铭记师恩,终生敬业进取。

二、常揣敬畏之情,执教生涯见真功

“我这一辈子最敬畏的职业是教师。”这是宋老师2013629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的“当代民族法学研究暨宋才发教授从教4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真情表露。韩愈在《师说》中对教师的职业内涵表述为传道、授业、解惑也。宋老师一辈子既敬畏于“三尺讲坛”的威严,又乐意于在“三尺讲坛”上拼搏。由于“敬畏”,所以更兢兢业业;由于“乐意”,才甘愿奉献。“愚以为敬畏是人理智的开端。心有所畏,行有所止,方能一身正气。”宋老师认为只有满怀敬畏之心,才能在本职中有所成就。40年的教学生涯,他就是这样践行的。正是怀着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敬畏之情,他才会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倾注满腔心血,终身努力使自己成为“人师”。《资治通鉴》载有“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之说。[④]宋老师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经师”,还是一个关注学生精神成长,拥有高尚师德的“人师”。从“经师”的视角看,他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始终把教育教学质量放在首位,特别重视对学生思维过程、语言表达能力和严谨逻辑思维的训练。他不仅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知识,而且因材施教结合不同学生的兴趣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他勉励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的知识与当今的时代主题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用所学知识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贡献力量。说宋老师是“人师”,那是因为宋老师对学生极有爱心,他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并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如今在高校里最珍贵和最难得的东西,莫过于教师始终拥有这样一份细心、耐心和平常心。这就要求教师真心实意地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亲人看待,不图回报。宋老师的这种对学生、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不仅仅是一种基本的职业操守,一种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更是一种源于内心的价值观念。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宋老师组建了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随后又担任学校科研处长,学校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等职务,是个典型“双肩挑”的人。他同时担起教书、育人、科研和行政管理的重任,不仅彰显出师者的垂范作用,也是师者的个人价值和社会发展的双重实现,更是德才双修的更高层次的践行。作为一名教师,优良的品行和高尚的师德会形成一种强大的无形力量,能够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学生趋善,从而逐步的带动着整个社会的趋善,这是师者最伟大的贡献所在,也是社会最大的期待。宋老师作为一名人师,不仅严格要求学生,而且率先垂范,严于律己。就如同给了我们一面模范行为的镜子,让我们处处有学习的榜样。宋老师是一个刚正不阿、光明磊落、好恶分明,不惧权贵的人,他告诫自己的每一个弟子要做一个真诚的人,做一个服务社会,对国家、对社会有作为的人。教师的每一个言谈举止,都对我们这些学生造成直接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宋老师每天早上600起床,晚上1200睡觉,几十年如一日的生活习惯,也带动了我们这些弟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宋老师在做学问上秉持异常严谨的治学精神,自觉抵制浮躁的功利之风,用自己的勤奋努力在学术领域开创自己的风格。他在学术科研上的硕果累累是令人称羡的,无疑给弟子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标杆。细细地品味宋老师的传记,他那种感恩于曾经给予过自己帮助的人和事,敬畏于教师这份职业的神圣与执着,求真务实、坚持不懈的拼搏精神,鼓舞着我、鞭策着我;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着我、指引着我。

严师出高徒,情深系弟子。宋老师培养学生有一套独特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始终坚持智商和情商齐头并进。他指导研究生在学术研究过程中求真、求新,做学问要做到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圣人,只唯真理,牢固地树立质疑精神。宋老师鞭策弟子们养成严谨有序、勤奋务实的学习态度,因为他坚信知识改变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要想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就必须努力塑造自己的性格。“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宋老师勉励研究生加强人文素质的修炼,倡导做人要有宽容博大的胸怀。他常说:“只有心胸宽广的人,才能成大器、立大业、成大事。”他曾用“一块顽石”富含哲理的故事,加以切身体验教育弟子,一个人如果在大事面前患得患失,丧失进取的信心终将一事无成。他通过“一碗米”[⑤]的故事,启迪弟子们要有自己的目标定位和人生价值追求。身为人师,他非常重视提携、扶持和奖掖年轻学者。在弟子们学术成长的道路上,他即使没有能力为弟子们提供一个肩膀,但也总是及时地伸手把他们扶上平台,竭尽全力地支撑弟子们的学术勇气和创新精神,使他们有机会一展才华。爱心与责任心总是相伴相随的,由于有了爱心,宋老师才背负了更多的责任,才无时无刻不在严厉地鞭策自己。他一辈子最大的乐事儿,莫过于培养出值得自己骄傲的弟子;一辈子最大的满足,莫过于看到弟子取得骄人的成就;一辈子最大的荣耀,莫过于培养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人才来。宋老师用人类最崇高的感情——爱,播种春天,播种理想,播种力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40年来宋老师独立培养出来的158名硕士和博士,已经分布在祖国各地的各个领域,不少人都已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和各条战线的领军人物,有的已经走上了重要的领导岗位。宋老师也因之而赢得国家和社会的尊重与厚爱。譬如,在宋老师从教40周年的学术研讨会上,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组织部、教育部、国家民委、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司法部等10多个部委的领导分别前来讲话或祝贺;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10多家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分别在会上回顾和高度评价宋老师在科学社会主义、经济法学和民族法学领域取得的骄人成就;中央民族大学校长陈理教授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祝词。

三、常备实干之力,谱写传奇人生

干是成就事的良方。习近平总书记在上任伊始提出“干才能邦”,前理温家宝说过“仰望星空,脚踏地。”纵观宋老40年的从教生涯,他取得的诸多成就无不得益于着做事之力。宋老在传记里告我一个秘密:“成功的秘在于做任何一件事情的候,你比人更著、更拼命。”宋老是在苦家庭里大的,生活的磨使他更懂得著和坚强的含义,帮助他战胜了人生旅途上多困正直的宋老干放在重要的位置,力求在有生之年多存善心、多做善事,努力做到“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行无愧于人、止无愧于心。”在宋老眼中事无巨,都要待、尽。大到国家研究课题,小到弟子,他都能面面到做得出彩。正是由于他这种实干精神,才写了一曲曲奇人生的章。在求学道路上,宋老无疑是清的,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一个农民的后代能步一个脚印地自己的努力完成学,靠的是他坚韧的意志和做事的干精神。他身上确实有一种沙漠中胡杨树顽强品格和拼搏精神,然他已是花甲老人,但是,依然在一线教育位上兢兢业业的工作,新成果不断世,我与他来不畏艰难格要求自己是分不的。外界如何赞誉,他都能够心静如水地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和孜孜不倦地培育弟子,从来不为殊荣所动。2009教授候,尽管有着几近于苛刻的条件定,如5年内,(第一作者)被中国期刊网、外文期刊网全文数据不少于150但是国家图书馆科技新中心提供的明宋才教授5年内表的文在《中国期刊全文引数据》中,共有50篇被他人引用198次,被引用率最高的一篇18,他以具5个条件的绝对优势教授。它目前既是中央组织部聘请的“国家司局级以上领导干部竞争上岗”的命题专家和考评专家,还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聘请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评审的最终权威审核专家。透过《惟真知启后人——我的教生涯40年》附提供的索引,有助于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宋老在学术领域的勤著:他主持完成国家科学研究7,省部科学研究10,出版政治著作15(其中个人独著6),法学著作23(其中个人独著4),主供法官适用的以案系列丛书5套共46部,得国家、省部级荣誉称号4荣获国家、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项18。正是由于宋老师一辈子甘于平淡,不名誉所,潜心于学术研究,才在收了一枚枚果后又摘取一顶顶桂冠。

一本好书通常就是一个人生命的延宋老师《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执教生涯40年》犹如一杯散淡淡茶香的清茶,环绕在我的心久不散;仿佛一盏伫立在狂暴雨的大海上的灯塔,一的迷茫与惆,指引我;又好似冰三尺之的一炭火,祛除我的寒冷,带给温暖和力量。逝去、青春不再时间在流,容,不的是宋老师思想所折射出来的影子,永恒的是他所达到实际高度。正因为如此,这本用真情浇铸而成的好书,确实值者慢慢地品细细地回味。我是个90后的在读硕士生,在宋老师的教导和启迪下,父母的育之、师长的知遇之恩,我会倍加珍惜、倍加感恩。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上,我也多了份著与干,多了份自信与顽强不屈,多了份拼搏和不懈。



[①] (唐)孟郊:《游子吟》。

[②] 宋才发:《桂子山铺展了我学术成长之路》,刊于《华中师大报》2002121,文艺副刊版。

[③] 1981——1982年大学生毕业论文选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教育专辑),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34256页。

[④]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⑤] 宋才发:《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执教生涯40年》,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