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车软件不该如此“烧钱”


 这个时代“不差钱”,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两款软件做了最好的诠释。两款打车软件为争夺市场占有率,上演“烧钱”大戏,大力度补贴出租车服务的交易双方,让打车者和司机真正享受到“天上掉馅饼的美事”,感叹“我们生活在最好的时代”。然而,两款软件“烧钱”大战的持续,使得用打车软件购买出租车服务的负外部性日益显现。

其一,出租车服务的加价逐渐成为常态。司机师傅通过软件能同时面对若干个准乘客,出于收益最大化计,必然选择为报价最高者提供服务,反之,最需要出租车的服务的准乘客为得到服务,也愿意加价,在存在补贴的情况下,加价的可能性更大。每一个准乘客也同时面对若干个出租车司机,司机之间为“争活”会不会让准乘客加价的可能性减少呢?答曰不会。整体看,出租车服务提供者要远少于需求者,司机的选择空间要远大于准乘客,急于出行的准乘客出现的概率要远大于急于载客的司机出现的概率。在存在补贴的情况下,准乘客的出行成本约束减少,更会主动暴露自己的出行意愿,乐于报高价。

其二,加剧了部分人群的“打车难”。打车软件自称“为解决打车难而生”。这根本就是商业噱头。从技术上说,打车软件似乎能让供需信息的传达更为流畅,使出租车服务供需合理匹配。而“打车难的”成因复杂,供需不匹配仅仅是表面原因,出租车管理体制才是根本原因。即使打车软件解决供需不匹配问题,也无法解决管理体制问题,何况打车软件甚至连供需不匹配问题都无法解决呢?上面的分析已经很明白地说明,打车软件优先满足高报价者的需求,根本无助供需双方的合理匹配。显然,解决“打车难”更是笑话。一部分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和移动支付的人群根本无法通过打车软件传递自己的需求,这些人的需求不但不能被发现反而因为打车软件的补贴而被漠视。司机师傅急着抢单多拿补贴多赚钱,对打车软件之外的需求几乎不会关注。这部分的“打车难”不但没有缓解,反而在加剧。

其三,增加了出现交通事故的风险。为了同时赚取两款软件的补贴,司机通常会使用两部手机,并且一直关注着两款软件上的需求信息,这不可避免地会分散司机的注意力,尤其在手动抢单时。这大大增加了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对乘客人身安全够成了威胁。

用“钱”砸市场,是中国很多行业的操作模式。虽然其中不乏成功案例,但是失败者也在少数,市场患上了“促销活动依赖症”,有钱促销,市场就火一把,促销一停,市场就冷却。打车软件“烧钱”做市场的行为最终成效未必乐观。对于一个连盈利模式都没有找到的新行业,通过“烧钱”占领市场有失谨慎。其他行业的大力度促销,是建立在高价格,高利润之上的,预留的操作空间大。而打车软件这个行业既无价格支撑,也无清晰的利润来源,其“烧钱”行动就好似一个没有方向、没有目标也没有给养的人在狂奔,如果不停下来,结果只有累死,如果停下来,就只能呆在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