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沟通


Communication,本意是“信息的传递”。 如果我们问:鸟类是怎么沟通的?我们想知道鸟类是如何传递觅食、迁徙、回家、求偶、召唤幼鸟等信息的。

中文里没有一个贴切的对应词,不得已译为“沟通”。“沟通”的字面意思比较狭窄,多数人理解为“交换看法”和“消除隔阂,达到了解”。其实,沟通不光是在意见不一、有误解、有冲突时才需要,采用的方式也不仅仅是语言。信息的传递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如同呼吸一样不可或缺的事情。在有两人或两人以上社会的地方,都需要沟通。除了语言文字外,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很多。愤怒、啼哭、语调、笑容都可以传达信息。语言也有多种多样:手语,肢体语言,计算机语言,舞蹈语言,音乐语言,电影语言等。甚至沉默也可以是沟通的方式,例如对某一请求不答复,传达的信息是“拒绝”和“不感兴趣”。

研究表明,我们日常传达的信息,只有8%通过语言。他人对我们的看法,主要不是来自我们的自己的表白,而是从我们的言谈举止中获取的。一个朋友在春节假期去了图书馆,他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是:他爱学习。我们在提高语言沟通能力的同时,要十分注意非语言的沟通。

沟通的有效性是沟通的灵魂。“刀子嘴,豆腐心”、“对牛弹琴”、“秀才碰见兵,有理说不清”是常见的沟通无效的例子。我们常见的沟通障碍主要有:偏见、不信任、不倾听、成见、自满、价值观差异、信仰不同、缺乏“共同语言”等,我们通常看重的“不善言辞”倒在其次。我们的误解、矛盾、冲突常常是沟通不足、沟通无效所导致。检验沟通是否有效,不看你的表达是否有力,而是看对方是否得到了你想传达的信息。

世界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革命引发了人类进步的第三次浪潮,信息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信息是资源,信息可以转变为生产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在竞争和战争中取胜。于是,如何获取正确的信息、准确地传递、有效地分享信息就成了企业管理的新的挑战。企业的沟通机制有如人的神经系统。有统计表明,90%的工作未做好,项目做失败,根子在沟通。沟通是我国许多企业、无数管理者的软肋。

鉴于沟通在企业管理中的极端重要性,它被辟为一门新学科,叫“管理沟通”,在商学院里是必修课。这个概念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企业管理教育的兴起,作为MBA的课程之一引进我国。这时,我国的出版物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开始出现“沟通“这个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