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银诈骗横行 移动快捷支付需“立体防护”


 如果说2012年是电子银行、网上在线银行、手机银行极大发展的一年,那么2013年就是移动支付大力崛起的一年,从淘宝推出支付宝钱包,到微信可以支持移动支付,在2013年,移动支付成为了网民最为关注的话题,无论在网上购买什么,都能随时掏出手机来支付。但在这一片欣欣向荣的移动支付大潮后,博主也有一丝隐忧,诚然,移动支付优于传统电子银行的地方在于方便、快捷,但正是这种所谓的“方便”、“快捷”,也给予了黑客可乘之机,容易产生更多的不安全的隐患。


今年1月,国内知名互联网安全厂商瑞星发布了《瑞星2013年中国信息安全报告》,报告中就指出,2013年,瑞星“云安全”系统持续截获到大量“工行”升级的诈骗短信,其内容均称用户工行网银电子密码器已失效,需要访问指定网址进行升级才可继续使用。该网址与工行手机官网域名十分相似,网民稍不留神就会信以为真,而黑客则会借此套取网民的工行账号和密码,并将银行卡内的钱款瞬间提走。

更有甚者,黑客只要知道用户的手机号、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信息,就能实施盗窃。据媒体报道,2013年12月,一位陈先生就遭遇了被盗刷银行卡的事情,后经调查,盗号者事先套取了陈先生的手机号、身份证号和银行卡号,并私自补办了陈先生的手机卡,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类似“快捷支付”的功能进行转账,瞬间转走账户内数十万元钱款。

对此,瑞星安全专家指出,移动支付本身就是和手机结合的,因此传统的安全概念和解决方案都不能彻底解决这些新产生的问题。例如,补办一张手机卡需要什么样的手续?更换手机号需要对原号码进行哪些操作?有没有自动取消所有绑定?手机丢了如何挂失?而正是这些问题将成为移动支付带来的新风险。

除此之外,微博、微信等最流行的互联网应用,现在往往都跟智能手机进行绑定,手机号已经不止是人们传统概念中的“电话号码”了,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手机号注册成各种互联网服务的账号,甚至大量的密码找回服务也都与用户手机号进行了绑定。最重要的是,移动支付的主要工具支付宝钱包、微信等都是和用户的手机号进行绑定的,所以,一旦手机本身出现问题,或者手机号出现问题,对用户造成的损失可能是巨大的,严重到可以丢失所有个人信息和菜菜的恐怖程度。

没错,移动支付是现在最热门的话题,也是未来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目前方便、快捷的无线购物体验已让很多用户和商家尝到甜头,然而相对于几近完善的用户体验,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安全工作还远未及格,“重体验、轻安全”成为移动开发者们的通病,因此,博主坚信,加强移动信息安全保护、严格移动应用管理审核制度、杜绝移动支付风险,将是未来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必修课。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稿件,如需转载,请联系本人获得授权。否则,本人将追究非法转载的责任。
  我开始玩微信了,欢迎加我微信公众号:jiawebjn
  
最新的行业消息,最火爆的行业内幕,敬请关注

  微博:http://weibo.com/jia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