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兼资本家集合了欧亚数家「实业」,运起了一个近10 亿美元的基金,准备打造一个「苹果╱乔布斯级企业」出来,刚巧北京《中国企业杂志》8月下半月的封面标题〈实业迷途〉。顿然令笔者想起二事:(一)李小龙之死;(二)中国成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在2012 年9 月29 日本栏〈仓井空一〉文中,提及要成就不世巨企,企业家必定要:(一)自视极高,要有「苍」茫大地,我主浮沉之霸气;(二)有开拓能力,掘出一口喷水╱喷油╱喷金之「井」;(三)戮力掏「空」对手,为我所用;(四)一统天下,「一」企独大。能过到这四关,定能石破天惊,名垂千古。
复制李小龙?
第一及第二个条件,李小龙肯定做到,李小龙死时,大约是笔者去做暑期工储钱买音响器材的年代,当时搵工困难,暑期工更难,去应考一家中影公司当练习生,由于初中时在家放过8米厘电影,高中时在小区中心放过16 米厘电影,获得录取,这公司放什么片呢?是「吕小龙」的电影为主,「吕小龙」何许人也?就是李小龙星殒后,一个名为「李小龙模仿大赛」的冠军,记忆中主办单位是嘉禾,但嘉禾嫌他太矮,只得5 呎4 吋(男人不够1.7 米,国内称为二等残废),没有给他签约,就由这家南亚资本的电影公司签下,并起艺名为吕小龙,然后大拓其李小龙口水电影,《死亡游戏》就变成口水版《死亡塔》,市场在哪里呢?其中一个被忽略的市场,竟然是阿拉伯地区如阿布扎比之流,那里的阿拉伯人长期受白人欺负,特别喜爱这些反攻白人的电影。
问题就是,这位吕小龙先生,有没有成为李小龙第二?而同时市面上的「PE」式电影公司,已投资入不同版本的「小龙」,有梁小龙、陈小龙、成龙,最后能脱颖而出,只有累积捧星经验丰富的嘉禾,再捧出另一条龙──成龙,而其他小龙,几乎无人成气候,在市场再起风骚。
这个故事的启示:(一)要当王者,必须有个人风格;(二)要成为第二个王者,更须要矢志超越第一王者,更要背靠一个造王者,不断为这新王者增值。
再向「伯乐╱千里马」这
题推下去,重新思考一个老掉大牙的题:「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伯乐胜父母现代大企崛起,除了先有李小龙╱乔布斯╱苍井空一版的企业家外,更须要有一堆不同阶段的私募风投╱私募基金经理,以硅谷规矩,分为四段,那个阶段的投资者,最堪称为伯乐呢?其实第一段的天使╱种子,不一定是伯乐,因为美式基金设计,早期是细细份,50万至100 万美元,有意识地「随便」乱撒,务求在20╱50╱100 家中,有一至数家跑出来,并不是很伯乐,至于第四段如阁楼mez ziane级,或IPO 前投资者等,亦不算是伯乐,因为年轻企业已经过重重考验,IPO 关几乎一定过,只问赢多赢少,而二至三段的投资者,谁能首先断言某企业会由3000万纯利,跃升至1 亿纯利,给此企颁一个ISO 「苍井空一」标签,贴中者就近乎伯乐了。
混血得来混乱若继续用马来比喻,这组合尚缺乏一个练马师,苍井空一╱千里马方会出台。像前述的资本家希望由两个MNC(跨国企业),一个西欧、一个北亚,共生出一个巨企,达「苍井空一」级的赔率又如何呢?
小狼曾任职一家由数个日本名电子商社组合的东京主板上市公司,这联合舰队的使命,是以索尼为头头,取各家电子「巨人」的产品,出口去英语区,构想当然美好,兼且已独立上市,看来异常有竞争力,无奈实践下来,太多日式思维笼罩,突破无门,无法跟贴英语区之需求,加上东交所股票,交投不活跃,兼且商社间喜欢连环船式权控,维持股价,但保不失就算,股票由交投量到市盈率,都无法构成劲道。
老友资本家要成功,两家企业的资金当然重要,但要控制到只收钱不收人,隔绝死板迟钝文化才有作为,否则两企用资金自行将本体改造,就可以出产一间苹果,何必外投来多此一举。
要创巨企,除创业者立下擎天之志外,得要取决区内基金经理,兼且挂牌所在的交易所有动力,才能成就出不世神话企业家,神话上市公司,神话股票,最后方能定于一。
本文来源:信报财经新闻,联系电邮:[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