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未来:人类如何进化?


 

——写给女儿的第6封生日寄语:《理解未来》。这些信,与其说是想帮助女儿未来的成长,不如说是记录一下我自己过去的成长”......

 

  • 林永青:尼采贡献给20世纪的众多预言中,流传最广、也是被最误解广泛的一句名言就是:上帝已死
  •  
  • 彼得-德鲁克:所有的未来,都是已经发生的未来。
  •  
  • 林永青:比起生与死,所有问题都是小问题。这其中包括个体生命的生与死,也包括人类作为一个种群的存在与消亡。 

 

我的未来观

2013年底我拿到这本《人与机器共同进化》(电子工业出版社)时,一点儿也不惊讶。早在2008年,我就为《未来50年》(中国青年出版社)一书撰写了推荐序,标题正是:《技术进化与文化进化》。今天,我的基本观点没有变化。在进化这个地质时间为轴的链条上,5年时间,完全可忽略不计。

区别在于《人与机器共同进化》这本书,报道了更多已经成熟的技术应用:信息技术、纳米技术、基因技术、机器人技术等等;同时,在面向未来这片浩瀚的领地中,出现了一批跨界的、同时有着更强的人文学科背景的年轻学者。

 

在 这一主题上,技术和文化的考量当然同样重要!——我在很多公开的论坛上,听到不少文人因为“转基因”的话题而愤怒地批判“科学主义”,批判者们坚定地认 为:“技术应当为人类服务的”。我的反驳理由也很简单——

  

其一、愿望上当然“应当如此”,但常识是,应然和实然是两个不同的哲学范畴,愿望和现实也常常事与愿违。我只能遗憾地浅笑:大家不在一个频段上。

其二、转基因的批判者和支持者也基本是毫无根据地在谈论一件自己专业知识之外的事情……中国文化对于“人类之外”的“超越性”的话题往往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比如宗教、科学。——宗教,也不是简单的“有神论”与“无神论"之争

其三、文人们对完全无知的事物的评断,是无聊的。从知识论的话语中,我甚至将技术和文化当成同一性质的东西。——技术是什么?工具的理论;文化是什么?社会的工具。而且常常是由社会精英们来炮制出来的工具。

 
《未来50年》是大名鼎鼎的麦克-华莱士的诺贝尔奖得主采访录,由数十位荣膺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和世界领袖,由这些“带给我们未来的人,向我们描绘的未来”。

未来不是决定论的,正如历史不是决定论的——“我们所处的世界的一切,都是我们思想的结果”,因此佛家始祖释迦牟尼说,“圣人畏因,凡人畏果。今天的观念就是明天的世界。”类似地,身为凡人的邱吉尔也说,“我们用意志创造了身边的宇宙”;还有亨利·福特,“无论你认为自己有没有能力,你都是对的。”

卡尔·波普尔,被爱因斯坦、罗素、哈耶克、索罗斯等名人推崇为“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作为历史哲学家的他正确地认为:“历史部分地取决于我们的观念,比较起历史具有其内在的、不可抗拒的规律的观念,或者认为我们是历史木偶,或者超人的历史力量的受害者,远为‘有意义’和‘高尚’。给予历史一种意义,即我们向自己提出任务,把这一点看作是一种挑战,来尽我们的最大努力使未来的历史具有意义(《通过知识获得解放》)未来当然也是如此。

另一方面,波普尔的历史哲学是多元论的,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灾难的他,对狂热主义深恶痛决。但是他还是提到了偶然性的巨大作用:“一个历史预言是否会实现既不是方法的问题,也不是智慧或直觉的问题,它纯粹是偶然性的问题。这些预言是任意的、偶然的、非科学的。但是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很可能取得强有力的宣传效果。比如只要有足够多的人相信《西方的没落》(斯宾格勒著),西方就会没落。幸运的是,我也还有一些能够用正确观念来反对错误观念的时机。”(《通过知识获得解放》)

弗格森,美国金融史学者,也是一位跨界的品种。他最开始的研究关注于罗斯柴尔德家族和英国的金融史,如《帝国》、《货币崛起》,都让他获得了世界范围的声誉。从基因上我很喜欢他。

作为历史学家弗格森与作为未来学家的彼得-施瓦茨(PETER SCHWARTZ)有过一次对话,后者也是恒今基金会的创始人。有趣的是,这两人的观点都反复地跨界,并助不停地在历史-未来之间穿越——

弗格森谈到:过去是什么,历史又是什么。P189过去是另一个星球,一个死者居住的星球。死去的人在人数上远远超过活着的人。美国人资料局的数据:自公元前5万年智人出来以来,到20世纪90年代,供有一千亿人出生。现在人口是曾经生活地球人类总数的百分之六。-按照这个速度,一直会是死人远远大于活着的人口。“我们就是在重演过去的思想。学习的过程,通过研究死者过去的思想记录。

我要提醒历史学家:对人类世界这样的复杂系统进行予测,从根本上是不可行的。其实我并不认为历史学有特别突出的科学性和学术严谨。历史学家应多学习混沌理论,复杂理论,进化生物学等等。”

个人历史更长的未来学家彼得-施瓦茨回应,历史证明,科技进步并没有减少暴力事件的风险,另一方面,也有核威胁阻止了灾难性战争的例子。科技进步也减少了暴力。我在斯坦福研究院10年。 用流动力学的背景去理解历史和未来 ......“我的思想进化了,这种进化不在于意识形态,而在于方法论,关于我如何理解历史和未来。我开始解决不确定性的问题。我的思想从‘世界的未来是 可以预测的’,转变成‘未来既可人为塑造,又存在不确定因素'......我对于未来的态度是什么?更多的来自于历史。我的朋友中有人是“二战”时期德国 集中营的幸存者,如果有这种出身,不够乐观就是一种没有教养的态度了。”

彼得-施瓦茨的同事,同为创始人的布兰德(STEWART BRAND)也道出了他们创办恒今基金会的初衷:"
为人类未来一万年,思考今天的文化责任 "。“一万年来,人类在居住的城镇里种植作物,畜养牲畜,养育子女,凡此种种。未来一万年,这一切还将继续。我们既不是人类文明的起源,也不是终结。不管文明如何发展,我们这段历史都处在中间位置。过去一万年和未来一万年有种诡异的不对称性,过去和未来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动物’”。如果未来就是已经发生的未来,那么我们今天就需要想一想我们的文化责任......

 

但是,我(林永青)固执地认为,时间的密度是不一样的。

最初,我们都认为机器是人体的延伸;今天,机器是人脑的延伸;未来,机器与人成为一体!说到“进化”,如果人类还有未来,最重要的的进化将是“人脑”的进化、以及“人与机器成为一体的共同进化”。——手脚眼的进化,早就有各种工具,大到飞机,小到各种传感器来实现了。关键的区别是,以往的技术进步不是人与机器的共同进化。机器进化到一定的阶段,开始与“人”相遇了。


“我们到了2058年地球北半球的春天。地球上已经繁衍生息了超过110亿的总人口,人类已经在火星建立了新兴聚居地,并在土卫六建立了科学前哨基地…..全球变暖局势已经给沿海地区造成毁灭性打击,人们不得不搬迁到内陆地区。许多地标性建筑已经淹没于茫茫大海…..全球许多地方都发生了淡水危机,海水淡化产业遂成为至关重要的工业门类…..全球电网已经完成一体化,人类也已经充分利用太阳能、自然风能及核能,如此方可满足我们的能源需求…..用来连接地球和火星的星际互联网已被不断深化拓展,人类还渐渐制造了不少经久耐用的探测飞行器,并执行了许多与附近星球相关的空间任务。…..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任何语言进行交流,同声传译总会自动进行…..更进一步,我们可以直接对家里和办公室里的设备喊话,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将我们的自然语言转化成各项指令…..”(温顿·瑟夫,“互联网之父”)

 

“想象一下这个古怪的事情:一只鸡长着鹌鹑的脑,像鹌鹑一样点头,像鸡一样叫。一位患了帕金森综合症的70岁老人,得到了一点猪的大脑后,立刻就能出去打高尔夫球了,看不出一点儿猪的影子。”这不是科幻小说,而是事实。同样,今天的人类情感和伦理所无法接受的事实是,未来25年左右,人类的大脑将可以植入记忆芯片。有更大胆科学家预言,20~30年以后,人脑的信息和记忆可以下载到你的电脑硬盘….. (《极端的未来》,  James Canton, 2006)

信息技术最令人惊异之处在于逆向工程的出现和人类智能的拓展。人类已经对人脑中的20个区域进行过模型分析和仿真,包括听觉皮层、视觉皮层和小脑(关系到人类的技能形成)。对大脑皮层(抽象思维能力)雄心勃勃的仿真正由IBM公司进行着。约20年内,我们将拥有更精密的模型和仿真技术对人脑中的数百个区域进行分析;我们还能将这些仿真技术用于廉价的计算机之上,它们将超越人脑的计算能力。

不仅是人工智能,人类可能正在创造一种新“物种”。

最新一代的神经系统移植技术,使患者在体外即可更新他们脑部的电脑程序。人类已经拥有血细胞大小的设备来实现复杂的功能,诸如在人体血液中搜寻和消灭癌细胞。20年内,这些血液中的“纳米机器人”将能从内部保障人类的健康。它们将通过毛细管与神经元相合,以“非入侵”的方式进入人脑内部。人脑中数10亿广为分布的纳米机器人将深入神经系统内部,为人们提供全方位的虚拟现实经验。人类将直接扩展自身的记忆、模式识别功能、认知官能以及人类智能的所有方面。 由于类似于“摩尔定律”的生物加速法则的存在,人类智能中的“非生物范畴”将呈指数级增进,尽管生物属性将继续有效地存续下去。(引自《未来50年》)

我们还将是“人”吗?这个 答案将取决于你对“人”的定义。

 

人类进化的方向:开放与秩序

 《人与机器共同进化》中所提到的一个NGO组织给我印象最深:恒今基金会(Long Now Foundation),他们正在研究可能影响“人类未来一万年的文化责任”!——相信每个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疯了吧他们?最终疯掉的尼采当年也只说了:“我的书是为未来一百年的读者而写的”。——我想表达的是,人类技术(知识)进化的加速度特征。
 

我的观点是,如果从今天讨论未来的文化,很难用一种确定价值的方式,只能用一种价值无涉的态度:比如“开放”。——但是,开放是价值无涉的吗? 

从哲学看,开放是一种新的哲学本体论,一种让本体消失的本体论,无论这个本体是个人、组织、还是网络。

——借用佛洛伊德心理学的人格结构,本体包括三个层次:自我(意识)、本我(潜意识)、和超我(社会意识)。

世界是不断变化着的,开放更加剧了这种变化。开放,就是让特定系统内外,自由地进行信息和能量的互动,就是让的边界消失,让自我本我消失;同时,力量更强大的超我不断地消弭着相对弱小的自我本我的疆域。

个体的不断消失、个体本质的不断消失,这也是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基本命题:反对本质主义。

比如,昨天的热衷集体公益,今天的崇尚个人自由,什么才是我的本质?在中国文化中,这个命题被更漂亮地称为天人合一

但是,不可能消失;因为如果消失了,这个世界也就消失了。悖论!



——比较一下《易经》的智慧,易经又称变经。易有三易:简易;变易;不易。到底这个世界是的吗?很多时候取决于你观察的角度,和时空的条件,而不是取决了被观察对象的本体。比如:光到底是波还是粒子?

如果万物皆,我们还能够拥有相对确定的知识吗?可以。原因有两点:

其一、人类的理性思维就是相对静止地把握了永恒变动的世界;

其二、任何单体和母体是同构的,就象任何一片树叶的形状和整棵树是相同的、任何一滴水和大海的结构是相同的。

早年间,中国互联网启蒙者张树新,谈到互联网的节点与网络的关系,喜欢用隐喻: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这正是当今火热的复杂科学-分形学的内容。



开放的目的是什么?是从开放的系统中,自发地产生出秩序。

我发现不少互联网精英,都有着强烈的造物主情节。比如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比如微软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保罗-艾伦。

另一方面,人类(脆弱的?)思想、情感、和现实上还是渴求秩序,逃避混沌

无论是提出了互联网进化图NOVA,还是《失控》的思考者KK,都知道人类在技术层面的进展还非常有限,还只能努力地作为“前科学”的哲学层面穷究思考,希望把握秩序。

Nova
希望在2010-2020年能够实现机器智能的Web3.0;希望2020-2030年能够实现人机互通的Web4.0KK在提出了大量的人类《失控》问题之后,也还是写一本《技术想要什么》,来安慰自己,似乎找到了秩序造物主的权柄。

我找到KK《失控》的英文原版,书中关于造物主情结的未删节内容,果然佐证了我前面的思考!关键词正是:自组织、进化、造物主等等。

《失控》最后 一章标题是“The Nine Law of God”(《上帝的九律》);而中文版的翻译,只译成《九律》,令人遗憾地让上帝消失了!

题外话。中国文化对上帝之类的超越性问题不够敏感;亦或莫不关心,未知生,焉知生(孔子)。抽象理性的缺乏,让主流中国文化简单地认定:宗教问题,就是上帝是否存在这类有神-无神的问题。——那么,是什么,又是什么呢?

《上帝的九律》包括——

分布式;自下而上的控制;培育递增式收益;模块化生长;边界最大化;以错误为荣;不求最优化,但求多目标;追求持久的不均衡;变化产生变化...

那么,互联网在哪里停下?

将互联网再往前推,就可能探及到人工生命的课题。因为任何生命都不能单体独存,一定需要某种环境。一方面,进化到智能阶段的互联网,就是这种环境的准备;另一方面,互联网本身也是一种生命体。



 

人类的进化方向:“人工生命”与“后人类” 

比起人工生命GOOGLE眼镜之类的穿戴式设备,都是小角色。



物理学家多恩-法默提出了界定生命的一个特征列表。他认为生命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模式;自我复制的功能;自我表征(基因)的信息库;使特征持久的新陈代谢功能;功能交互;彼此依赖,或能够死亡;在扰动中保持稳定的能力;进化的功能。

——
这个清单引起了强烈的争议。

比如,电脑病毒就符合了上述大多数条件,是否可以说电脑病毒是首例人工生命?而有些东西肯定是生物,却不符合清单中的全部条件,比如骡子就不能自我复制。



“反者道之动(《道德经》),要理解什么是生命,我们可以从什么是人工生命入手。——计算机科学家克里斯-朗顿对人工生命的定义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他说人工生命是从不同的材料形式中,提取生命逻辑的尝试

他的观点是,生命是一个过程”——是不受特殊材料或表现形式限制的行为。对生命而言,重要的不是它的组成材料是什么,而是它做了什么。

生命是个动词,不是名词。”



互联网早已经是一个生命体了,而且不可能停下来。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曾经有过著名的三个世界的理论:分别是物质、意识、和人类知识。其中世界3”就是指人类知识,是由世界1和世界2共同作用下产生的。而且,以自身的自由意志和节奏,不断地进化。



尼克(Nick Bostrom)是牛津大学哲学家,基于计算机技术、生物基因、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前沿发展,他提出了“后人类”的概念:

“我将后人类定义为:至少拥有一种后人类能力的好处。后人类能力,指的是无需借助新的技术手段,而远超当今人类所能达到的极限的一般核心能力。”

库兹韦尔在1999年,从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手中接过了国家技术奖。他还创立了奇点大学 库兹韦尔定律是:技术力量正以指数规模快速进化。同时他预测:2027年,电脑将在智能上超过人脑;2045年,奇点将出现—“严格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类将不复存在。

卡纳今年只有36岁,首先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政治经济学家,然后才是未来战略学者。——我再次看到了跨界的威力!——他提出了混合现实的概念,包括人与机器的共同进化——他也从政治经济学谈进化:我们的资本主义模式,将可能从一个强加价值的体系,转化为一个最终由你来决定的。” 




[结语:机器在哪里停下?]

我们已经不再问,人类在哪里停下,而是提问说:机器在哪里停下?互联网及人工机器就是一个典型的波普尔意义上的世界3”的案例。这个语境下,波普尔=达尔文。

  (
) 库兹韦尔提出了奇点的概念,意思是计算机将在某个时间点上超越人类,而且这个进程是不可逆的。现在一般的估计是2030年前后;

(二)最早提出全球脑概念是一位科幻小说家H.G.Wells,现在由Nova等科学家和企业家正在不断地实验当中;

(三)《连线》创办人KK,则给出了结论:网络,一台有史以来最强大的机器,全球性的,它使用了世界5%的电力,却永远不会休息,从不停止,你不能将其关闭,它还在不断地进化当中……这是我们有史以来所做的最伟大的事情。

 

 

……没有终点的未来......

 

 

==写给女儿的生日寄语== 

1-写给女儿的第1封生日寄语:理解成功

2-写给女儿的第2封生日寄语:理解简单 

3-写给女儿的第3封生日寄语:理解文化

4-写给女儿的第4封生日寄语 理解宗教

5-写给女儿的第5封生日寄语 理解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