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马年后在经济问题方面的絮语


进入了马年,许多在蛇年未解的世界性经济问题也随之延续进入了马年。如果欲择重要的罗列之,笔者想到了以下的一些问题:

一.美国联储局的购债规模还会继续以每个月递减100亿的速度持续下去吗?

二.新兴市场货币是否还会继续贬值?

三.中国的A股市场有可能继续走熊吗?

四.2014年国内经济增长速度能够继续保持7.5%以上吗?

五.人民币会继续升值吗?

六.国内的房价还会继续涨吗?

……………………。

好像问题还不少的。

显然,上述都是目前人们最为关注,却无法找出现成答案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在马年怎样演绎,笔者不惮孤陋寡闻,试图分析揣测之。

————————————————

目前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已经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着并制约着。若欲设法去找出影响力最大的方面,或曰起主导作用的所在,或许非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问题莫属。因为,美国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经济体,其一举一动,即使是一个不大的政策变化,对其他经济体存在的放大影响却是不言而喻,不可小看的。

2013年,美国经济形势尽管有所好转,但实施了3QE后形成的美国债务的绝对巨额增长,遗留下来的恶果却难以消除,以至于到今年的2月份,政府又将面临需要再次提高债务上限的问题。而为了吸引外来资金能够继续逗留在美国国内,设法保持股市等金融市场的兴旺是唯一的办法。从QE1推出至QE3的实施至今,美联储通过量化宽松共创造了约35300亿美元的货币供应量。现在每个月减小100亿的购债规模,即使能够持续下去,能产生怎样的实质性影响呢,实在微不足道的。况且,只要购债规模一日没有减到0,量化宽松就一日没有停止。美联储购债规模的缩减行为,在本质上更多的是要摆出了一种姿态告知世界,情况在有所好转,以此引导市场的预期朝着有利的方向去演变。但市场在感受实际的流动性状态之后,必然会回归到现实中来。而在双赤字无法缩减更谈不上消除的宏观环境下,在巨额债务面前,继续创造货币供应量,保持市场有足够的流动性,是美联储维持当下经济得以循环下去的唯一之选。因此,除非美国的贸易赤字在短期内能够大幅度下降,联储局要想再多次减持购债规模,或许会非常地困难。笔者认为最多再递减两到三个月,美联储就会回到继续维持购债规模不变的老路上。

若要对此问题多说几句的话,那就是,如果美国能够在能源进口方面继续保持缩减的状态,并通过页岩油逐步替代传统的石油,达到能够停止进口石油,甚至达到石油净出口,那么,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或有可能得到终止。

————————————————

2013年下半年,新兴市场的货币贬值潮,本质原因是那些国家出现并积累了大量的贸易逆差,加上他们无法像美国那样通过吸引金融资本的流入来保持自身的国际收支的平衡所导致的。随着世界经济整体低迷的持续,新兴国家的出口还会继续萎缩,从而这些国家的货币将继续贬值而无法逆转,经过政府努力,最多也就是贬值的速度受到一些控制而减缓一点罢了。通过新兴市场国家的这次经济兴衰循环,我们更可以明白,维持进出口平衡,对于一个小规模经济体的稳定来说是多么重要。只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环境下,一个经济小国要做到这一点,却极度困难。经济结构单一,市场容量小,受外资进出影响大,都是引起经济出现大波动的因素。但这些因素都不是一个小政府能够轻易消除的。

————————————————

中国的A股市场持续数年的走熊,基本上已使这一市场成为了中长期投资者的坟墓。当下的氛围是:要不就极度悲观,要不就极度投机。前景似乎难以把握。然而在一片萧瑟的悲凉气氛面前,最近发生的两件事或许会成为A股市场即将转势的标志性信号。一是统计下来,QFII2014年普遍都遭遇了亏损;二是大部分还在市场内厮杀的股民都已经不再持有银行股等大盘优质股。之所以认为这两件事可视为股市转向的标志,是因为由此说明了大盘优质股已经被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在媒体等一再引导下,在股市走势的一次次证明下,大众的熊市思维已经成为了定式。如同基金业的88定律,股票的集中度也历来是股市涨跌变化的基本动因,QFII普遍亏损,以及大众已经不再持有优质股,说明了市场重头筹码从大众手中转移到机构等少数人手中的一轮循环业已接近尾声,而这正是股市反转的条件。

可能很多人会认为中国的银行股并非是优质股。确实,关于银行业的种种不利传闻,弄得大众对于银行业业绩年增长10%以上,市盈率已经降至5-6倍的事实都已惘然不顾,视而不见,说明了大多数人思维的羊群模式。说实在,笔者倒并不惧怕在2013年买了银行股被套,一直忧心的倒是当银行股再次飞涨,QFII大举抛售,赚得钵满盘满时,现在唱衰银行股的专家又会振振有辞地指责大众的无知,让人家剪了羊毛。

实际上,银行业在监管不断严格面前,整体上存在的风险不难被逐渐降低下来。尤其是国有银行。若客观地来看,银行业这几年的管理虽有问题,但管理水平却是在提高。因此,当我们看到国内银行业不足的一面时,也应当看到这几年银行业的长足进步和发展。

对于有些负面的说法,如果能够认真思考一下,未必就是如此的。例如,近期的钱紧现象,普遍被认为会推高存款利率,不利于银行的业绩,但事实上在存款利率提高后,贷款利率方面会提高地更多,息差反而可能因此扩大。君不见,现在银行在住房贷款上已经基本不再给予打折的优惠利率,这种变相地提高贷款利率的情况,为什么就没有人来解释说明其对银行业绩提高的有利作用呢?以笔者之愚见,对中国银行业来说,关键的不在于基准利率的高低变化,而在于贷款坏帐的占比是否会上升。

尽管如此,由于世界经济的整体低迷,在2014A股要有大幅度的上涨或许有困难,但止跌回升的信号已经极为强烈。最大的可能是随着银行业业绩和分红预案的公布而出现股市的牛熊转折点,虽然在一年中因股指期货市场的存在,股市仍会大幅度波动。

————————————————

2013年国内经济的增长超过7.7%已无悬念,显示了政府意欲维持失业率稳定的决心和能力。为了控制失业率,也为了积极维稳,面对产能过剩以及严重的环境问题,继续保持2014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在7%以上或许是不得已之举。好在中国人民的勤劳一代仍在努力工作,为赚钱而超时工作,还是很多人愿意做的事。因此,通过延长人均工作时间,来提高人均产出效率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从而降低或保持较低的产品成本以继续保持出口竞争力,还是可以做到。中国人的聪明智慧在现今环境下依然胜人一筹,因此,不管国际经济环境会出现怎样变化,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几年内暂时不会被动摇。所以,7%甚至7.5%的经济增长目标在2014年应不难达到。

————————————————

在人民币升值预期方面,近来有了些不同的声音。笔者历来认为人民币的升值,从总体上说是利大于弊。实际上,这几年的人民币升值已经在很多方面对老百姓的生活产生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在出国留学,旅游,海外购物等方面。但是这些有利的变化似乎都被视而不见,大众的视线被升值有害论吸引到了巨大的外汇储备的贬值上,似乎人民币的升值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或巨大的财富损失。对此不同的意见,笔者在2010年撰写的博文:“人民币升值的整体利弊观”已有过论述,在此就不做赘述了。

纵观导致一国货币汇率变动的基本因素,中国仍然维持贸易顺差的结果,以及人民币目前的存款利率水平,人民币继续升值或许是一个必然,政府也无力大加干预。继续升值对于出口行业会产生沉重的经营压力,但这也是促使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动力和压力。目前,人民币的存款利率在各国货币中并不算低,或许还可以属于高息货币。因此,人民币还不会随着近期的新兴市场的货币贬值而贬值。只有当汇率升值影响到对外贸易出现了较长期的逆差时,才需要警惕人民币的贬值风险。

————————————————

从进入2014年后,一月份的全国住房销售数据看,住房销售量已经有了明显的同比下降。已有报道,有些住房投资者开始在抛售手中的住宅,将资金转向购入商业楼宇。这或许意味着炒楼一族中的敏锐分子已经嗅到了继续逗留在住宅市场的风险。

另外,笔者身边已经有不少人在为了炒楼而买楼了,因为他们从前几年为了居住买楼而获得的帐面升值中,感到了买楼获利的容易和诱惑。

但情况往往就是,市场的转向就是在多头所向披靡时出现的。尽管,在早几年笔者认为房价不可能大跌,时至今日也不认为房价短期内会大跌,但继续上涨升值的概率已经大为降低。一是政府即将出台的物业税,会大大增加住宅的空置成本;二是限购政策不会停止;三是高企的房价引起的人工成本上升,使得劳动密集型产业,从高价区向低价区的迁移成为趋势,也间接使得工资增长幅度逐年降低;四是大学生更多地向大城市集中的动力不再像往年那样如此汹涌澎湃。这些现象的存在,会使得所谓的刚需逐年下降,从而房价继续上涨的动力也将不复存在。

2012年到2013年,中国高企的房价,逐渐显现出其对推动总体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效果。结果必然是制造业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下降,或是为了维持竞争力而增加每人的工作量,以降低小时工作的成本。但以增加个人工作量来提高效率的方式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会遇到越来越大的抵制。

————————————————

在迎接马年的第一个工作日之际,留下上述的一点随想,作为一年博客的开篇之文,颇有不亦乐乎之感。

在此“呵呵”了。

也谨祝各位关注本博的博友们,马年吉祥,万事如意。

 

本文定稿于20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