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华真:壮物业易 大业务难


 普罗中国人的眼球,都会盯着几个香港大佬的传承,如李嘉诚或郑裕彤等,但这堆1.5代的传承,大部分可以归类为「重产轻业」。

若果一团资产,其规模及价值胀缩仍然决定在经营者之手,我可以称为「产」;反过来,若其价值决定在客观需求,即如地皮或楼房,我们可以称为「(物)业」,「业」并不太需要拥有者的智慧才会升值,但一盘生意的生产力/增值力/经营力不足时,「产」就马上跌个四脚朝天,手游股价就是最好的例证。

仍在资产游戏中

「产」的升跌亦非常戏剧化,要搞个模式出来勉强可以,但要演变成严谨数学模式、甚至是方程式,就非常困难。

香港的传承很多尚在1.5代,例如「李嘉诚→李泽巨+李泽楷」,但像「郑裕彤→郑志恒+郑志刚」,表面上是2.5代,但有跳过「郑家纯+郑家诚」的味道,仍较似1.5代,是「产」比「业」重的模式。这些1.5代的故事并无太多新意。

2014220日的中午,却碰到完全不一样的传承群,记得上次在中总演讲时,稻香钟伟平是一代,莎莎郭少明也是一代,唯一的二代是朱鼎健,听众看来是一代居多;但当天举办方是香港海味商会,4050人中,其中一席与我们年少时饮宴一样,是年轻人席,全部平均在30岁以下,主家席虽然是成熟的一群,但他们都并非一代,而是二代,最捉狭的是有位自称「年轻人」的30后二代,实情当天出席的大多数不是二代,就是三代。

沿海者善变

根据会长苏杰开的说法,海味这行业以上世纪50年代为起点,渔民上岸要搞点生意,就在海边来个小店销售,是产业链下游最终端的行业。这个转变一点不容易,笔者估计,业者每天除了应对消费者的心理变化外,更要留心天气,那时,电车路是沿海而筑,他们在电车路旁的店,还须面对台风水浸等风险。

经过60年的砥砺,他们用的商略也层出不穷,其中最常见的一横一直,横以「加」略多卖燕窝、药材,甚至腊味等相关产品,另外当有从台前(零售),悄悄是去买铺,成幕后者(收租),已经是由「产」入「业」。

据部分会员的说法,他们现在的挑战来自货价日高、货源难控,问道于笔者,是否要向上游移动,甚至要移到尽头,变成生产商/资源商,搞出整个产业链来,变成一条龙;这个要端视个别企业的财政宽裕度,就算是够宽裕,亦要比较向其他行业投资的回报率,不能单向行业内比较,答案是各自修行。

跨界经营

无论单从海味,或已扩阔包含药材、燕窝,甚至腊味,笔者想给它们一个新的名称,名为传统中国功能食品零售业(Traditional Chinese Functional Food Retailers)。有了这定义,将来企业发展会自由一点,不致缚手缚脚。其中一位年轻的会员:德成海味的陈沛杰,已用这种扩阔概念取得成效。

行业内对异军突起的「楼上燕窝」有什么看法?会否在行业出现「惠康/百佳」等巨头的情况?这些都是业者要反躬自问的好题目。

现实中他们的承继者,较多去选择由「产」入「业」,即是用较中式的说法,赚到钱就去买间铺,这个亦可能是整个行业在中西区遽然不动的原因。

这种发展模式有长有短,长的是用资产管理高度去看财富,总胜于旧式厂佬用经营、甚至低级的生产导向看财富。前者令后人的突变空间更大,据闻亦有不少海味二代三代,入职银行家会计师,去到一定年纪或际遇,又重回海味业,回归者更可以带入很多新基因;但另方面由于地产太容易赚钱,海味行业本身的空间未发挥净尽,加上同业可能只是一墙之隔,圈子狭小,互相影响易,独立思考难。

是否再有壮大空间?甚至反过来戮力进军中国?确值得业内者再三思考。

有次去小沥源,发觉那里的矮工厦,其中一栋已给「楼上燕窝」全占,正是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漏夜赶科场,向「产」还是向「业」来壮大,智愚得失之间,确值得业者反复辩论及三思。

本文来源:信报财经新闻,联系电邮:[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