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些年修建的房子究竟去哪儿了?
-----一位老城区的房管员说自己二十年收房租的区域没见到多少人搬走的疑惑!
汪华斌
昨天去房管所交房租,碰到了一位认识的房管员;她说她在这片区域收房租已经二十年了,而这二十年正好是我国住房建设突飞猛进的二十年。然而她不明白,为何这二十年她这里的住户没有改变;不仅因为住房没有改变,而且住户也没有改变。虽然也有极少数搬走的估计是改善了住房,但绝大多数人依然还是二十年前的住房。她说她真的不明白,这二十年的中国房子都去哪儿了;难道都是外国人来中国住新房吗?
是啊!很多老百姓不明白,为何我们社会任何地方的房子都是有人的;而我们这些老区的人更不理解,因为我们周围的人全部是二十多年没有改善住房的人;难道这些年这些新修建的住房都满足了农村的人吗?其实不然,我们见到农村人进城还是住工棚或租房的较多;而真正能在城里买房的农村人并不多。但我们现在全国已经成为了一个大城市,到处都是高楼大厦;而且已经连成一片了。更为重要的是毛泽东时代的工厂林立的现象不见了,因为现在到处唯一见到的全部是新建的住房;很少工厂。正因为如此,这些住房究竟住的谁?为何全国已经成为了一个大住宅区,而老百姓绝大多数人却依然还是在二十多年前自己住的老房子里;难道这些新修建的住房里真的不是中国人住的吗?
我们知道我们社会第一批商品房,那时的住户还真的不是我们老百姓;因为当时除了极少数发财的老板外,剩下的几乎全部是台资老板或港澳台商人。正因为如此,所以住房改革后的任何单位依然还是要自己建房;因为当时的确连单位负责人也买不起这些商品房。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社会的商品房出现了戏剧性变化;它成为了官员的额外财产名称。如我就经常听到某私人老板说为什么项目,最后是送了一套商品房给某官员的街谈巷议。事实上也应该如此,如果不是难道刘志军真的会自己买340多套商品房吗?我只见到有不少官员替子女在国外买房,却还没有见到那个官员为自己的子女在国内买商品房。如我认识的一位小官,她的孩子在美国读书而成为了美国公务员;然而她却在国内有六套住房。原来首先是单位因为她是科级干部而分的一套住房,后来单位自己圈地又修建了干部新房;于是自己出部分钱又分到了一套当时的小产权别墅房。后来单位害怕小产权房影响干部积极性,于是与房地产老板共同开发了一个新区;自然所有的干部又按照等级内部买了一套商品房。后来的几套商品房竟然是往来单位半买半送的产物,所以后来又有三套不同产权定义的住房到自己的名下了。正因为如此,她退休后肯定去美国过后半辈子;而几套产权不明确的住房不好脱手成为了她的苦脑。而我们这些人苦脑的不是住房脱手,而是如何能真正改善自己的住房;因为我现在还住在二十多年前分的房子里,而邻居竟然也没有变化;这就是我们这个住房年年翻番的社会,竟然不知道这些房子去了哪儿?
据网络上的披露,从1994年起到2011年房地产开发建设房屋的施工面积是2891000.1万平方米;如果按照一百平方一套的话那就是2.89亿套房子,相当于每四个中国人就拥有一套新修建的住房。另外根据中国人口信息网的数据显示,到2008年年底中国大约有3.8亿个家庭;也就是说应该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家庭新增了一套住房。更重要的是以上数据仅仅是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数据,并不包括农村及城郊自建的房屋面积;因为如果按照中国农村有2亿家庭计算,相当于城市人口平均每户新增住房一套半。这数据充分说明中国目前的房子是供大于求,但什么大家依然还是买不到或买不起房呢?这也太违背市场规律了吧。这究竟是为什么,恐怕只能用中国特色解释吧。
再说我们农村吧,也是住房控制的社会;如我在鄂州市老家农村的住房,村干部竟然以我家老人八十多岁没有资格享受宅基地的理由拒绝我回家修缮;结果今年这房子倒塌了。按照鄂州市的政策十八岁以下和六十岁以上没有资格享受住宅权的原则,再加上一户一房的原则;那么鄂州市农村住房应该是减少而不是增加。然而实际鄂州市依然还是从城市到农村住房两极分化,没有住房的永远是没有住房;而有住房的却是每年住房增加。如我就知道我村那位在鄂州市当领导的人,同样是没有农村户口却能开辟粮田修建别墅;而一个个体户老板,除了在城里买了三套住房;同样回乡修建了二套新住房。原来不是鄂州市控制住房,而同样是通过住房来实现两极分化;因为两极分化是中国房子哪儿去了的根源,这也是中国住房永远供不应求的原因。再加上拥有多套住房的永远是我们社会的权贵者,这也是我们社会住房这固定资产难以统计并公开的原因。
为什么到现在还有这么多的老百姓没有改善住房,这些年修建的住房究竟去了哪儿?我想老百姓心里都有数,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