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兆 中 纪 实


 1954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第一枚真正的氢弹试验成功 35毫米照相机投入使用日内瓦会议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 西方现代美术巨匠马蒂斯逝世等等事件都发生在这一年。而在山东省费县东徕庄诞生了一位画家,他就是黄河文化的守望者:王兆中。

    1959,三年自然灾害席卷了大半个中国,王兆中的年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下度过的。父亲是一位军人,所以5岁那年,王兆中就跟随父母支边到黑龙江省五常县山河屯林业局三人班林场,他在那里读小学、中学。在学生时代创作长诗《拉林河秋天》《大北岭》等作品在那个时代和背景下,王兆中在生存的磨练中成熟。在艰苦的岁月中表现着对艺术的热爱。1971,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17岁的王兆中就已经在第三铁路工程局新运处从事着放映员的工作但是他丝毫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不断迈向新的知识和领域。从事非常苛刻的摄影工作,同时也担任一部分的美术工作,这对他后期造型基础与构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摄影作品有《太行笛声》《太焦线巡礼》等。与此同时,画了大量的风景写生和人物素描速写。直到1980,才有进入了中央美术学院油画训练班学习的机会。在那里由钱绍武,冯法祀,戴泽,潘世勋,苏高礼,李天祥,赵友萍,马常利,孙景波等先生任教,受到正规的美术基础教育,课堂习作和创作基础有了长足的进步。

    1984王兆中被重新调入第三铁路工程局文化宫工作,作品《老人肖像》入选山西省“首届油画展”。并为此有机会临摹一批西方一线油画大师作品。1985,王兆中考入山西大学艺术系期间对造形规律,色彩规律在写生中的运用做了深入的探索与研究。进行了长期的素描色彩人物写生,为后期创作的方向奠定了基础。而山西,也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毕业作品《高原》《祈祷》,参加“山西大学美术展”,“中国铁路美术展”,“山西省第八届美术展”。

    1987,于第三铁路工程局中师任教,更有机会长期深人黄河碛口,克虎,米脂,佳县.河曲,保德等地生活。画了大批速写,收集了很多素材。并了解他们的生活生存状况,情感精神状态。得到了情感上的呼应与交流,创作了《清明》《故乡》,并入选“山西省赴新加坡美术展”,同时作品被新加坡收藏。

1993年 ,王兆中于山西省纺织工业学校(太原理工大学 艺术学院前身任讲师,同年创作《黄河——船工》和画了一批人物习作。《黄河——船工》发表于《乡土文学》《人民日报》《山西画报》等重要报刊、同时受到了媒体的重点关注。1994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研究生主要课程班,除完成学业外,创作有《暮归》《远村》等作品,作品《远村》被日本中川美术馆收藏。 1995,是王兆中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王兆中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九届研修班。苏高礼,钟涵,丁一林,马路,孙为民,杨飞云,朝弋,洪凌,葛鹏仁,谢东明等先生任教。在完成课堂习作的同时,完成了一批创作,并得到先生指教和肯定。

同年,日本著名艺术品收藏家、艺术品评论家、日本中川美术馆馆长。中川建造先生来华,偶然间看到了摆放在画室里的王兆中的油画作品。浓郁的地域性文化和人的生存精神、劳动人民生存状态和强烈的生命意识深深的打动了中川先生创作《远村》系列《黄河》系列深受中川先生的关注。《远村》入选“中国油画风景展”“日本中川美术馆收藏中国画回京展”。《黄河》组画参加“中央美院油画系九届研修班毕业展”。《中国油画》发表《远村》系列专题,作品收入《日本中川美术馆收藏集》 《中国风景油画集》  《人民中国》向国外发表《远村》等。马来西亚艺术学院长期陈列。其中52幅作品被收藏日本中川美术馆。那时一同被收藏的还有吴冠中、罗而纯、吴作人、黄胄、古元、黄永玉等艺术家的作品. 为此中川建造也被称为中国艺术家的“伯乐”。

   1998,学习深造结束后,重新回到山西省纺织工业学校任副教授,这段时间绘画风格有了很大的提升,创作了《黄河》系列(10——21),  《黄河一背河》入选“山西9 8油画展” (获优秀奖)。《中国油画》  《美术》《美术研究》《中国文化报》等报刊专题发表《黄河》系列,《王兆中油画作品展》第一回开幕。山西电视台拍摄播出《黄河》系列专题。同年参加“9 0年代中国美术现状与趋势研讨会”。并配合会议举办了《王兆中油画作品展》第二回展。作品被收入《中国当代油画集》《穿越世纪一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修班作品集》作品得到邵大箴,王宏建,范迪安,易英,殷双喜等国内一流的美术评论和艺术大师的指教、肯定和评价。以黄河为创作资源,用表现主义手法,描绘人的生命力量和生存精神,反映着浓郁地域性的文化状态,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氛围和标志。

      1999主要创作作品6幅,龙年一(黄河·23),暖冬一(黄河,24)为代表作品。远村一(17)入选《中国百家名人小幅油画展》;龙年一(黄河, 23)等三幅作品由日本中川美术馆收藏。作品入选《当代中国美术》 画集、《中国当代美术家光盘》。此时的王兆中的艺术品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

      2000,王兆中坚持回到了太原理工大学轻纺工程美术学院继续任教,因主张学生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广泛的艺术交流之外、还鼓励大家走出去、去真实的世界来感受艺术、来获得艺术乃至人生的理解。至今影响着山西油画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社会人才。期间创作作品17幅,同时《素描头像》专著由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王兆中油画展》第二回展出。作品油画语言与传统文化结合。在真与善的精神层面向前推进。作品有,洗羊一(黄河,31)、深秋一(黄河·30)等,《中国油画》4期发表专题介绍黄河。发表6幅作品。

      2001建立北京兆中艺术工作室。创作作品11幅,深秋一(黄河·30)参加中国油画大展。并创作了一批小幅作品。在画面中寻求色块的节奏与均衡,寻求音乐的感觉。春风一(黄河·34)日本中川美术馆收藏。作品入选《今日中国美术》。

      2002年一(黄河,45)日本中川美术馆收藏。接嘴一(黄河·46)反应了来自人原本的情爱和对高原之爱。在小幅作品中追求单纯、和谐。守望一(黄河·54)是追忆黄河的开始,走入对往日黄河崇拜,7月参加中央美术学院博士课程油画高研班考试,9月被录取,学制二年,师承朱乃正先生,由靳尚谊、詹建俊、袁运生、钟涵、邵大箴、王宏建等先生导师组授课。写出《我为什么画黄河》、《我追寻的黄河精神》、《黄土窑洞的文化价值》等论文,专业课程习作创作相互交替、探索造型规律、色彩规律和个人语言风格。同年,村口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十六届新作展。

      2003年春季开学后,在画习作的同时,画参加中国第三届油画展的创作,高高的日头一(黄河·56)收笔并交稿。425日因“非典”停课,在工作室画了一批小幅创作,素材来自晋中附近的山村。8月艺术市场期刊做了专题介绍,旺火一(黄河,22)收入新中国美术史。艺术市场2003·8期发表黄河专题。高高的日头一(黄河,56)入选第三届中国油画展。

2004年  完成中央美院油画博士课程高研班毕业论文《论黄河精神》。美术研究(2004·3期)发表论文提纲。六次参加中央美院油画博士课程高研班个人作品分析会,导师靳尚谊、詹建俊、朱乃正、袁运生、钟涵先生。9月返黄河边第八堡体验生活,画了一批速写,回京后画了《八堡人》等一批作品。全年创作作品13幅,继续准备20055月毕业展作品。处暑——(黄河·58)入选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山西省十四届美术作品展获一等奖

       作品初次参拍,远村(之7)由北京华辰公司秋季拍卖(成交)。(北京·京广大厦)中国油画(2004·6期)发表十届全国美展作品《处暑——(黄河·58)》。艺术市场2004·4期发表黄河专题。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范迪安先生撰写前言,日本中川美术馆长中川建造先生撰写评论文章《希望之星》。此时的王兆中已经是中国油画市场上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他的执着与感动铸就了中国黄河文真正的守望者。王兆中经常这样描绘自己:我就是一个在艺术上耕耘的农民,一心一意的耕耘好这块土地就好,艺术家是用作品说话,而不是用炒作和泡沫经济说话。

        随后王兆中11月回太原理工大学轻纺工程与美术学院任教,指导学生毕业创作。200510月参加中央美院首届博士高研班毕业展;12月中国油画发表展出作品《八堡人》《天堂》《节日》《回忆石羊坂》及文章《在这段日子》。20067月《王兆中油画作品展》第四回在北京观音堂艺术区黄河画廊开幕。 2007 8月《王兆中油画作品展》第五回在北京观音堂艺术区ART8艺术空间开幕;10月参加“二十一世纪当代艺术记录展”。

        2008《星艺术》发表专题,介绍王兆中艺术新作及感想;之后在北京工作室创作室创作一批新作品,内心走向更干净明确。之后不断大胆尝试新的创新形式,让颜色更加的纯洁鲜活,融入了真实的黄土生活。

        200911月在文化部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基金会设立“兆中艺术专项基金”,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这是国内艺术家少有的举动,也是国内少数的艺术家公募基金。王兆中用实际行动改变着画中的人和事。12月在北京星河湾举办《王兆中油画作品展》第六回展,出版《王兆中油画作品集》。 

        2010 8月回到阔别30年的黑龙江三河屯三人班,少年时的记忆变得惆怅,物是人非,只是山河依旧;9月在晋中大沟、西窑、南田、绿豆湾写生;10月《财富圈TID》发表《捕捉黄河魂》介绍作品及个人创作状态;10月作品参加北京艺术博览会20119月带学生北京毕业采风;10月在太行山写生,在教学期间画了太行山系列作品;11回到黄河八堡写生,收集素材;

        2012年,每天清晨都会看到王兆中在操场散步,简单的早餐,简单的服饰,在简单的画室中创作。他的创作很明确,那是前期准备和构图是非常的苛刻。周末,时常会看到王兆中等待去后沟班车的情境:一个早晨、一壶清茶、一个速写夹。可能就是王兆中早已习惯的生活。写生回来后,还要不断的修改和填充:一幅创作在动笔前,要经过很多次的修改,最终才能落实到画面中去。王兆中在这嘈杂的社会中找到了简宜的生活,也同时提炼出自己艺术上的那片心怀感恩的纯净。

        至今,王兆中依旧行走在黄土高原的每一片土地上,带领着学生和团队翻过一道道沟壑,寻找着每一处感动的瞬间。他的课程不仅需要大胆的洞察力,还要有不怕苦的精神。因为行走在艺术的道路上,不仅需要的娴熟的技法和想象力。更重要的是一颗不怕艰辛,永怀感恩的心。这样的艺术才是中国对古老文化流传最好的延续。

      

 

                王立臣

2014年元月 整理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