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舌尖上的浪费”靠禁令更要靠自觉


遏制“舌尖上的浪费”靠禁令更要靠自觉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2014年3月19日人民日报)

  众所周知,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基本国情,我国粮食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但受讲排场、比阔气、爱面子等不良风气影响,加之相关监管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国食品浪费现象广泛存在,人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既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也是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传统美德、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可谓正当其时,是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问题的有力举措。当然,好制度要靠好落实,遏制“舌尖上的浪费”靠意见、靠禁令,更要靠行动、靠自觉。

  严格“禁控令”执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应该说,反对“舌尖上的浪费”,不是今天才提的。但是,一直以来,缺乏操作性强的制度设计,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办国办关于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意见》的出台,无疑填补了这一空白,随着后续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反对食品浪费,将逐渐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意见》从杜绝公务活动浪费、推进单位食堂节俭用餐、推行科学文明的餐饮消费方式、减少各环节粮食损失浪费、推进食品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健全法律法规、加强监督检查等八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其中不乏很多操作性强的禁令、控令,必须靠各级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严格执行、协同推进,才能真正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浓厚氛围。

  杜绝“好面子”陋习。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中国是礼仪之邦。无论是乡野草民还是城镇市民,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达官贵人,在各种场合,常常都喜欢讲排场、比阔气、爱面子。尤其是在吃喝问题上,不管吃完吃不完,菜肴一大桌,烟酒等档次也是“居高不下”,尽管老百姓对此也颇多反感,但很少有人主动去减和降。于是,你吃我吃大家吃,你喝我喝大家喝,吃喝成风,浪费成瘾。所谓的“光盘行动”也应者寥寥。因此,在执行反对食品浪费的《意见》时,必须破除“好面子”陋习,带头厉行节约、移风易俗,否则,心里想反对,但是面子过不去,只会让禁令落空。只有人人都放下面子,并自觉从身边做起,从小事改起,从每一顿、每一餐省起,反对食品浪费将会从纸上移到桌上。

  清除“官本位”思维。干部带头,万事不愁。在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问题上,也必须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意见》明确提出了杜绝公务活动浪费相关要求,必须靠各级各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自觉执行。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干部能不能带好头,首先取决于干部头脑中想的什么、装的什么。如果一个干部满脑子想的、装的都是“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公家的钱,不用白不用,不花白不花”等特权思想、“官本位”思维,即便禁令再多、要求再严,他也能“变通”、也敢违反。就像关于严控公款吃喝、“三公”消费等,一些干部之所以“不当回事”,明知故犯,根本一条原因,就是他们头脑中的“官本位”根深蒂固。因此,必须花大力气清除干部头脑中的“官本位”思维,以党性原则、党章党纪、法律法规、民心民生等武装头脑,从而远离奢侈浪费等行为。

  发扬“钉钉子”精神。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不是一朝一夕、一时半刻就能立即做到的。这其中隐藏着的有关“四风”方面的问题,也不是毕其功于一役就能彻底解决的。而且浪费现象、作风问题,向来具有反复性、反弹性,必须常抓常管、长效作为,发扬“钉钉子”的精神,狠抓落实,一抓到底,并且要一茬接着一茬抓、一任接着一任管,突出领导带头,健全法律法规,强化宣传教育,加强监督检查,坚持做到善始善终、善做善成。对于各种浪费现象,要采取“零容忍”的态度,积极劝止、坚决反对,情节严重的,要严肃追究,绝不手软,决不姑息,促进、倒逼养成节约习惯。

  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是一场战役,靠一张通知、一份文件、一个意见、一条禁令,是不可能取得最后胜利的。它需要全党上下、全国上下、各级各地各部门统筹协调、积极配合、合力共为,才能共同推进反对食品浪费工作,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倪洋军)

相关新闻: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