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生和教育改革助中国重拾人口红利


  中国的改革在新一届政府领导下正在广度和深度两个方向推进着。但是改革的中心主旨并没有改变,那就是“发展”,不过大多数国人具体的理解为经济发展。
  中国以往的腾跃式发展,被很多人归功与中国的人口红利。但是,此轮人口潮毕竟是要过去的,因此,对中国基于人口红利的发展的可持续性的担忧便涌上人们的心头了。此前,IMF总裁拉加德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上也基于此提醒人们,中国靠人口红利维持的制造业或以走到尽头,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可能会有所下降。
  但中国人自己似乎对此更加着急。直接和人口红利相关的人口政策,在强烈的改革呼吁当中已经开始松动了,而呼吁放开生育限制的主要理由之一就是人口红利的消退。现在,“单独二孩”政策已经在9个省市落地,其它地区也在紧步跟进当中,这其中包括整天叫喊人满为患有“首堵”之称的北京和全国第一人口大省河南。
  人口政策的这种松动迹象,显然表明,高层已经认可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正面临丧失人口红利的威胁的分析。可以预期,人口政策更大的松动是可期的,或许就在不远的将来。
        但是,人多不一定就能带来人口红利。与人口红利有关的另一项政策就是教育,中国当前来说突出的就是高等教育的入门高考。高考改革已经成为当下关注并有所进展。
  中国人多的说法已经让人说厌烦了。然而,从妇产科的床位紧张,到幼儿园的名额难求,到小升初、初升高的择校难题,再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再看高考人数二三十年来的突飞猛进,再看看人山人海挤在职场里的大学毕业生,以及“硕士多如狗,博士满街走”的盛况,每个环节都只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人多”。
  然而,为何这么多毕业即失业的大学生,多如狗满街走的硕士博士竟然会带来人口红利的消失?是中国教育的错误吗?中国教育真的培养出人才吗?这其中有什么矛盾吗?
  其实真的没有。
  此前,一个由英国25所优秀中小学校长组成的教育考察团来到中国宁波,他们看到中国的小学生居然能够借助乘法口诀口算出72÷3而惊讶不已,这道题在英国他们要几节课才能让英国孩子学会。
  嘲笑中国的教育也好,为中国的教育骄傲也罢,恰恰是中国教育自邓小平恢复高考制度以后带来的发展,造就了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发展根本的思路,终于到了让人重新思考的拐点了。
  教育,提高了人们的知识和技能,也就是提升了人们的劳动能力。但这种提升是付出了巨大的成本的。人们为孩子的教育,从胎教开始到大学毕业,付出的费用究竟昂贵到什么程度?反正没有人认为是个小数目。这种巨大的教育投入,最终一定会转化为劳动力的价值并以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扬体现出来。也就是说,以提升民众的劳动技能为目标的教育,最终带来的是劳动力成本的整体上升。
  经历过十年寒窗苦而到达劳动年龄的人口,仅仅为了摊销教育投入,也不会再去接受低工资的工作。劳资交换的另一方——资方,往往把大学生失业的原因,归结为现在中国的教育失败,说大学生一代不如一代了,其实不然,现在的教育水平和大学生掌握的知识结构都远比恢复高考当初的“老三届”、“新三届”要优化,更贴近世界的知识前沿。只要有合适的工资待遇和岗位机会,相信新生代的大学生一定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并超越前辈。
  但是,不幸的是,中国的发展似乎的确是建立在人口红利的基础上,说得白一点,就是建立在廉价劳动力的所谓的“优势”之上的。

  人口红利,这个措辞具有很大的误导性。第一,它不是劳动者自己的追求。没有一个人会为自己的廉价而自豪,大家为了提升自己子女的价值,每个家庭对后代的教育投入都在所不惜。而唯有红利的获得者,才会追求这个人口红利。
  劳动力也是商品。什么商品才会廉价?自古以来,量和价的关系就是“物以稀为贵”“淫而贱”。所以,中国要想重拾人口红利,就要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双管齐下。
  数量上,加快计生政策的改革,从逐步松动到全面放开生育。
  质量上,要纠正过去教育是发展之本的错误认识,改变大投入发展高等教育的错误做法,只培养简单的劳动力,这样就为将来造就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好在现在政策已经开始向这个方向转变了。而且,数量和质量两方面还有所协调。
  计生政策已经松动了。现在是单独二孩,将来是普遍二孩,之后是生育自由了。
  但有了人口不见得形成人口红利,因为大家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谁会让龙凤之内大材小用去当红利之源?
  高考据说马上就要改革了,只考语数外。过去考“3+X”,现在X要消失了,过去讲“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物理化学都成了负担了。不过有人已经在呼吁把数学也踢出高考科目之外。外语已经要转为商业化考试了,今后大概只考试母语一门了,这的确是学子们的福音啊。
  但高考还会是教育指挥棒,所以,高考改革会直接影响到中学的教育,中学的物理化学生物史地老师都在谈论今后的轻松生活了。
  英国的教育考察团据说要求中国组织数学老师去英国教学,看来这个忙也许不会帮得太久了,今后中国的小学生可能也和英国小学生一样,不会口算72÷3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的模式的另一个名称叫做“出口导向型”,也就是依赖大量的出口并且是顺差。外国人为何热衷于购买中国制造?不是因为中国商品质优,主要是因为中国产品价廉。以至于廉价到让国外频频使用“反倾销”措施加以限制。

  廉价的商品当然需要低的生产成本,而低成本的商品一定不能指望用高工资的劳动力去生产,而低廉劳动力一定不是高教育投入的结果。所以,中国经济的发展,依靠的就是低成本劳动力。如果中国今后还需要深化这种出口导向型或者人口红利模式的经济,继续维持庞大的低教育水平低素质人口就是必要的。
  随着人口政策和教育政策的改革的推进,一方面增加数量,一方面降低质量,要不了多少年,中国的人口红利优势就会重新建立起来。
  只不过,到那时候笑得开心的,只是人口红利的占有者,而非人口红利的贡献者。
  看官:你是要做人口红利的占有者,还是人口红利的贡献者?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人口红利情有独钟呼吁重拾中国人口红利优势的人,应该在政策许可时率先垂范多生几个,并且主动采用粗放养育,为国家未来的人口红利优势做点贡献。

        在政治层面,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可能有点让政治家左右为难。愚民驾驭起来比较容易,而数量太多就会有麻烦。但无论如何,一大群愚民比一大群狡猾的刁民要容易统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