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支付市场的发展节奏需要“慢半拍”


近段时间,“网络信用卡”概念刚刚被网络媒体热炒起来,就与“二维码支付”一起,被央行一纸禁令予以暂停;紧接着央行再出政策,针对新兴的互联网支付、手机支付,发布了新的管理办法与指导意见的征求意见稿。从近期网络各种媒体的反应来看,基本上是倾向于:这些新兴的支付手段都属于互联网思维的创新,此次被“叫停”,是中国银联和商业银行联手央行对第三方支付的一次“打击”。而央行则表明,这些举措是为了加强对金融支付领域安全问题的管理,特别是针对互联网支付的安全问题。在这个问题还在媒体激辩的当口,国内知名的商旅服务网站“携程网”再爆泄露用户支付信息事件,为互联网安全问题又蒙上了一层阴影。
央行的措施到底是针对互联网支付的“打击”,还是加强对互联网支付的“管理”,这两个问题的结论恐怕各执一词难分胜负,但是无论结果怎么样,互联网支付的安全问题才应该是用户心中最大的“天”。
2013年,中国的银行卡交易总额为423.36万亿元,据易观智库的分析显示,2013年第三方支付市场中的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突破了1.3万亿元,互联网支付的发展,从2007年起的542亿元已经增长了24倍之多。据预测,至2015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将达到2万亿元人民币,超过美国的人均规模。
近年来,随着网络购物、电子商务类应用网站的蓬勃兴起,带动了互联网支付需求的快速增长。美国的互联网支付是从发展成熟的的线下信用卡体系延伸到互联网,无论是在法律法规的建设,还是支付系统的建设方面都已经非常成熟;而中国不仅面临着线下社会信用体制缺失的问题,而且还面临着支付系统建设时间短,配套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造成了这种增长是一种超常规的,甚至超过了中国互联网支付应用的基础条件的建设速度,这也是互联网支付的安全性和互联网支付风险的承担机制都远远没有达到一个令社会满意程度的重要原因。
随着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和社交化应用的加深渗透,对互联网支付的应用也带来了井喷式的发展,然而在便利和丰富用户线上生活的同时,移动支付相比较传统的支付手段在风险方面,也带来了一些新型问题。
一方面,互联网支付作为新的支付手段发展异常迅速,互联网支付系统结构多样化,参与的主体众多,仅央行发行的第三方支付牌照就已经达到了250家,而诸如基于手机的各类“刷卡器”、微信POS等新兴互联网支付工具更是层出不穷。很多第三方支付平台无论是从技术力量、人员素质、对支付行业的认识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多数支付平台企业的员工都是半路出家,甚至缺乏正规的行业培训,对行业的规范、支付风险的认识可以说几乎是空白。正是这种多样化的系统结构和众多角色参与,移动支付的移动性更使安全保障的难度加大。
另一方面,由于参与互联网支付的角色的多样化,在支付安全方面的水平则是参差不齐,大量社会化应用网站加载的支付平台,更容易受到犯罪分子网络攻击,并且这种欺诈方式已经越来越隐蔽。越来越多的网络犯罪分子将在最流行的社交网站上通过各种各样具有迷惑性的点击,或者是直接建立“钓鱼网站”来实施欺诈,而且更多的支付风险,甚至来自于行业的内部人员。金融支付风险就如悬在行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随时可能会掉下来,从而引爆更大的金融支付危机。
支付行业的核心就是用户的资金安全问题。无论是银行还是第三方支付平台,通过网络银行或是其它互联网支付方式提供金融支付服务,产业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安全隐患,其直接后果就是给用户带来资金损失。相比较而言,银行作为金融机构,对于支付安全方面的投入是非常巨大的,这也是银行这一特定金融机构所必须的。相比较而言,一些中小型第三方支付平台,受到资金方面的限制,在支付安全保障方面难以落实,这就为支付安全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金融支付行业本身是一个微利行业,其投入成本非一般企业所能比及的,同时由于受到国家政策等方面影响,整体行业利润率下降。国内的在第三方支付平台采取“百花齐放”的政策很值得商榷,在已发牌照的250家支付平台企业中,真正具有市场实力的屈指可数,有些企业甚至编造交易资料来获得支付牌照,却未从事过相关支付业务。在交易金额排名前10位的支付机构,其业务量就占到了全部交易总量的90%以上,绝大多数的支付机构都面临着亏损和停业的处境,有些支付平台为了生存,甚至进入了违法违规的市场,这也是中国第三方支付平台盲目畸形发展的一个缩影。
互联网支付乘上“互联网金融”的东风,也可谓是大势所趋,对于这个发展方向,中国银联和商业银行这些传统的金融机构必须正视和面对,也应该积极地研究而绝非消极对待。然而从这次监管方与第三方支付企业的交锋中不难看出,随着部分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逐渐壮大,其对突破现行金融监管政策限制的欲望越来越强,不仅要从网络交易延伸到线下交易,在交易过程中甚至绕过金融支付的监管。这无疑是非常危险的举措,才导致了央行选择了“在不适当的时间点,用不适当的方式做了一件应该做的事。”,而且还将监管文件刻意宣传为“封杀”支付机构,将央行冠以“阻碍创新发展”和“维护银联垄断”的名义,引发了全社会的抱怨和批评。这无疑是个别互联网支付企业利用其在互联网的优势来绑架整个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一种“举措”。
无论媒体和互联网对金融支付监管机构如何抱怨,支付安全问题才是最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支付安全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作为支付平台,必须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在支付行业正常发展的轨道和方向上,进行适度创新是可取的,甚至应该得到鼓励和掌声,但是如果是出于自身的某些考虑,而不顾金融支付安全问题,利用互联网的传播力度、范围的优势,过度宣传支付领域所谓的“颠覆”、“革命”,就显得言过其实了。
第三方支付平台和银行在支付安全方面的级别必须是一致的,这就需要资金与科技力量的不断投入。而实际情况中,很多中小第三方支付企业不具备完善的应急处理系统,应对和处理危机的能力较差,一旦出现支付安全方面的危机事件,则必然难以有效应对,这将可能为用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互联网技术变化日新月异,金融支付市场的跳跃式发展模式已成定局,传统和新兴的POS、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等多种支付方式并存的市场格局已经形成,这无疑代表了金融支付市场的开放,但是所有的支付形式都必须以“支付安全”为重要的前提条件。这就需要:
一、制订完善和严格的互联网支付行业的法律法规,对金融支付领域进行必要的监督、管理和引导;
二、鼓励第三方支付平台内部兼并重组,最后形成数个有实力的“航母级”企业,打造中国的First Data。同时提高支付行业的准入门槛,淘汰大量“名存实亡”的中小型第三方支付企业,实现行业的优胜劣汰。
金融支付领域需要创新,但不能因为某些互联网大鳄们的振臂一呼“互联网支付这样的新兴业态,不可能没有风险,但是因此过度强调风险,就会将我国金融创新扼杀掉”,就把金融支付风险问题抛掷脑后。创新和风险,在金融支付领域中不能割裂开来,难道只有当风险降临在自己头上的时候,才会知道其中的痛苦吗?在金融支付的问题上,如果需要对“安全和便捷”进行一次单选题的话,我们宁可选择“安全”。
“中国支付市场可能是全球最浮躁、最喧闹的场所。大家通过各种方式试探监管者的定力与智慧,试探‘跨界经营’的各方反应,也试探中国支付业的承受力。”中国银联总裁时文朝的一席话让不少业内人反思。从这些年的发展状况来看,国内金融支付市场的发展模式之混乱,的确到了需要“降温”的时候。同时金融监管机构也应该正视新兴的支付模式的发展与创新,积极走向开放的市场,固步自封是无助于支付行业的进步。但中国互联网支付市场的发展节奏是可以“慢半拍”的。
马儿呀,有时候,你需要慢些走!
 
 

                                            2014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