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非常热,热的发烫,其中相当一部分成因是微信带来的,感谢微信,让我们提前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
在这个满天信息横行霸道的当下,想静下心来写一篇有深度的文章却不是容易的事,太多的信息让心情变得浮躁、迷失自我,老子道德经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看来当今得加上“五文令人愚知”。
想写一篇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企业商业模式转型的文章,起因来自于最近参加全球华商组织联盟举办的一次主题为《互联网时代,实体经济的出路与对策》的沙龙活动,我作为特邀嘉宾参与了点评与观点分享,其间我提出变与不变的观点。
我认为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在商业模式方面要用哲学的方法来看,本质上是一个哲学问题,是量变思维还是用质变思维去看的问题。我认为即有量变、又有质变、还有不变。说量变,就是我们的市场边界扩大了,我们用户需求更多元化了,要求更精致了,我们的决策要素增多了。说质变就是商业关系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不是对手的对手成为了对手;技术对人的替代作用。我们生产要素的作用也在发生变化,最深刻的影响是渠道。线下渠道的很多功能被线上所替代了,更快、更便利,消费者多任务处理能力,时间的价值被重新诠释,数据价值日益提升,用数据激活生产力甚至数据成为了资产可直接交易。再就是不变,我谈了凡客的案例,陈年向安踏取经的时候,安踏的高管给丁志忠说凡客的网络营销做得如何如何好的时候,丁志忠却冷不丁来了一句:“难道凡客卖的不是产品吗?”。是的,互联网难道不就是卖产品或服务吗?4P理论有没有变化,没有?产品、价格(定位)、渠道、促销这些基本要素仍在。只有手段多了,这些基本理论还是没变的。雷军的“专注、极致、口碑、快”,其本质要素仍在产品,这是不变的。但多了什么,多了互动,多了对人(尤其是用户)的重视,没互动,就没有粉丝。但传统经济就不需要互动了吗,不是不需要,而是投入产出问题,传统经济的大工业思维、规模经济对个性化不够重视,因为个性化成本高、赚钱少。但在互联网时代不行,坏事传万里,一个不好的评价极易扩散。所以我们要有变和不变的思维,变就是要更重视消费者的需求、注意环境的变化,不变的是仍要做好产品。
感觉这里面还值得进一步深入去研究变与不变,这里面不仅体现了思维、价值观导向,更体现了行动导向。传统企业在转型的过程中易走两种极端,要么被网商打懵了,全盘否定过去,赌上全部身家,动不动想玩颠覆,结果输得血本无归;要么,熟视无睹,想以不变应万变,我涛声依旧,管他外面洪水涛天,其中也有一些看到了互联网带来的变化,小额投资了一把试试水,结果碰壁后又缩回去了,从此认定互联网不是我的菜。因此,很有必要让传统企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对转型逻辑有更清醒、更理性的认识。
首先谈谈不变的地方,除了前面提到的4P理论之外,还有战略与执行层面:
1、 企业战略规划一样是要的:有一种说法,就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不需要做战略规划了,我现在连一年的情况都看不清,做五年的战略规划是瞎扯,不用再做了。这种观点有一些道理,但只要细想就应该清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是非一时之功的,长期资本性的支出仍是必不可少的,没有3、5年的持续,何来核心竞争力?
2、 对执行力体系的追求是不变的:有人以为,外界变得太快了,我今天设定的架构和规则可能明天就没有用了。说这种观点就更无理了,简直在为消极不作为申辩。腾讯张志东设计的十几年前设计的QQ架构直到现在还有效,体现的是其扩展性、柔韧性。我们的执行力体系也要更有远见性、柔性与可扩展性、更要快准狠,才能顺应这瞬息万变的社会。
3、 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是不变的:腾讯CEO马化腾就说“对于腾讯来说,业务和资金都不是最重要的,业务可以拓展,可以更换,资金可以吸收,可以调整,而人才却是最不可轻易替代的,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再就我们来谈谈变化的部分:
1、 竞争或产生交易的空间发生了变化,现在不仅有地理位置,而且增加了PC、移动端,二维码的广泛应用,让每个让眼球停留的地方都可能成为竞争或交易的场所;
2、 客户产生交易的时间发生了变化:以往交易的产生主要在接洽、谈判和成交阶段,企业精力主要侧重在与客户沟通上,但随着互联网技术正赋予客户更多的知情权、选择权、决策权,特别是移动终端设备更能做到随时影响客户行为,这些都意味着企业必须有应对这些改变的措施;
3、 竞争对手的变化:最大威胁的竞争对手不再局限于同行,潜在进入者往往带来新想法、新模式、新技术,甚至对原有的生态系统进行了重构,也就产生了一些颠覆性的作法;
4、 合作伙伴(产业链参与者)的变化:互联网巨头正在对传统经济领域施加更大的影响力,甚至在取代原传统企业的盟主地位,BAT都是千亿美金市值的巨头,他们有技术、有人才、有想法,他们虽然不是直接的竞争对手,但他们为这些潜在进入者提供了环境支持,如:交易平台、移动支付手段、互联网金融、传播平台,我们的合作对象及内容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排斥更无异于一种与未来为敌的自杀举动;更进一步展开,我们发现我们的合作伙伴变得更多、更丰富、更专业,如专注于优惠活动的返利公司、专注于商业数据分析的数据挖掘公司、专业的O2O解决方案服务商等,甚至我们原来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通过“众包”来实现,如“人人快递”、“人人创客”等,这些对我们现有的模式带来了根本性的挑战;
5、 客户需求的变化:消费者变得越来越专业、市场变得越来越细分,消费者正在被宠坏,这是一种不可逆的趋势,企业在这里并非是无可为力,我们所要做的是增加对市场结构、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预测性,主动权始终是在我们这一边的。
看了上面的一些分析是不是有点熟悉,是不是波特的五力分析和价值链分析,经典的战略分析工具,仍是我们认识商业逻辑的方法论基础。
以上我总结的主要变化,还有其他一些变化如资源结构、社会规则、价值观等,这些都需要企业有相应的应对措施。
变意味着企业投入的方向和方式要发生变化,这就涉及到商业模式的两大核心问题之一的盈利模式问题,盈利模式问题的核心就是成本效益问题,不是所有的变化我都要参与,关键看业务可行性与财务可行性,围绕形成收入的关键指标进行改革、投资,投资可相关、可量化的举措,与流量、转化率密切相关的举措,而不是盲目投资。
移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多变状态的流量和转化逻辑的多样性日渐超出我们的经验能力,这就是我们的经营越来越依赖数据逻辑的原因,大数据时代正迅速逼近。
当然,变与不变是相对的,不变中有变,变中有不变。对企业而言,内功是要勤练的,战略规划和执行能力的与时俱进,这是我们不变应万变的基础,对外界敏感、反应快速、准确,这是我们通过变中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手段。
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变革时代,每个人都身处这变革浪潮之中,因为我们连接着这个世界,“让改变发生”,李宁公司新的广告语适用于我们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