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2014“两会”政府报告为何未提房地产调控引媒体猜想:习李理政“要素”的“疏”与“配”


          2014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被媒体描述为“八年来唯一未提房产调控”的报告,住建部长被描绘得似乎疲惫而无奈。记者其锲而不舍的追踪下形成“对房产留一手“的种种猜测。

表面看似乎李总理如媒体所言“对房产留一手”? 似乎有依靠房地产支撑经济的猜疑。实际以我的观点解读,李总在此前已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方针与举措借用市场机制加以“疏导”与安排,如果以市场机制的借用可以解决之,按法律看并不需要行政性特别立法或法案加以干预。社会可能有此疑问,“布置与运筹”了什么,又看什么效果?细心记者应早该从习近平主席与李克强总理主政后的系列举措可知一二。

这种政策的安排及可能的效果效果么我曾于31日所撰一文“断言2014年房产‘崩盘’为时过早”中谈及。现对其运行机制过程与效果做下解读:

中国古语有言“善疏则通,能导必安”。在此之前的李总理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其一,“全面放开二三线城市落户需求,逐步紧缩北上广人口落户”;其二,”采取倒逼机制,各省市成立书记省长挂帅组建‘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其三,“重拳打击腐败”。那么,“北上广“高昂的人才生存环境及其创业成本下,有面临落户难、子女教育难及社会保障等活动受到限制,故引流大量人才进入二三线城市亦是运筹在握的。一方面一线城市压力减轻,另一方面,2014房地产财政支撑的某些二三线城市存在”大跌“或”崩溃“风险的经济,获得缓冲与趋稳的支撑。

不过,习、李的这一轮的理政智慧上已显露出睿智,似乎并不以此为足矣,继续在体制深化上加以配合。即,一只重拳打腐败,拿出另一只手采取倒逼机制“深化改革”,抛出明确的执政要求“不以土地财政及类似经济指标”考核政绩。我们再看看,“布置与运筹”中借用市场顺便亦完成要素流动配置的策略、机制及其效果。

一方面不露声色在由于地方政府历来“土地财政”造成二三线城市2014年房地产开始面临 “崩盘”或“暴跌”呼声的恶果时,利用市场机制在背后狠狠支撑了的地方政府一把,借用”要素的市场“疏导”稳定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免于风险,同时,借此几次政策布置的“疏导”,顺便也借市场给地方政府配置去多项要素的回流(人才、劳动力,及人才带动下资金技术等的回流),配合“重拳”,严惩腐败,深化改革。

据统计,2013年中国总计2.69亿农民工,其中有1.6亿游离流动性农民工隐性流动人群,城镇失业率达2000万人及大量隐性或不定期工作人群。无疑造成一线城市巨大压力。从回流效果看,人才等要素的回流,无疑会挽救风险中的二三线的“房地产”支柱产业。那么,化解了积累的房地产风险与矛盾,稳定的经济环境下,深化改革就容易得多了。在深化改革的倒逼机制下,粗放型的城镇化道路实现平稳过渡的同时,通过倒逼机制深化地方政府改善运行机制与效率,深化体制改革,转移增长方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这样就会在如上几类生产要素的配置周全下重获新生。附带社会巨大的就业问题的解决与民生的改善。并这个效果是自不待言了。所以,政府工作报告中虽未提“房产调控”,但据前期一系列的政策及布局安排来看,整体路径亦相对明晰,以待效果。整个经济体系的调整是从一系列的政策方针的安排下完成的。另外,“北上广”一线城市的战略功能的布局上,李克强总理的理政的战略已经给出施政方案。早在在半年前完成“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改革深化的安排,接着对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发展做出安排。功能的布置在两会前即已布置到位,时下改革开放阶段与国情现状下,堪称专业与完美。

自朱镕基以后的呼声最高的经济学出身的总理,从“疏导为上,能导比安”的理念上,是一位善用中国古代智慧的人。中国古代智慧从大禹开始,就是讲“疏”的,历代“堵”流治“洪”的教训都是失败的。睿智的疏通之道。社会经济治理亦是如此。所以,李总理的专业的预见性与操作上的布局结构,实为中国下一步改革开放带来了期盼。